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龙吟吧 关注:2贴子:376

【欲买桂花同载酒】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自我归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惊梦》游戏截图,祭度娘。


IP属地:福建1楼2019-07-16 21:22回复




    IP属地:福建2楼2020-05-20 21:45
    回复
      春秋战国(BC770-BC221)时期的政治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原因| 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诸侯大国被连年征战消耗得精疲力尽,这给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宫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又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影响|卿大夫专权以致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


      IP属地:福建3楼2020-05-21 21:14
      回复
        2、变法运动的兴起— —以商鞅变法为例
        (1)原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生产力: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
        |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思想文化|民间办学兴盛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表现:
        |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普遍推行县制
        |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模式
        (3)影响:
        |积极性|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体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局限性|
        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IP属地:福建5楼2020-05-25 21:06
        回复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锄、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农具还是木质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
          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4、经营方式:
          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地内集体耕作。
          个体劳作(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封闭性: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自给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税赋。
          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
          影响因素|生产因素:耕作方式(集体➡️个体)、耕作技术(铁犁牛耕)、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等。
          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自给自足、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
          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严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井田制):1、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春秋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确立: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IP属地:福建6楼2020-05-27 21:10
          回复
            *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比较*
            概念:自然经济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小农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形式。
            特征:自然经济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时间: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联系: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IP属地:福建7楼2020-05-27 21:35
            回复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军用品和官府、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
              贵族的生活用品 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缴纳税赋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2、主要成就
              |冶金业|1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2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出现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3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陶瓷业|1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商周时期烧出原始瓷器。
              |纺织业|1、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朝时期已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3、西周时期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IP属地:福建8楼2020-05-27 23:29
              回复
                (三)商业的发展
                商业活动|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商业政策|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IP属地:福建9楼2020-05-28 06:50
                回复
                  (四)铁器时代生产关系的变革
                  1、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田以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
                  2、生产关系变革
                  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屡亩而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从此,贵族所有的天地都要按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
                  相地而衰征 即根据土地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是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农民摆脱了十足土地所有制的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


                  IP属地:福建10楼2020-05-28 07:45
                  回复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
                    (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1、学在官府
                    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特点: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事合一”的局面;
                    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
                    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
                    2、私学兴起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
                    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为私学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
                    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从而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


                    IP属地:福建11楼2020-05-28 15:33
                    回复
                      特点/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影响/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
                      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IP属地:福建12楼2020-05-28 15:44
                      回复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国争霸,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旧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小生产者壮大
                        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
                        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流派
                        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影响/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IP属地:福建13楼2020-05-28 15:55
                        回复
                          2、先秦诸子思想
                          (1)孔子
                          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
                          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
                          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天命观念/“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3、思想评价/
                          积极性:“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保守性:“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4、深远影响:通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IP属地:福建14楼2020-05-28 16:29
                          回复
                            (2)老子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哲学思想:
                            a.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未经科学检验)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福建15楼2020-05-28 16:34
                            回复
                              (3)诸子百家
                              派别 人物 主要观点 评价
                              儒家 孟子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被后世尊为“亚圣”
                              伦理思想: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儒家 荀子 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思想: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其思想在战 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道家 庄子 “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IP属地:福建16楼2020-05-28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