南昌城的老城墙是在1928年的4月开始拆的,原来“七门”之一的“德胜门”就在今天的胜利路和阳明路交会之处。“德胜门”内,沿着城墙的东西两条巷子原本叫“东烂泥巷”和“西烂泥巷”,因为每逢下雨,小巷的路面都是烂泥稀浆。清朝道光年间,当地官员觉得“东烂泥”“西烂泥”很不雅观,于是“妙笔生花”把“东烂泥”“西烂泥”改成“东万宜”“西万宜”,读音依然相似,意义却是天壤之别。
“东万宜巷”“西万宜巷”的名称到现在大约有100年了,现在,人们行走于此,大概怎么也不会知道这里曾经是“烂泥之巷”。其实,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前,南昌的小街巷大都是“烂泥巷”。
泥巴路面的小巷,下起雨来路面就成了泥浆。行走于泥泞之中,人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前行,决没有戴望舒《雨巷》中的优雅,因为“他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时候,人们在雨天穿的鞋子叫“钉鞋”。南昌有一句俚语:“穿钉鞋、柱拐棍”,意思是说办事很牢靠,有点像“钉钉子,还要转脚”。
“钉鞋”的式样和普通的皮鞋布鞋相似,可是制作方法不相同。一、“钉鞋”的鞋底是 大约2-3公分厚的木板,质地比较结实;二、木板鞋底下面钉满了特别的铁钉,其形状如同“图钉”(南昌人叫“捺钉”);三、牛皮或棉布做的鞋帮用小小的鞋钉钉在木板鞋底的周边;四、以棉布为材料必须缝几层,有点像纳袜底,针脚非常细密,然后才能做鞋帮:五、以棉布为材料做的钉鞋需要刷桐油,连续刷几次和我们曾经用过的“油布伞”一样。
钉鞋的品种各不相同。一、钉鞋的鞋帮有“高”“矮”的不同,南昌人常常把“高”的叫作“高统”、把“矮”的叫作“矮统”;二、钉鞋的样式有两种,一种和普通的皮鞋布鞋的样式相同,不管是穿袜子还是打赤脚都可以穿;另一种的样式和今天我们冬天在房间里穿的棉拖鞋相似,没有脚后跟,但是体积要大很多,因为它是套在外面穿的。人们不管是穿着皮鞋还是布鞋,直接穿着它就可以行走,“套鞋”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穿上钉鞋虽然可以防雨,可以在泥泞中行走,但是其笨重是可想而知。大约在上世纪20-30年代,橡胶底帆布面的鞋子的出现,宣告“钉鞋”的“寿终正寝”(现在运动员穿的“钉鞋”是另外一回事)。这种橡胶底帆布面的鞋子的叫法,在老南昌人的记忆中曾经有一些变化。最初叫“陈嘉庚”,后来又叫“力士鞋”“运动鞋”“球鞋”,最后叫“解放鞋”。
大约在解放之后,以橡胶为材料制作的真正的“雨鞋”才渐渐普及。南昌人最作兴的是上海生产的“双钱牌”和“回力牌”,但是依然坚持南昌人自己的说法,把“矮统”的雨鞋叫“元宝套鞋”,把“高统”的雨靴叫“高统套鞋”,这或许是对盛行了千余年的“钉鞋”的一丝留念吧。
“东万宜巷”“西万宜巷”的名称到现在大约有100年了,现在,人们行走于此,大概怎么也不会知道这里曾经是“烂泥之巷”。其实,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前,南昌的小街巷大都是“烂泥巷”。
泥巴路面的小巷,下起雨来路面就成了泥浆。行走于泥泞之中,人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前行,决没有戴望舒《雨巷》中的优雅,因为“他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时候,人们在雨天穿的鞋子叫“钉鞋”。南昌有一句俚语:“穿钉鞋、柱拐棍”,意思是说办事很牢靠,有点像“钉钉子,还要转脚”。
“钉鞋”的式样和普通的皮鞋布鞋相似,可是制作方法不相同。一、“钉鞋”的鞋底是 大约2-3公分厚的木板,质地比较结实;二、木板鞋底下面钉满了特别的铁钉,其形状如同“图钉”(南昌人叫“捺钉”);三、牛皮或棉布做的鞋帮用小小的鞋钉钉在木板鞋底的周边;四、以棉布为材料必须缝几层,有点像纳袜底,针脚非常细密,然后才能做鞋帮:五、以棉布为材料做的钉鞋需要刷桐油,连续刷几次和我们曾经用过的“油布伞”一样。
钉鞋的品种各不相同。一、钉鞋的鞋帮有“高”“矮”的不同,南昌人常常把“高”的叫作“高统”、把“矮”的叫作“矮统”;二、钉鞋的样式有两种,一种和普通的皮鞋布鞋的样式相同,不管是穿袜子还是打赤脚都可以穿;另一种的样式和今天我们冬天在房间里穿的棉拖鞋相似,没有脚后跟,但是体积要大很多,因为它是套在外面穿的。人们不管是穿着皮鞋还是布鞋,直接穿着它就可以行走,“套鞋”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穿上钉鞋虽然可以防雨,可以在泥泞中行走,但是其笨重是可想而知。大约在上世纪20-30年代,橡胶底帆布面的鞋子的出现,宣告“钉鞋”的“寿终正寝”(现在运动员穿的“钉鞋”是另外一回事)。这种橡胶底帆布面的鞋子的叫法,在老南昌人的记忆中曾经有一些变化。最初叫“陈嘉庚”,后来又叫“力士鞋”“运动鞋”“球鞋”,最后叫“解放鞋”。
大约在解放之后,以橡胶为材料制作的真正的“雨鞋”才渐渐普及。南昌人最作兴的是上海生产的“双钱牌”和“回力牌”,但是依然坚持南昌人自己的说法,把“矮统”的雨鞋叫“元宝套鞋”,把“高统”的雨靴叫“高统套鞋”,这或许是对盛行了千余年的“钉鞋”的一丝留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