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國女詩 王以安撰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家喻戶曉的文章:“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五十二回寶琴口中的《真真國女詩》其實是根據《桃花源記》套寫的。
寶琴說“那臉面就和那西洋畫上的美人一樣,也披著黃頭髮,打著聯垂,滿頭帶的都是珊瑚、貓兒眼、祖母綠這些寶石;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帶著倭刀,也是鑲金嵌寶的,實在畫兒上的也沒他好看”就是解讀“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穿章打扮是寫“男女衣著”,且是女著男裝。“就和那西洋畫上的美人一樣”是寫“悉如外人”,“披著黃頭髮,打著聯垂”是寫“黃髮垂髫”。至於“實在畫兒上的也沒他好看”之為“並怡然自樂”,是以“實在”解讀“並”,“好看”解讀“怡然”,“畫兒”解讀“自樂”。有別於先人寫影,從前生活畫管叫作“行樂圖”。上一句“其中往來種作”反映在“我八歲時節,跟我父親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誰知有個真真國的女孩子,纔十五歲”一段文字,“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居中貿易是寫“其中往來”;十五歲則寫“種作”,喻許嫁及笄之年。“見漁人”是央煩通事官寫詩,有如通過漁人捕魚。眾人稱奇道異寫“乃大驚”。接著寶玉叫拿出來瞧瞧是“問所從來”,寶琴答話是“具答之”。寶釵叫小螺來吩咐道:“你到我那裏去,就說我們這裏有一個外國美人來了,作的好詩,請你這詩瘋子來瞧去,再把我們詩獃子也帶來。”其中差小螺回去是“便要返家”,以詩瘋子寫“酒”瘋,詩獃子寫獃若木“雞”,小螺寫“食”物,解讀“為設酒殺雞作食”。寶玉、黛玉、寶釵、湘雲、香菱等人追問則為“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寶琴唸出詩句是“自云”。“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兩句寓意“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島雲蒸大海”寫“遂與外人間隔”,謂大海間隔。“嵐氣接叢林”則是“不復出焉”,喻迷不得出。“月本無今古,情緣自淺深”寫“問今是何世”。“漢南春歷歷”寫“乃不知有漢”,歷歷為“有”。“焉得不關心”是“無論魏晉”,不關心為“無”。衆人聽了是“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都道難爲他是為“皆歎惋”。後見麝月走來是為“餘人”,告說太太身上不大好是作答復寫“各復”,不得親自來則寫“延至其家”,將謂王夫人“延期”去娘家。寶玉問寶釵寶琴可去是寫“皆出酒食”,“出”字只作“出門”赴宴。寶玉說襲人要等送了殯才來呢是寫“停數日”,黛玉便說你去罷是為“辭去”,寶玉也覺心裏有許多話是“此中人語云”,“中”字須作“衷”。只是口裏不知要說什麽才是“不足為外人道也”。寶玉下了階磯寫“既出”,碼頭降階。“低頭正欲邁步”寫“得其船”,登舟須低頭跨步留神。“復又忙回身”是“便扶向路”。問黛玉一夜咳嗽幾遍醒幾次,寫“處處誌之”,此處有《脂批》“回思則瀝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喻指《桃花源記》之為嘔心瀝血不世之作。
作者也另外錯落跳寫這段《桃花源記》的前兩句“阡陌蹤橫,雞犬之聲相聞”。“半日只聽湘雲笑問:那一個外國美人來了?一頭說,一頭果和香菱來了。衆人笑道:人未見形,先已聞聲。”此處香菱詩獃子仍作“獃雞”解,湘雲詩瘋子卻轉作“瘋犬”解,是為“雞犬之聲相聞”。且湘雲在書中總作“相”字解讀。而“阡陌縱橫”句則由稍前寶釵“詠太極圖”一節作解讀。四個詩題,四個詞題。每人四首詩,四闋詞。四四十六自成方陣,太極圖兩儀象限也排列“阡陌”。先韻用盡,顛來倒去弄些《易經》上的話生填,則可謂之“縱橫”。
要推究作者套寫《桃花源記》的用心,根本還是要從《真真國女詩》句去研判。前述套寫“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不復出焉。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僅係標示“典故”所在,而凡此“典故”係屬“關節”字眼,並不足以解釋詩句內容。本詩一般解作一個海外島國女子的自吟身家,尤以“西洋、倭刀、島雲”自然體會“荷蘭、倭女、臺灣”,六十三回襲人掣得桃花詩籤:桃紅又見一年春,上句是“尋得桃源好避秦”,頗聞張蒼水《得故人書至自臺灣》詩云“寄語島上避秦客,衣冠黃綺總堪疑。”
其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并詩》不僅只有“記”,另外還有“詩”句,起頭赫見“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註一)這“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兩句話正是作者會心處。“黃綺”是四皓的省稱,歷代詩人墨客習以風詠遁世,然而“黃綺”也正是皇室服色,《明史‧輿服》載“玉圭長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鎮之山…以黃綺約其下,別以囊韜之。”而較早《元史‧禮樂志》記載“琴十三紘,三紘五紘、九紘者各二,俱以黃綺夾囊貯之。”則可以看作是“寶琴”的出典。“伊人亦云逝”句中“伊人”本意是指“黃綺”自身,但是亦可作第三人解味,語帶雙關。
本詩解讀關鍵在於“朱樓”所指向。朱樓有別於紅樓,《甲辰本》“夢覺主人序”所云“詩證香山”虛引“紅樓富女”典故,於此恐不當意,若爾何不直書紅樓?“夏為朱明”早見《爾雅‧釋天》,不能執定“朱”必隱“明”,況且滿清也自有“朱果發祥”之說。蘇軾作《水調歌頭》神宗以為終是愛君,“轉朱閣低綺戶”遙指宮闕,畢竟“朱樓”何殊於“朱閣”?
洪武十五年重定宴饗九奏樂章,其進膳曲《水龍吟》云:“寶殿祥雲紫氣濛,聖明君,龍德宮。氤氳霧靄,檜柏間青松。龍樓鳳閣,雕樑畫棟,此是蓬萊洞。”從中可以悟出“島雲蒸大海”只是氤氳霧靄的島狀峰巒,不是真正的大海,又何所而得謂之“水國”?故知本詩與臺灣無關。既非為“避秦”而作,那麼“不足為外人道也”恐怕才是作者“事偷記”的本意。“悉如外人”、“遂與外人間隔”也都提到“外人”二字,那西洋女子分明就是個“外人”,而且是“外方之人”。不由聯想到“叢林”乃“方外”之地,而“水國”恰巧是龍樹菩薩得道場所。
亙古以來“水國”跟“龍宮”就結下不解之緣,佛教經典中就有“龍樹菩薩”入龍宮得《華嚴經》的故事。龍樹菩薩生於樹下,因入龍宮而得成道,故號龍樹。《龍樹菩薩傳》載龍樹偕三友人從術士習得隱身法,潛入王宮中淫樂。國王察覺後緊閉宮門,使數百力士以刀隔空盡斬之,獨龍樹躲在國王頭側倖免,始悟欲為眾禍之本,遂出家受戒。龍在我國向為皇室象徵,作者借龍樹之脫出宮門譬況皇帝之棄位出家。
僧聚處得名叢林。《大智度共摩訶比丘僧釋論》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林是名為林。”舉凡“叢林”、“方外”、“世外”皆指事出家。寶玉所望說“沒福得見這世面”,世面不見是為“世外”。黛玉說你的這些東西“未必放在家裏”,不放家裏也是“出家”。“這會子又扯謊說沒帶來”就是“伊人亦云逝”了。寶釵說“箱子籠子一大堆還沒理清,知道在那個裏頭呢”解讀“黃綺之商山”,薛家是皇“商”,箱子籠子堆積如“山”。《石頭記》字斟句酌都打通關節,不能有一字一句改易,由此可見一斑。
李白《把酒問月》詩:“今人不見古明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恐是“月本無今古”的用典?其詠月愛君也可與蘇軾“千里共蟬娟”埒侔。“漢南”則引用庾信《枯樹賦》:“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末句參考司空圖《偶書五首》詩:“情知了得未如僧,客處高樓莫強登。鶯也解啼花也發,不關心事最堪憎。”花發鶯啼春歷歷,作全詩之點睛。
銓釋此詩之為江山美人而作。“昨夜朱樓夢”明言昔為帝王身,“今宵水國吟”表意今為出家眾。“島雲蒸大海”寫景高峰雲海,“嵐氣接叢林”指向深山出家。“月本無今古”看透濁世滄桑,“情緣自淺深”感歎人事無常。“漢南春歷歷”緬懷前塵往事,“焉得不關心”惆悵餘恨纏綿。
俗傳“龍樹菩薩”管治眼疾,元張鉉《至大金陵新志》載蔡君謨久患目疾不愈,觀看龍樹菩薩像後兩目豁然明快。宋仁宗因皇姑齊國大長公主失明,親畫“龍樹菩薩”命待詔傳模鏤板印施,事見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等畫籍。四十九回敘述寶琴披著鳬靨裘站在山坡上,身後丫鬟抱瓶紅梅,像仇十洲畫的《雙豔圖》,賈母說我的眼越發花了,暗示眼疾圖像龍樹菩薩,乃作者預作草蛇灰線。此外,寶琴之兄名“蝌”,丫鬟名“小螺”,一皆水族表徵“水國”。堂兄名薛蟠,取其表字“文龍”。婚配梅翰林子,梅林只是“樹”。是知寶琴除以黃綺夾囊貯之外,猶自有“龍樹”淵源。統薛一姓,諧聲假作“削”。有別於薛蟠之“削藩”激變三藩,寶釵之“削勢”宮奄貴妃,薛蝌之“削科”浙江鄉試,護官符之為“削剡”金陵王氣,寶琴實寓“削”字於“削髮”棄位皈依三“寶”之為“情”僧。
附麗順治出家故事按圖索驥,皇帝去五臺山是為“黃綺之商山”,皇帝也說死去則是“伊人亦云逝”或說是“董貴妃也逝去了”?所以黛玉說“他們雖信,我是不信的”寶釵也笑他伶俐太過。清查嗣瑮《查浦輯聞‧卷上》云“海外有君子國,其人不死。”不悉出處,適可藉海外真真國假寫其人不死。“有人說他通中國的詩書,會講五經,能作詩填詞”實寫《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句,而“我父親央煩了一位通事官,煩他寫了一張字”是為“約之以禮”了。(註二)由“滿頭帶的都是珊瑚、貓兒眼、祖母綠這些寶石;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帶著倭刀,也是鑲金嵌寶的”一段文字中看到《山海經‧大荒東經》云東海之外“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佩劍”的模樣。
唐杜荀鶴《松窗雜記》記載進士趙顔於畫工處得一軟障,圖一婦人甚麗,顔謂畫工曰:如可令生,余願納爲妻。畫工曰:余神畫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晝夜不歇,即必應之,應則以百家綵灰酒灌之,必活。顔如其言,遂呼之活,下步言笑,飲食如常。嗣生兒兩歲,顏疑女為妖,女即攜其子復入畫中亡去。後人常加引用,以“真真”表意圖畫人物。五十一回中寶琴作《桃葉渡懷古》云“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取觀吳梅村《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詩句“墓門深更阻侯門”,印證畫中女子的復活、生子、逝去三部曲,壁上小照之謂真真國色傾國也。(註三)
清厲鶚《樊榭山房續集‧卷三》有“九日半槎招集行蓭以仇英畫淵明像為供分得歸字”詩,識仇英除了《五柳莊圖》而外也有《陶淵明像》傳世於作者當時。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明朝花鳥人物畫家,其作品如《折枝梅花圖》、《芍藥圖》、《漁父圖》、《漢宮春曉圖》等皆堪入畫紅樓。作者涉獵畫事,既寫寶琴像仇十洲《雙豔圖》,自得以仇十洲畫《龍宮圖》譬況“水國吟”。此《龍宮圖》於康熙五十二年由鴻臚寺卿安保進獻康熙帝,見載《萬壽盛典初集》卷五十八,他若《石渠寶笈》等均無紀錄。今考仇十洲《雙豔圖》或《豔雪圖》亦無記載,唯另有《四皓圖》傳世,足與“黃綺”接武。
(註一)陶淵明《桃花源詩》全文: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逸。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註二)經書多見“君子”乙詞,唯有《論語‧雍也》云“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顏淵》云“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二章存異在乎“君子”二字之或有或無,亦識作者所以潛心於三生石畔。
(註三)獨見《庚辰本》作“真真國色”的女孩兒,“色”字添加疑衍。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家喻戶曉的文章:“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五十二回寶琴口中的《真真國女詩》其實是根據《桃花源記》套寫的。
寶琴說“那臉面就和那西洋畫上的美人一樣,也披著黃頭髮,打著聯垂,滿頭帶的都是珊瑚、貓兒眼、祖母綠這些寶石;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帶著倭刀,也是鑲金嵌寶的,實在畫兒上的也沒他好看”就是解讀“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穿章打扮是寫“男女衣著”,且是女著男裝。“就和那西洋畫上的美人一樣”是寫“悉如外人”,“披著黃頭髮,打著聯垂”是寫“黃髮垂髫”。至於“實在畫兒上的也沒他好看”之為“並怡然自樂”,是以“實在”解讀“並”,“好看”解讀“怡然”,“畫兒”解讀“自樂”。有別於先人寫影,從前生活畫管叫作“行樂圖”。上一句“其中往來種作”反映在“我八歲時節,跟我父親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誰知有個真真國的女孩子,纔十五歲”一段文字,“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居中貿易是寫“其中往來”;十五歲則寫“種作”,喻許嫁及笄之年。“見漁人”是央煩通事官寫詩,有如通過漁人捕魚。眾人稱奇道異寫“乃大驚”。接著寶玉叫拿出來瞧瞧是“問所從來”,寶琴答話是“具答之”。寶釵叫小螺來吩咐道:“你到我那裏去,就說我們這裏有一個外國美人來了,作的好詩,請你這詩瘋子來瞧去,再把我們詩獃子也帶來。”其中差小螺回去是“便要返家”,以詩瘋子寫“酒”瘋,詩獃子寫獃若木“雞”,小螺寫“食”物,解讀“為設酒殺雞作食”。寶玉、黛玉、寶釵、湘雲、香菱等人追問則為“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寶琴唸出詩句是“自云”。“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兩句寓意“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島雲蒸大海”寫“遂與外人間隔”,謂大海間隔。“嵐氣接叢林”則是“不復出焉”,喻迷不得出。“月本無今古,情緣自淺深”寫“問今是何世”。“漢南春歷歷”寫“乃不知有漢”,歷歷為“有”。“焉得不關心”是“無論魏晉”,不關心為“無”。衆人聽了是“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都道難爲他是為“皆歎惋”。後見麝月走來是為“餘人”,告說太太身上不大好是作答復寫“各復”,不得親自來則寫“延至其家”,將謂王夫人“延期”去娘家。寶玉問寶釵寶琴可去是寫“皆出酒食”,“出”字只作“出門”赴宴。寶玉說襲人要等送了殯才來呢是寫“停數日”,黛玉便說你去罷是為“辭去”,寶玉也覺心裏有許多話是“此中人語云”,“中”字須作“衷”。只是口裏不知要說什麽才是“不足為外人道也”。寶玉下了階磯寫“既出”,碼頭降階。“低頭正欲邁步”寫“得其船”,登舟須低頭跨步留神。“復又忙回身”是“便扶向路”。問黛玉一夜咳嗽幾遍醒幾次,寫“處處誌之”,此處有《脂批》“回思則瀝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喻指《桃花源記》之為嘔心瀝血不世之作。
作者也另外錯落跳寫這段《桃花源記》的前兩句“阡陌蹤橫,雞犬之聲相聞”。“半日只聽湘雲笑問:那一個外國美人來了?一頭說,一頭果和香菱來了。衆人笑道:人未見形,先已聞聲。”此處香菱詩獃子仍作“獃雞”解,湘雲詩瘋子卻轉作“瘋犬”解,是為“雞犬之聲相聞”。且湘雲在書中總作“相”字解讀。而“阡陌縱橫”句則由稍前寶釵“詠太極圖”一節作解讀。四個詩題,四個詞題。每人四首詩,四闋詞。四四十六自成方陣,太極圖兩儀象限也排列“阡陌”。先韻用盡,顛來倒去弄些《易經》上的話生填,則可謂之“縱橫”。
要推究作者套寫《桃花源記》的用心,根本還是要從《真真國女詩》句去研判。前述套寫“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不復出焉。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僅係標示“典故”所在,而凡此“典故”係屬“關節”字眼,並不足以解釋詩句內容。本詩一般解作一個海外島國女子的自吟身家,尤以“西洋、倭刀、島雲”自然體會“荷蘭、倭女、臺灣”,六十三回襲人掣得桃花詩籤:桃紅又見一年春,上句是“尋得桃源好避秦”,頗聞張蒼水《得故人書至自臺灣》詩云“寄語島上避秦客,衣冠黃綺總堪疑。”
其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并詩》不僅只有“記”,另外還有“詩”句,起頭赫見“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註一)這“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兩句話正是作者會心處。“黃綺”是四皓的省稱,歷代詩人墨客習以風詠遁世,然而“黃綺”也正是皇室服色,《明史‧輿服》載“玉圭長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鎮之山…以黃綺約其下,別以囊韜之。”而較早《元史‧禮樂志》記載“琴十三紘,三紘五紘、九紘者各二,俱以黃綺夾囊貯之。”則可以看作是“寶琴”的出典。“伊人亦云逝”句中“伊人”本意是指“黃綺”自身,但是亦可作第三人解味,語帶雙關。
本詩解讀關鍵在於“朱樓”所指向。朱樓有別於紅樓,《甲辰本》“夢覺主人序”所云“詩證香山”虛引“紅樓富女”典故,於此恐不當意,若爾何不直書紅樓?“夏為朱明”早見《爾雅‧釋天》,不能執定“朱”必隱“明”,況且滿清也自有“朱果發祥”之說。蘇軾作《水調歌頭》神宗以為終是愛君,“轉朱閣低綺戶”遙指宮闕,畢竟“朱樓”何殊於“朱閣”?
洪武十五年重定宴饗九奏樂章,其進膳曲《水龍吟》云:“寶殿祥雲紫氣濛,聖明君,龍德宮。氤氳霧靄,檜柏間青松。龍樓鳳閣,雕樑畫棟,此是蓬萊洞。”從中可以悟出“島雲蒸大海”只是氤氳霧靄的島狀峰巒,不是真正的大海,又何所而得謂之“水國”?故知本詩與臺灣無關。既非為“避秦”而作,那麼“不足為外人道也”恐怕才是作者“事偷記”的本意。“悉如外人”、“遂與外人間隔”也都提到“外人”二字,那西洋女子分明就是個“外人”,而且是“外方之人”。不由聯想到“叢林”乃“方外”之地,而“水國”恰巧是龍樹菩薩得道場所。
亙古以來“水國”跟“龍宮”就結下不解之緣,佛教經典中就有“龍樹菩薩”入龍宮得《華嚴經》的故事。龍樹菩薩生於樹下,因入龍宮而得成道,故號龍樹。《龍樹菩薩傳》載龍樹偕三友人從術士習得隱身法,潛入王宮中淫樂。國王察覺後緊閉宮門,使數百力士以刀隔空盡斬之,獨龍樹躲在國王頭側倖免,始悟欲為眾禍之本,遂出家受戒。龍在我國向為皇室象徵,作者借龍樹之脫出宮門譬況皇帝之棄位出家。
僧聚處得名叢林。《大智度共摩訶比丘僧釋論》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林是名為林。”舉凡“叢林”、“方外”、“世外”皆指事出家。寶玉所望說“沒福得見這世面”,世面不見是為“世外”。黛玉說你的這些東西“未必放在家裏”,不放家裏也是“出家”。“這會子又扯謊說沒帶來”就是“伊人亦云逝”了。寶釵說“箱子籠子一大堆還沒理清,知道在那個裏頭呢”解讀“黃綺之商山”,薛家是皇“商”,箱子籠子堆積如“山”。《石頭記》字斟句酌都打通關節,不能有一字一句改易,由此可見一斑。
李白《把酒問月》詩:“今人不見古明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恐是“月本無今古”的用典?其詠月愛君也可與蘇軾“千里共蟬娟”埒侔。“漢南”則引用庾信《枯樹賦》:“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末句參考司空圖《偶書五首》詩:“情知了得未如僧,客處高樓莫強登。鶯也解啼花也發,不關心事最堪憎。”花發鶯啼春歷歷,作全詩之點睛。
銓釋此詩之為江山美人而作。“昨夜朱樓夢”明言昔為帝王身,“今宵水國吟”表意今為出家眾。“島雲蒸大海”寫景高峰雲海,“嵐氣接叢林”指向深山出家。“月本無今古”看透濁世滄桑,“情緣自淺深”感歎人事無常。“漢南春歷歷”緬懷前塵往事,“焉得不關心”惆悵餘恨纏綿。
俗傳“龍樹菩薩”管治眼疾,元張鉉《至大金陵新志》載蔡君謨久患目疾不愈,觀看龍樹菩薩像後兩目豁然明快。宋仁宗因皇姑齊國大長公主失明,親畫“龍樹菩薩”命待詔傳模鏤板印施,事見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等畫籍。四十九回敘述寶琴披著鳬靨裘站在山坡上,身後丫鬟抱瓶紅梅,像仇十洲畫的《雙豔圖》,賈母說我的眼越發花了,暗示眼疾圖像龍樹菩薩,乃作者預作草蛇灰線。此外,寶琴之兄名“蝌”,丫鬟名“小螺”,一皆水族表徵“水國”。堂兄名薛蟠,取其表字“文龍”。婚配梅翰林子,梅林只是“樹”。是知寶琴除以黃綺夾囊貯之外,猶自有“龍樹”淵源。統薛一姓,諧聲假作“削”。有別於薛蟠之“削藩”激變三藩,寶釵之“削勢”宮奄貴妃,薛蝌之“削科”浙江鄉試,護官符之為“削剡”金陵王氣,寶琴實寓“削”字於“削髮”棄位皈依三“寶”之為“情”僧。
附麗順治出家故事按圖索驥,皇帝去五臺山是為“黃綺之商山”,皇帝也說死去則是“伊人亦云逝”或說是“董貴妃也逝去了”?所以黛玉說“他們雖信,我是不信的”寶釵也笑他伶俐太過。清查嗣瑮《查浦輯聞‧卷上》云“海外有君子國,其人不死。”不悉出處,適可藉海外真真國假寫其人不死。“有人說他通中國的詩書,會講五經,能作詩填詞”實寫《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句,而“我父親央煩了一位通事官,煩他寫了一張字”是為“約之以禮”了。(註二)由“滿頭帶的都是珊瑚、貓兒眼、祖母綠這些寶石;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帶著倭刀,也是鑲金嵌寶的”一段文字中看到《山海經‧大荒東經》云東海之外“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佩劍”的模樣。
唐杜荀鶴《松窗雜記》記載進士趙顔於畫工處得一軟障,圖一婦人甚麗,顔謂畫工曰:如可令生,余願納爲妻。畫工曰:余神畫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晝夜不歇,即必應之,應則以百家綵灰酒灌之,必活。顔如其言,遂呼之活,下步言笑,飲食如常。嗣生兒兩歲,顏疑女為妖,女即攜其子復入畫中亡去。後人常加引用,以“真真”表意圖畫人物。五十一回中寶琴作《桃葉渡懷古》云“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取觀吳梅村《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詩句“墓門深更阻侯門”,印證畫中女子的復活、生子、逝去三部曲,壁上小照之謂真真國色傾國也。(註三)
清厲鶚《樊榭山房續集‧卷三》有“九日半槎招集行蓭以仇英畫淵明像為供分得歸字”詩,識仇英除了《五柳莊圖》而外也有《陶淵明像》傳世於作者當時。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明朝花鳥人物畫家,其作品如《折枝梅花圖》、《芍藥圖》、《漁父圖》、《漢宮春曉圖》等皆堪入畫紅樓。作者涉獵畫事,既寫寶琴像仇十洲《雙豔圖》,自得以仇十洲畫《龍宮圖》譬況“水國吟”。此《龍宮圖》於康熙五十二年由鴻臚寺卿安保進獻康熙帝,見載《萬壽盛典初集》卷五十八,他若《石渠寶笈》等均無紀錄。今考仇十洲《雙豔圖》或《豔雪圖》亦無記載,唯另有《四皓圖》傳世,足與“黃綺”接武。
(註一)陶淵明《桃花源詩》全文: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逸。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註二)經書多見“君子”乙詞,唯有《論語‧雍也》云“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顏淵》云“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二章存異在乎“君子”二字之或有或無,亦識作者所以潛心於三生石畔。
(註三)獨見《庚辰本》作“真真國色”的女孩兒,“色”字添加疑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