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医华佗在其著作《中藏经》中曾提到阳气与生命本质的问题,书中记载:“万物之生由乎阳, 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比如说我们摄人的食物,若是缺少胃中阳气的运动,就不能将食物消化,所以古人常说: “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气是生命的本质,而保阳气是祛病延年的根本。
我们每一天都在消耗身体内的阳气,比如说话、走路、活动、劳作、想问题、吃饭、发脾气等,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的活动,都在消耗自身体内的阳气,直至阳气竭尽,生命就此停止。人们也在不断地消耗阴气,人过四十,阴气自半”,这里讲到的阴气,是指敛蓄阳气的能力,阳气不能很好敛藏,自然不足,身体会发生疾病。
阳气的恢复主要是依靠吸收天地间的纯阳之气,以及通过饮食、睡眠、锻炼、保健等来完成。阳气盛的人,恢复非常快;阳气虚弱的人,不仅要提供自身活动消耗一的阳气,还因为阳虚,能力下降,不能固密自敛阳气而向外泻出阳气,恢复起来就要慢得多。
因此,保阳气,就是捍卫健康、捍卫生命,也是养护身体的根本法则。
我们身体内的阳气是从何而来的呢?《 黄帝内经》之中的理论认为,人体阳气的发源地是肾,那么肾的阳气又是从何而来呢?从中医典籍的观点而言其来自于人体的精气。肾之精气,如同大树的根一样,只有树根扎得深才会枝繁叶茂。
肾健康,身体才会更健康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所谓先天之本,就是父母所给予的先天精气,这个精气潜藏在肾之内,然后慢慢地升发出来,才能产生充足的热量与能量。我们最能体会的就是温度,称之为人体的“太阳” ,它与大自然的太阳升降和发光放热的道理是一样的,早晨的时候温度是最低的,之后随着太阳的升起,身体的体温也逐渐增加,日当中午的时候,身体的温度是最高的,然后与太阳一样,下午温度慢慢下降。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自身阳气是如何产生的呢?打个比方说,这种由肾精化生出的阳气,如同地球内部孕育的天然气与石油一样,为我们不断地提供能源。总之,藏于先天之本肾中的精气,所释放出的阳气会支持我们全身的运行,保证体温的恒定,这个温度能够抵御外邪的人侵,以保证我们生命健康的需要。
脾胃健康助生阳
阳气来源于肾之精气,而人体的肾就是大树的根,只有需要施肥、松土、浇水,这棵大树才能茂盛生长。换而言之,我们肾中先天之精气,是父母赋予的,也需要我们后天的滋养,才能保证身体温度的恒定。什么样的器官可以提供我们后天的营养?那就是我们的消化器官——脾胃,也是中医学常常提到的“后天之本”,只有脾胃正常地工作,我们肾中之精气转化成的阳气才能保证身体正常活动。所以说,要想保持先天精气阳气的旺盛,就与后天脾胃功能正常运行是分不开的。
这就是胃的运化作用,将摄人的食物(特别是高质量的食品)转化为热能、转化为血液流动的动力,并随着血液的流通将营养成分输送到各处,恒定身体的体温及为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而温度又能温煦、温暖身体,让我们的血液流动的动力更强。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这个“气”是指热量、热气,就是温度,身体之内的阳气。因此,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都是滋养身体的源头,也是获取能量最直接的方式。
古代医家曾经有这样的比喻,说脾胃如釜,以脾胃做灶台上的锅,而锅底下的火,就是肾脏之精气——肾阳,依靠肾阳这把火,将锅里的食物煮熟。所以,当在冬天我们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自然会感觉到由内而外的舒畅,浑身都舒展开了。羊肉是温热的食物,在温暖全身的同时,也通补了肾之精气,肾阳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对脾胃起到强化作用,有效地增加对食物摄入的欲望。所以说,肾之中精气,绝对不能凉,应该是温热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合理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之阳气更加旺盛、更加持久。
食物经过加工煮熟,人体方能得到充分吸收。但是人体的脾胃功能差异不同,有的人肾阳不充足,如同在锅里煮饭,灶台下的火不旺,无法将锅中食物煮熟,进而不能充分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食糜,无法被人体吸收,快速被人体排出体外,这时就会感觉到胃部不舒服,甚至是腹泻。这些情况是很常见的,饭桌上有九个人吃饭没腹泻,其中一个人吃完饭就腹泻,这个人可能就是典型的脾肾阳虚。
老人阳气衰竭的表现
人体内的阳气就像是一盏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灯油随着燃烧而减少,灯的亮光也越来越微弱。人到了老年,身体越来越僵硬,而人年轻的时候,身体是非常柔软的。自然界之中的植物也是如此,春天最初生长时都是非常柔软的,到了秋天、冬天枯死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僵硬。从柔软到僵硬的变化,就是阳气消散、阴气增长的过程。这一切都说明,人体温度与阳气表现,都是生命活动的根源。
《黄帝内经》的观点是这样的:阳气旺盛的人,精神矍铄。在人年轻的时候,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欲望,浑身充满了活力;到了老年,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没有那么强了,精神也非常颓废。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道:“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但欲寐。”人一旦上了年纪,容易出现少阴(即心、肾)阳气虚衰,主要的表现是整天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脉搏也是非常的微弱。张仲景认为这是心与肾阳气不足的表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肾阳亏虚。所以,小孩子阳气足,主动,而老年人却与此相反,阳气亏虚,阴气盛而主静。所以,老年人常表现为怕冷、瞌睡、无精打采等,都是因为阳气亏虚。
说到阳虚,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还有一些人感觉就是肾虚,其实肾虚和阳虚并非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阳虚呢?
中医学认为:阳虚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包括了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等,换而言之,人体之中的生命之火不胜。实际上,也就是人体的火力不充足——即人体内的阳气不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也有医学家将其归为阳虚体质。由于人体之阳气发源于肾中之阳。因此,阳虚之根本,就是因为肾阳的亏虚导致全身的阳虚。
阳虚最经典的表现- 怕冷
阳虚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怕冷。在冬天的时候看不出谁怕冷,因为穿的衣服都非常厚。而在炎夏的时候就能看出谁怕冷了,因为大家衣服都是很单薄的,主要目的就是凉快,但在医院,就会看到一些人衣着与常人有区别,穿着比较厚实,甚至裹得极严。
有一年夏季非常炎热,一位女性朋友出现了产后怕冷与周身疼痛症状。这位朋友曾经在西医那里诊治过,但是无法确诊疾病,没有办法治疗。患者的手足发凉,脉沉,即使按至筋骨反应也不强烈。身体内的阳气不充足,就像烧水,如果下面的火烧不旺,水一直烧不开。脉搏跳动微弱,就是典型的阳虚脉表现。
有一位名老中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阳气不到之处,便是水湿积聚之所。” 其主要意思是,身体内的某个位置阳气不能到达,就会出现水或湿气聚集。如同是阴天下雨之后,凡是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水湿消散都是非常慢,甚至背阴的地方会生长出青苔。因此,那些肾阳虚的人,一般都会出现脸肿、脚肿的情况,严重者出现全身水肿。因此,我们在生活之中会看到,那些肺部有问题的老年人,总是痰声不止,或是喘息不停,中医将其称作痰饮,其主要原因是肺部水湿不能化开,这类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怕冷, 即阳虚。
阳虚寒湿重,一旦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就表明身体因阳虚而寒湿过重。
✧面色发白、发暗、发黑、发青,表明身体有寒气。颜色越深,表明湿气越重.
✧舌苔发白,表明寒气重。
✧口臭且舌苔薄白,体内湿寒。
✧口腔溃疡不断,表明身体发寒。
✧容易打喷嚏,尤其是早晨起来,遇风打喷嚏不断,说明身体寒气重。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表明寒气重。
✧脸上长痘和斑,表明身体有寒气。
✧流清鼻涕,身体有湿寒。
✧汗液发凉,身体寒气重。
✧感冒后感觉身体寒冷,身体寒气重。
✧患湿疹、银屑病、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气。
✧经常腹泻、腹痛,身体湿寒。
✧手足冰凉,体内湿寒。
✧脚踝水肿,代表肾阳气亏虚。
✧颈肩酸痛、腰酸背痛、四肢关节疼痛、肩周炎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感越重、部位越多,代表体内的寒湿越重。
阳虚不用怕,名老中医有验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医学博士、国家级名老中医董文学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中,验证总结出来的经典补阳验方“ 阳虚养生汤”,凡阳虚者屡用屡效。
此方乃补阳之妙方也。畏寒怕冷者,系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敌外界阴寒之气。根据《中国药典》,本方合用肉桂、高良姜、丁香为主药,直接补火助阳、温里散寒,阳虚大多由气虚转化而来,故配大枣、山药、百合、白果以补气,消除疲劳气短之症状;阳虚者常血瘀而血虚,故配当归、山楂、葛根、黑芝麻,以活血补血;最常见脾肾阳虚,出现泄泻、尿频等症状,故配芡实、益智仁、覆盆子以健脾除湿止泻、涩精缩尿固本;阳虚者易虚脱而大汗淋漓,故配酸枣仁,以滋阴敛汗;阴阳互根,故配黄精、枸杞子以滋阴, 同时制约方中辛温燥烈之性。全方重用补阳之品,但同时加入少量滋阴之品,意在阴中求阳,终奏温补肾阳、抗疲固本之功。
上述女性朋友经过这个方子调养一个百日周期后,阳虚症状很快消失,不怕冷了,平时身体暖暖的,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夏天也可以穿短裙短袖了,曾经易拉肚子现在完全恢复。
天赐恩根据药食同源及国家相关规定将验方开发成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精黑固体饮料”,采用纯天然中草药经煎煮、浓缩、制粒干燥成固体颗粒后包装而成,服用时撕开一袋倒入口中,用水送服即可,方便快捷。
注意事项:①须按疗程、百日周期调养;②滋补品,故感冒期间禁用;③调养期间如出现上火,可配合服用滋阴养生验方;④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如果阳气最初的数值是100,那么人从出生到死,是阳气从最初的100到最后0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从生到死,是在不断消耗阳气的过程。我们人身之阳气受之于父母,无论接受父母身上多少阳气,在呱呱坠地之时,这纯阳之气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百分之百的,古人都将其称之为“纯阳之体”。而一具死尸,没有任何温度,此时其阳气值为0,只能称之为“纯阴之体”。这就是说,我们将阳气养护得越充分,身体健康程度也就越高,寿命也就越长,反之,健康长寿都是奢望。
✧口臭且舌苔薄白,体内湿寒。
✧口腔溃疡不断,表明身体发寒。
✧容易打喷嚏,尤其是早晨起来,遇风打喷嚏不断,说明身体寒气重。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表明寒气重。
✧脸上长痘和斑,表明身体有寒气。
✧流清鼻涕,身体有湿寒。
✧汗液发凉,身体寒气重。
✧感冒后感觉身体寒冷,身体寒气重。
✧患湿疹、银屑病、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气。
✧经常腹泻、腹痛,身体湿寒。
✧经常腹泻、腹痛,身体湿寒。
✧手足冰凉,体内湿寒。
✧脚踝水肿,代表肾阳气亏虚。
✧颈肩酸痛、腰酸背痛、四肢关节疼痛、肩周炎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感越重、部位越多,代表体内的寒湿越重。
阳虚不用怕,名老中医有验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医学博士、国家级名老中医董文学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中,验证总结出来的经典补阳验方“ 阳虚养生汤”,凡阳虚者屡用屡效。
此方乃补阳之妙方也。畏寒怕冷者
我们每一天都在消耗身体内的阳气,比如说话、走路、活动、劳作、想问题、吃饭、发脾气等,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的活动,都在消耗自身体内的阳气,直至阳气竭尽,生命就此停止。人们也在不断地消耗阴气,人过四十,阴气自半”,这里讲到的阴气,是指敛蓄阳气的能力,阳气不能很好敛藏,自然不足,身体会发生疾病。
阳气的恢复主要是依靠吸收天地间的纯阳之气,以及通过饮食、睡眠、锻炼、保健等来完成。阳气盛的人,恢复非常快;阳气虚弱的人,不仅要提供自身活动消耗一的阳气,还因为阳虚,能力下降,不能固密自敛阳气而向外泻出阳气,恢复起来就要慢得多。
因此,保阳气,就是捍卫健康、捍卫生命,也是养护身体的根本法则。
我们身体内的阳气是从何而来的呢?《 黄帝内经》之中的理论认为,人体阳气的发源地是肾,那么肾的阳气又是从何而来呢?从中医典籍的观点而言其来自于人体的精气。肾之精气,如同大树的根一样,只有树根扎得深才会枝繁叶茂。
肾健康,身体才会更健康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所谓先天之本,就是父母所给予的先天精气,这个精气潜藏在肾之内,然后慢慢地升发出来,才能产生充足的热量与能量。我们最能体会的就是温度,称之为人体的“太阳” ,它与大自然的太阳升降和发光放热的道理是一样的,早晨的时候温度是最低的,之后随着太阳的升起,身体的体温也逐渐增加,日当中午的时候,身体的温度是最高的,然后与太阳一样,下午温度慢慢下降。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自身阳气是如何产生的呢?打个比方说,这种由肾精化生出的阳气,如同地球内部孕育的天然气与石油一样,为我们不断地提供能源。总之,藏于先天之本肾中的精气,所释放出的阳气会支持我们全身的运行,保证体温的恒定,这个温度能够抵御外邪的人侵,以保证我们生命健康的需要。
脾胃健康助生阳
阳气来源于肾之精气,而人体的肾就是大树的根,只有需要施肥、松土、浇水,这棵大树才能茂盛生长。换而言之,我们肾中先天之精气,是父母赋予的,也需要我们后天的滋养,才能保证身体温度的恒定。什么样的器官可以提供我们后天的营养?那就是我们的消化器官——脾胃,也是中医学常常提到的“后天之本”,只有脾胃正常地工作,我们肾中之精气转化成的阳气才能保证身体正常活动。所以说,要想保持先天精气阳气的旺盛,就与后天脾胃功能正常运行是分不开的。
这就是胃的运化作用,将摄人的食物(特别是高质量的食品)转化为热能、转化为血液流动的动力,并随着血液的流通将营养成分输送到各处,恒定身体的体温及为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而温度又能温煦、温暖身体,让我们的血液流动的动力更强。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这个“气”是指热量、热气,就是温度,身体之内的阳气。因此,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都是滋养身体的源头,也是获取能量最直接的方式。
古代医家曾经有这样的比喻,说脾胃如釜,以脾胃做灶台上的锅,而锅底下的火,就是肾脏之精气——肾阳,依靠肾阳这把火,将锅里的食物煮熟。所以,当在冬天我们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自然会感觉到由内而外的舒畅,浑身都舒展开了。羊肉是温热的食物,在温暖全身的同时,也通补了肾之精气,肾阳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对脾胃起到强化作用,有效地增加对食物摄入的欲望。所以说,肾之中精气,绝对不能凉,应该是温热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合理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之阳气更加旺盛、更加持久。
食物经过加工煮熟,人体方能得到充分吸收。但是人体的脾胃功能差异不同,有的人肾阳不充足,如同在锅里煮饭,灶台下的火不旺,无法将锅中食物煮熟,进而不能充分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食糜,无法被人体吸收,快速被人体排出体外,这时就会感觉到胃部不舒服,甚至是腹泻。这些情况是很常见的,饭桌上有九个人吃饭没腹泻,其中一个人吃完饭就腹泻,这个人可能就是典型的脾肾阳虚。
老人阳气衰竭的表现
人体内的阳气就像是一盏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灯油随着燃烧而减少,灯的亮光也越来越微弱。人到了老年,身体越来越僵硬,而人年轻的时候,身体是非常柔软的。自然界之中的植物也是如此,春天最初生长时都是非常柔软的,到了秋天、冬天枯死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僵硬。从柔软到僵硬的变化,就是阳气消散、阴气增长的过程。这一切都说明,人体温度与阳气表现,都是生命活动的根源。
《黄帝内经》的观点是这样的:阳气旺盛的人,精神矍铄。在人年轻的时候,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欲望,浑身充满了活力;到了老年,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没有那么强了,精神也非常颓废。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道:“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但欲寐。”人一旦上了年纪,容易出现少阴(即心、肾)阳气虚衰,主要的表现是整天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脉搏也是非常的微弱。张仲景认为这是心与肾阳气不足的表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肾阳亏虚。所以,小孩子阳气足,主动,而老年人却与此相反,阳气亏虚,阴气盛而主静。所以,老年人常表现为怕冷、瞌睡、无精打采等,都是因为阳气亏虚。
说到阳虚,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还有一些人感觉就是肾虚,其实肾虚和阳虚并非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阳虚呢?
中医学认为:阳虚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包括了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等,换而言之,人体之中的生命之火不胜。实际上,也就是人体的火力不充足——即人体内的阳气不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也有医学家将其归为阳虚体质。由于人体之阳气发源于肾中之阳。因此,阳虚之根本,就是因为肾阳的亏虚导致全身的阳虚。
阳虚最经典的表现- 怕冷
阳虚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怕冷。在冬天的时候看不出谁怕冷,因为穿的衣服都非常厚。而在炎夏的时候就能看出谁怕冷了,因为大家衣服都是很单薄的,主要目的就是凉快,但在医院,就会看到一些人衣着与常人有区别,穿着比较厚实,甚至裹得极严。
有一年夏季非常炎热,一位女性朋友出现了产后怕冷与周身疼痛症状。这位朋友曾经在西医那里诊治过,但是无法确诊疾病,没有办法治疗。患者的手足发凉,脉沉,即使按至筋骨反应也不强烈。身体内的阳气不充足,就像烧水,如果下面的火烧不旺,水一直烧不开。脉搏跳动微弱,就是典型的阳虚脉表现。
有一位名老中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阳气不到之处,便是水湿积聚之所。” 其主要意思是,身体内的某个位置阳气不能到达,就会出现水或湿气聚集。如同是阴天下雨之后,凡是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水湿消散都是非常慢,甚至背阴的地方会生长出青苔。因此,那些肾阳虚的人,一般都会出现脸肿、脚肿的情况,严重者出现全身水肿。因此,我们在生活之中会看到,那些肺部有问题的老年人,总是痰声不止,或是喘息不停,中医将其称作痰饮,其主要原因是肺部水湿不能化开,这类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怕冷, 即阳虚。
阳虚寒湿重,一旦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就表明身体因阳虚而寒湿过重。
✧面色发白、发暗、发黑、发青,表明身体有寒气。颜色越深,表明湿气越重.
✧舌苔发白,表明寒气重。
✧口臭且舌苔薄白,体内湿寒。
✧口腔溃疡不断,表明身体发寒。
✧容易打喷嚏,尤其是早晨起来,遇风打喷嚏不断,说明身体寒气重。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表明寒气重。
✧脸上长痘和斑,表明身体有寒气。
✧流清鼻涕,身体有湿寒。
✧汗液发凉,身体寒气重。
✧感冒后感觉身体寒冷,身体寒气重。
✧患湿疹、银屑病、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气。
✧经常腹泻、腹痛,身体湿寒。
✧手足冰凉,体内湿寒。
✧脚踝水肿,代表肾阳气亏虚。
✧颈肩酸痛、腰酸背痛、四肢关节疼痛、肩周炎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感越重、部位越多,代表体内的寒湿越重。
阳虚不用怕,名老中医有验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医学博士、国家级名老中医董文学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中,验证总结出来的经典补阳验方“ 阳虚养生汤”,凡阳虚者屡用屡效。
此方乃补阳之妙方也。畏寒怕冷者,系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敌外界阴寒之气。根据《中国药典》,本方合用肉桂、高良姜、丁香为主药,直接补火助阳、温里散寒,阳虚大多由气虚转化而来,故配大枣、山药、百合、白果以补气,消除疲劳气短之症状;阳虚者常血瘀而血虚,故配当归、山楂、葛根、黑芝麻,以活血补血;最常见脾肾阳虚,出现泄泻、尿频等症状,故配芡实、益智仁、覆盆子以健脾除湿止泻、涩精缩尿固本;阳虚者易虚脱而大汗淋漓,故配酸枣仁,以滋阴敛汗;阴阳互根,故配黄精、枸杞子以滋阴, 同时制约方中辛温燥烈之性。全方重用补阳之品,但同时加入少量滋阴之品,意在阴中求阳,终奏温补肾阳、抗疲固本之功。
上述女性朋友经过这个方子调养一个百日周期后,阳虚症状很快消失,不怕冷了,平时身体暖暖的,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夏天也可以穿短裙短袖了,曾经易拉肚子现在完全恢复。
天赐恩根据药食同源及国家相关规定将验方开发成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精黑固体饮料”,采用纯天然中草药经煎煮、浓缩、制粒干燥成固体颗粒后包装而成,服用时撕开一袋倒入口中,用水送服即可,方便快捷。
注意事项:①须按疗程、百日周期调养;②滋补品,故感冒期间禁用;③调养期间如出现上火,可配合服用滋阴养生验方;④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如果阳气最初的数值是100,那么人从出生到死,是阳气从最初的100到最后0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从生到死,是在不断消耗阳气的过程。我们人身之阳气受之于父母,无论接受父母身上多少阳气,在呱呱坠地之时,这纯阳之气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百分之百的,古人都将其称之为“纯阳之体”。而一具死尸,没有任何温度,此时其阳气值为0,只能称之为“纯阴之体”。这就是说,我们将阳气养护得越充分,身体健康程度也就越高,寿命也就越长,反之,健康长寿都是奢望。
✧口臭且舌苔薄白,体内湿寒。
✧口腔溃疡不断,表明身体发寒。
✧容易打喷嚏,尤其是早晨起来,遇风打喷嚏不断,说明身体寒气重。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表明寒气重。
✧脸上长痘和斑,表明身体有寒气。
✧流清鼻涕,身体有湿寒。
✧汗液发凉,身体寒气重。
✧感冒后感觉身体寒冷,身体寒气重。
✧患湿疹、银屑病、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气。
✧经常腹泻、腹痛,身体湿寒。
✧经常腹泻、腹痛,身体湿寒。
✧手足冰凉,体内湿寒。
✧脚踝水肿,代表肾阳气亏虚。
✧颈肩酸痛、腰酸背痛、四肢关节疼痛、肩周炎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感越重、部位越多,代表体内的寒湿越重。
阳虚不用怕,名老中医有验方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医学博士、国家级名老中医董文学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中,验证总结出来的经典补阳验方“ 阳虚养生汤”,凡阳虚者屡用屡效。
此方乃补阳之妙方也。畏寒怕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