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锄、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农具还是木质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
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4、经营方式:
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地内集体耕作。
个体劳作(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封闭性: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自给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税赋。
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
影响因素|生产因素:耕作方式(集体➡️个体)、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等。
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自给自足、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
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严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井田制):1、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春秋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确立: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