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小当家吧 关注:28,044贴子:200,524
  • 15回复贴,共1

四神海鲜八宝馒是真有典故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日历史知识# 馒头的由来是什么?据传是诸葛亮发明的?
相传,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秋,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非常了解这一带地理气候的孟获说:“由于连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
诸葛亮觉得祭供这些冤魂是应该的,但如果用49颗人头去祭奠,只会又平添49个冤魂。如此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沪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沪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利渡了过去。
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转自微博)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7-17 23:20回复
    改编不是乱编,在用典方面小川老师显然是做过一番功夫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7-20 16:01
    收起回复
      小川悦司下足了功夫,《韩非子》楚人矛盾解释的相当精彩到位


      IP属地:河南3楼2019-07-21 10:38
      回复
        我们吃馍,不吃馒头


        IP属地:陕西4楼2019-07-21 12:59
        回复
          诸葛亮的是肉馒头,包子更合适


          IP属地:安徽10楼2024-05-15 17:05
          回复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 有一段传说呢。
            早先年,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一温一和。文官武将,佣人侍女们对这位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午后,王子带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上木雕泥塑艺人在一精一心地雕刻井唇亭子的立柱。王子见这个老艺人,就叫他趴着当马骑,老艺人说死也不应允。王子大发雷霆,随手拔一出佩剑,就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老艺人急速躲闪,围着井口转圈地跑着。王子猛一刺几剑,都未刺中。王子杀人心切,突然大喊一声“杀!”忘记了是井,直冲过去,却跌入井中。这下可把老艺人吓呆了。
            这一切,都被那位好心的太仆意见了。他跑到井前,急说:“可不好了,出人命了!你快走开!一切有我安排。”
            太仆急步上朝,向皇帝启奏。皇帝马上命令郎中令们打捞。当捞上来时,王子已经死去了。
            皇帝问:“王子何故落井而亡?”太仆答道:“王子欲把老一奴一当马骑,老一奴一未应,王子发怒,拔剑刺一奴一,失足落井。一奴一罪该万死!”皇帝吼道:“刀斧手!”“有!”“把太仆押下去,明日正午时斩首!”
            满朝文武百官都来替太仆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当夜 ,雕刻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郎中令商议,想了一个好办法。
            一一夜 之间,老艺人用面塑了一个跟太仆一模一样的头型,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一子,戴上了太仆的帽子,穿上了太仆的衣裳。
            第二天,正晌午时,两名郎中令架着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门外,由刀斧手把头削下来。事先装在猪尿包里的血水溅了出来。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头献上,皇帝一看,果真是太仆。
            晚上三更时,太仆和雕刻泥塑老艺人会到一起,互表谢意。当下两人商定好,各自带了金银,由太仆牵出了两匹宝马,在卫士的帮助下,逃跑了。
            他们骑着马,跑了很远很远,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为了谋生,开了一个小馆,用白面蒸了各种模样的人头,祭祀庆贺,表示吉祥,并且取名叫馒首。
            为了招引过客,他们在案前现身说法大讲馒首可以赎罪免灾,可以得到吉利。人们听了以后,争相购买,把它做为年节之日或祭祀时的祭品。古人也有珍惜米粮的一习一惯,不知是谁引的头,把祭过的馒首食用了。于是,专做祭品的馒首又逐渐变成日用食品了。人们为了省事,简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头状,只保留半球型。为了标志出人的七窍,就用小指提捏七个小孔,串上红枣条。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语言也有了变化,因为首和头是一回事,馒首,也就叫馒头了,做法更简单了。把蒸好的馒头,点上七个红点,算是七窍的标志。传至今天,红点也没人再点了。这就是咱们现在吃的雪花大馒头。


            IP属地:安徽11楼2024-05-15 17:09
            回复
              馒头的起源可谓源远流长,追溯其历史大约有几千年之遥。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利用石磨盘来加工麦粒,磨成粉末来制作食品。然而馒头的蒸制大约到汉代以后。据文献记载,“馒头”一词的来源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有关。北宋开封人高承所撰《事物纪原》卷9中的《酒醴饮食·馒头》记述:“昔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也,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明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也就是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按习俗需要拿17个人头祭祀,诸葛亮手下出了一个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IP属地:安徽12楼2024-05-15 17:50
              收起回复
                以前还有说是祭祀完把肉馒头分给将士吃鼓舞士气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08 05: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