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被俘和假意投降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
第一,于汉朝方面:
李陵如果当真投降,而且消息确切,那么刘野猪完全可以直接夷灭李家,不用等到一年后公孙敖带回假消息,可见刘野猪没有足够的证据作为司法依据。
有人说,刘野猪等了一年是其宽容的表现。其实不是这样的,那时获取消息的手段比较落后,刘野猪没办法确切地知道李陵到底是被俘还是投降,更没有确切的人证和物证,所以才没法对李家动手。而一年后,公孙敖带回假消息,恰恰有了人证,于是,刘野猪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夷灭李家。
疑点:
为何公孙敖带回来的消息不加核查就信以为真,并以此灭族?为何不见公孙敖为假消息陷害同僚而承当责任?
这一疑点与另一疑点相似:为何路博德一上书,刘野猪的第一反应是李陵胆怯,而不是路博德“老将生奸计”?
刘野猪如果不是真的老糊涂,就是算计好的。
第二,于匈奴方面:
李陵在兵败到杀李绪之间,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匈奴并没有对李陵采取任何封赏。
李陵是在诛杀李绪,躲避大阏氏的追杀之后,才正式娶了匈奴公主,接受匈奴的册封成为右校王。那之前的一年呢?李陵一直在李绪之下。
我们统计过,西汉时期,被匈奴封王妻女的汉人就只有李陵一个(赵信不算,他本身就是匈奴人),可见匈奴对李陵还是蛮器重的,为了他,不惜和大阏氏对着干,后面的李广利可就没这么幸运。
李陵如果当真投降,那为何一年里都不见有任何封赏,无声无息的?
可见,李陵最初被俘或者假意投降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匈奴也猜到李陵这一用意了,所以在一年的时间里,估计有诱惑和劝降等,但李陵一直都没有接受,直到李家被灭,李陵心灰意冷,才正式投降匈奴,成了异域之人。
为何汉书要记载【降】?个人觉得,一来是源于李陵最后真的投降了,二来是官方对李陵事件的定性。唯有此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掩盖统治者的错误,以此转移焦点,将责备的目光和口水从刘野猪身上转到李陵身上。说白了,掌握话语权是王道。
可怜了我们的李骑都,百口莫辩。但实际上,一年的时间里,汉匈双方各式人物的举动,是可以相互佐证一些隐藏的史实的。
因为:
第一,于汉朝方面:
李陵如果当真投降,而且消息确切,那么刘野猪完全可以直接夷灭李家,不用等到一年后公孙敖带回假消息,可见刘野猪没有足够的证据作为司法依据。
有人说,刘野猪等了一年是其宽容的表现。其实不是这样的,那时获取消息的手段比较落后,刘野猪没办法确切地知道李陵到底是被俘还是投降,更没有确切的人证和物证,所以才没法对李家动手。而一年后,公孙敖带回假消息,恰恰有了人证,于是,刘野猪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夷灭李家。
疑点:
为何公孙敖带回来的消息不加核查就信以为真,并以此灭族?为何不见公孙敖为假消息陷害同僚而承当责任?
这一疑点与另一疑点相似:为何路博德一上书,刘野猪的第一反应是李陵胆怯,而不是路博德“老将生奸计”?
刘野猪如果不是真的老糊涂,就是算计好的。
第二,于匈奴方面:
李陵在兵败到杀李绪之间,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匈奴并没有对李陵采取任何封赏。
李陵是在诛杀李绪,躲避大阏氏的追杀之后,才正式娶了匈奴公主,接受匈奴的册封成为右校王。那之前的一年呢?李陵一直在李绪之下。
我们统计过,西汉时期,被匈奴封王妻女的汉人就只有李陵一个(赵信不算,他本身就是匈奴人),可见匈奴对李陵还是蛮器重的,为了他,不惜和大阏氏对着干,后面的李广利可就没这么幸运。
李陵如果当真投降,那为何一年里都不见有任何封赏,无声无息的?
可见,李陵最初被俘或者假意投降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匈奴也猜到李陵这一用意了,所以在一年的时间里,估计有诱惑和劝降等,但李陵一直都没有接受,直到李家被灭,李陵心灰意冷,才正式投降匈奴,成了异域之人。
为何汉书要记载【降】?个人觉得,一来是源于李陵最后真的投降了,二来是官方对李陵事件的定性。唯有此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掩盖统治者的错误,以此转移焦点,将责备的目光和口水从刘野猪身上转到李陵身上。说白了,掌握话语权是王道。
可怜了我们的李骑都,百口莫辩。但实际上,一年的时间里,汉匈双方各式人物的举动,是可以相互佐证一些隐藏的史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