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八十一日吧 关注:121贴子:777
  • 5回复贴,共1

【转贴】“城中竟是谁天下,日暮声吞野寺中”——江北遗民诗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万寿祺(1603-1652),字年少,又字介若,世称年少先生,江苏徐州人。崇祯三年(1630年)南都举人,与陈子龙乡试同年,榜后,两人并与诸名士会饮於秦淮舟中。明亡后,万寿祺参加松江 qi义,兵败,被捕并被投入监狱。多亏有人暗中相助,在被捕两个月后,万寿祺逃出监狱,回到江北,迁于淮阴清江浦西。他削发为僧,儒衣道服,更名寿,改字内景,法名慧寿,号明志、素道人、寿道人、慧道人、内景道人,世称万道人,所居曰“隰西草堂”。清顺治三年(1646年),已降清的李雯请辞回乡,路过淮安看望万寿祺。两人相对而坐时,李雯不禁泪流满脸,泣说自己好比投降了匈奴的李陵。万寿祺奔波于江淮一带,伺机再起,作《闻雁》诗感叹复国艰难: 
闻雁 
万寿祺 
此夕初闻雁,居然知异乡。 
惊心万里月,回首一年霜。 
未敢同胡越,非因谋稻粱。 
天涯沦落者,半夜起彷徨。 
万寿祺不幸早死,其子孙牢记不做清朝官吏遗训,在徐州城北筑寨自居,即今万寨。万寿祺善书画,书法从颜真卿而有变化;画仕女师法周昉,得静女幽闲之态;山水林石随意点染,夐然出尘。然颇自矜惜,不轻易作画与人,流传作品极少。顺治八年(1651),送别顾炎武所作《秋江别思图》卷,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松石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山水图》册页藏江苏省美术馆。 


IP属地:云南1楼2009-07-31 15:09回复
    阎尔梅(1603-1679),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江苏沛县人。崇祯元年(1628年)北游,与傅山等人一起长夜痛饮、唱和诗歌,且有幸与同乡万寿祺应邀参加在天坛举行的御经筵,作为南方名士引见给崇祯帝。崇祯三年(1630年)中举人,不久参加复社并游江浙,与张溥、陈子龙齐名。此后,从浙北北上,并在山东小住。当时山会动(bd走狗)乱、清寇又多次侵略,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尔梅遂回淮安避难。在往返的旅途中,他数次横渡黄河,目睹一泻千里的黄河波涛,感到历史兴衰往复永无止境: 
    怀古 
    阎尔梅 
    黄河来万里,沧海去朝宗。 
    经过泉溪处,诸水俱率从。 
    清浊非一路,大小相雄雌。 
    与时为盛衰,怒喜看天风。 
    行人不敢渡,舟子歌艨艟。 
    沙诸闻笑言,烟雨垂钓翁。 
    神禹知有命,蜿蜒视蚊龙。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入北京,当时阎尔梅居于徐州,大顺官员前来接管此城后,他便逃入附近山中。武素几次派人寻找阎尔梅,并邀他返回徐州,归顺新政权,但阎尔梅复信表示要尽忠明朝,于是复回淮安。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农民军败回陕西,大规模抗战即将爆发。阎尔梅在淮安(bd滚)拉起七千人的抗清义军,日夜教习武术,万寿祺也在松江起兵,不久义军失败。此时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史可法督师扬州,阎尔梅遂南下投奔作其幕僚。起初,史可法还考虑与清廷结盟,共同对付农民军,因此贻误收复淮北的大好时机。后来遣使北京“酬虏通好”,却遭到断然拒绝,遂于年初派原凤阳总兵高杰率军北上。正月初十,高杰部开进睢州,当时镇守睢州的河南总兵许定国准备投降清廷,已将两个儿子送去做人质,此时惶恐不安、进退失据。高杰已知许定国把儿子送入清营,为防其投降,想凭借己方优势兵力胁迫许定国部随军西征。十二日,许定国在睢州城大摆筵席宴请高杰等人,高杰自以为兵多势重、许定国决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只带三百亲兵进城赴宴。席中高杰等人酩酊大醉,半夜伏兵猝发,高杰及其随从尽死。次日,高杰部众得知主将遇害,大举攻城,许定国率部过河投降清朝。高杰死后,军中无主,部下兵马乱成一团,弘光其他军阀如黄得功等人又想乘机瓜分高杰部的兵马和地盘,当时有歌谣道“谁唤番山鹞子来(高杰绰号翻山鹞),闯仔不和谐(黄得功号黄闯子)。平地起刀兵,夫人来压寨(高杰遗孀邢氏),亏杀老媒婆(史可法),走江又走淮,俺皇爷醉烧酒全不睬”。史可法北伐虽遇挫折,但是本应趁高杰部将因许定国诱杀主帅投降清朝的敌忾之心,一举进击,可是他在高杰遇害后却大呼:“中原不可复为矣!”抚慰完高杰部众,即失魂丧魄、仓皇南逃。阎尔梅当时劝史可法联合鲁豫边境的榆园军抗清,“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若惟恐师相之不旦夕至者,此其心何心哉!”,而史可法“一以退保扬州为上策”。 
    不久扬州失守,阎尔梅几经辗转回到北方,参加了榆园农民军。榆园军是好几支抗清武装的合称,他们活动在山东西南部沿河北、河南边境的曹州森林地区。此时,阎尔梅削发为僧,自号“蹈东和尚”,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联络点,云游四方,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少林彪炳千秋,始于唐朝的十七棍僧救秦王,抗战时又屡次阻击日寇,阎尔梅亦其一弟子。清廷为巩固统治,企图征召网罗天下文人,为其歌功颂德、,有些软骨头的汉奸文人就投靠过去。阎尔梅之前的挚友陈名夏时任清吏部尚书,曾派亲信约他赴京会试,并保许他中会元。可阎尔梅拒不赴京应试,写《答百史》诗(陈名夏字百史)答复“谁无生死终难避,各有行藏两不如。龚胜坚辞新室组,臧洪迟答故人书。”


    IP属地:云南2楼2009-07-31 15:13
    回复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山西太原,思想家、医学家。少时就读于三立书院,为山西提学袁继咸弟子。袁继咸曾为兵部侍郎,因为人耿直得罪魏忠贤之流,被贬为山西提学。崇祯九年(1636年),阉党余孽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诬告袁继咸,陷其京师狱中;傅山为其鸣不平,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名,联名上疏,步行赴京为袁继咸诉冤请(bd滚)愿。傅山率领众生员四处发贴申明真(bd走狗)相,并两次出堂作证。经过八个月斗争,方使袁继咸冤案昭雪,官复武昌道,张孙振亦以诬陷罪谪戍。袁继咸赴任武昌,写信邀请他同游黄鹤楼,傅山以离别老母日久而婉言谢绝。当年岁试结束后,山西提学使桂一章拔选傅山为“优生”,并准备动用鼓乐为他举行插花仪式,傅山辞谢说:事奉师长就应当如同儿子,我怎么能贪公义而树私名呢?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未几,李自成农民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 
      明年,清军入关,袁继咸被降清将领劫持到北京,写信希望傅山为他整理诗集,悲壮地表示:“山西学人只有你对我比较了解,不久我盖棺之日,一定不会辜负你对我的知重,你日后不会因为有我这样的朋友而羞愧。”傅山收信后痛哭道:“先生啊,我又怎么敢辜负你对我的期望呢?”几个月后,宁死不屈的袁继咸慷慨赴难。清军南侵不久就强推剃发令,傅山不从,遂拜寿阳五峰山道土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如《客盂》诗所言: 
      客盂·客盂,盂有问余于右元者,右元占韵复之,阿好过情,遂如韵自遣 
      傅山 
      扬雄拟我槐非伦,况复无才撰美新。 
      什一懒营虚笑鬼,寻常守辱失钱神。 
      生憎褚彦兴齐国,喜道陶潜是晋人。 
      破衲黄冠犹末死,还因邻里问僧珍。  
       
       
      所以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他渴望南明日益强大,早日北上驱逐清朝匡复明室,并积极同桂王派来山西的总兵官宋谦联系,密谋策划。初定于永历八年(1654年)三月十五日在河南武安五汲镇 qi义,然而机事不密,宋谦潜往武安不久,即被清军捕获,并供出傅山。于是傅山被捕,关押在太原府监狱。羁拘期间,傅山矢口否认与宋谦的关系,即便是严刑逼供,也只说宋曾求他医病,遭到拒绝,遂怀恨在心。幸亏宋谦被捕不久即处死,死无对证,一年之后,清廷不得傅山口供,遂以“宋谦挟仇诬扳”、“傅山的确诬报,相应释宥”将他释放。傅山出狱后,反清之心不改。永历十一年(1657年),南下江淮了解反清形势。后来确感清室日趋巩固、复明无望,遂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自谓侨公,“松乔”、“侨黄”的别号就取之于此,寓意明亡之后、无国无家、只是做客罢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侨”的诗句,正是这种痛苦心情的写照。清康熙二年(1663年),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原找到傅山,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他们商定组织票号,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以后傅山又先后与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均以及王显祚、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曾在山东领导 qi义的阎尔梅也来太原与傅山会晤,并与他结为“岁寒之盟”。


      IP属地:云南3楼2009-07-31 15:18
      回复
        自:http://tieba.baidu.com/f?kz=287253454
        话说冰雪寒春同学真是强大,偶只有转的份,擦汗……


        IP属地:云南8楼2009-07-31 15:24
        回复
          


          11楼2011-02-25 18:26
          回复


            12楼2011-02-26 0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