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依着“三国”这大棵树的东西已经多的数不过来了……
游戏、漫画、小说、野史、杂谈,更是有易中天凭借它成了中国的知名人物。
这也不奇怪,三国这段历史实在是太特殊了,太过人的智慧,太传奇的事件,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英雄年代。
通常百姓对三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与《三国演义》,不管是小说、电视剧还是评书,《三国演义》都是最深入人心的三国渊源。当然,大多数人也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小说,很多故事都与历史不符,先举一例张飞,一提他,很多人都会想到“莽撞人”,但其实张飞并非一界武夫,实际上他擅长书法,还会画画,比如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就有秃笔翁写张飞的字帖这一情节。
再来说说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宿命冤家:
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蜀国丞相,司马懿是辅佐三朝的魏国重臣。诸葛亮虽有奇谋,而司马懿总是大智若愚,一一化解,在军事上,诸葛亮时时捉襟见肘,而司马懿总是稍胜一筹。
在曹操平定汉中后,司马懿提出乘胜追击,趁刘备根基不稳攻取西蜀,但曹操认为他“得陇望蜀”,从而失去了统一全国的良机。诸葛亮在有名的《隆中对》里,阐述了以荆州和西蜀为基础,东西两路夹攻曹魏的战略。破掉此策的正是司马懿,借助孙权的兵力夺下荆州,断了关羽的后路,关羽也正因如此而死。
在有名的空城计中,且不讨论它的真假。似乎诸葛亮吓走了司马懿,其实不然,连儿子司马昭都怀疑是座空城,老奸巨滑的司马懿如何不知?如果活捉了诸葛亮,三国鼎立的格局便会被打破,那么司马懿的军旅生涯也该结束了,交出兵权下野是他的归宿,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司马懿和诸葛亮便是这样互相依存的关系,也正是司马懿善用这层关系,才一直握有兵权,最后把魏家的天下据为己有,重孙司马炎才能建立晋朝。
诸葛亮固是不世出的治国良才,但军事才能远不及刘备,也不及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中,司马懿闭关固守,以粮草丰足对抗远道尔来的蜀军,这是绝对高明的战法,正合《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第五次北伐中为了求战,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女子的衣服,司马懿反而设宴款待来使,从言语中套出诸葛亮重病的情报,最后将诸葛亮拖死在五丈原。
《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如此描述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段。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比较中肯的评价,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便是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朝代的更迭……
游戏、漫画、小说、野史、杂谈,更是有易中天凭借它成了中国的知名人物。
这也不奇怪,三国这段历史实在是太特殊了,太过人的智慧,太传奇的事件,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英雄年代。
通常百姓对三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与《三国演义》,不管是小说、电视剧还是评书,《三国演义》都是最深入人心的三国渊源。当然,大多数人也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小说,很多故事都与历史不符,先举一例张飞,一提他,很多人都会想到“莽撞人”,但其实张飞并非一界武夫,实际上他擅长书法,还会画画,比如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就有秃笔翁写张飞的字帖这一情节。
再来说说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宿命冤家:
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蜀国丞相,司马懿是辅佐三朝的魏国重臣。诸葛亮虽有奇谋,而司马懿总是大智若愚,一一化解,在军事上,诸葛亮时时捉襟见肘,而司马懿总是稍胜一筹。
在曹操平定汉中后,司马懿提出乘胜追击,趁刘备根基不稳攻取西蜀,但曹操认为他“得陇望蜀”,从而失去了统一全国的良机。诸葛亮在有名的《隆中对》里,阐述了以荆州和西蜀为基础,东西两路夹攻曹魏的战略。破掉此策的正是司马懿,借助孙权的兵力夺下荆州,断了关羽的后路,关羽也正因如此而死。
在有名的空城计中,且不讨论它的真假。似乎诸葛亮吓走了司马懿,其实不然,连儿子司马昭都怀疑是座空城,老奸巨滑的司马懿如何不知?如果活捉了诸葛亮,三国鼎立的格局便会被打破,那么司马懿的军旅生涯也该结束了,交出兵权下野是他的归宿,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司马懿和诸葛亮便是这样互相依存的关系,也正是司马懿善用这层关系,才一直握有兵权,最后把魏家的天下据为己有,重孙司马炎才能建立晋朝。
诸葛亮固是不世出的治国良才,但军事才能远不及刘备,也不及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中,司马懿闭关固守,以粮草丰足对抗远道尔来的蜀军,这是绝对高明的战法,正合《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第五次北伐中为了求战,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女子的衣服,司马懿反而设宴款待来使,从言语中套出诸葛亮重病的情报,最后将诸葛亮拖死在五丈原。
《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如此描述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段。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比较中肯的评价,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便是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朝代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