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佰爱吧 关注:13贴子:186
  • 0回复贴,共1

解放天性 vs 立好规矩,究竟如何平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这一代父母,开始强调“自我”,宣扬的是“为自己而活”和“做最好的自己”,有了孩子以后,自然就更重视孩子天性的发展,不想他的童年过得和我们一样压抑,希望他能不受束缚地、充分释放出自己的潜能,活得洒脱而精彩。按照孩子的天性,引导其成为最好对自己,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但孩子的是大脑前额叶还未成熟,所以我们作为父母是需要在释放天性的时候给予孩子相应的界限感的
Diana Baumrind,在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人类发展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在此任教,她花了大半辈子研究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教养方式,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分类方式。她认为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需要用两个维度去判断。第一个是Responsiveness (响应程度),指的是你对于孩子提出的需求是否能够有意识地满足。打个比方,婴儿时的哭泣,你能不能马上做出反馈,去查看他是尿湿了还是没吃饱。或者你在面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时候,能不能做及时的反馈。一种好的教养方式,一定是能对孩子的需求做出高反馈的。
但是光做到反馈就足够了吗?Diana提出的第二个维度就是Demanding(要求)。通过超过30年的研究,心理学家比较一致地认为,最优秀的教养方式就是“权威型”的父母:不但能对孩子的需求做到及时反应,同时又能对孩子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听到这里,想必会有不少“虎妈”们忍不住要拍手点赞:你看看,我就说孩子不能惯着,该立规矩就得立规矩吧,以后你们都别拦着我!
且慢!!
说起“立规矩”,可能不少父母都有惨痛的经历,每每违反“规定”不是被打一顿就是被骂哭了。但事实上,“立规矩”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关于爱的艺术。

首先父母需要搞清楚孩子是怎样发现规矩的,当他们破坏规矩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一位美国妈妈Genevieve Simperingham做了非常生动的比喻。她说我们可以想象去一个陌生的国家旅游,当地有很多风俗和文化我们并不了解。而了解这种规则的方式就是通过犯错误。当我们破坏规则之后当地村民会有两种态度:
一些村民表示对我们这种“无知”的理解和同情,并且非常耐心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做;另外一群村民非常气急败坏地说:你们这些外地人怎么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来侮辱我们的文化?出门前不能多读点书了解一下吗?如果下次再犯就请离开这里,这里不欢迎你。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让你认识正确的规则,但是哪种表达你更能接受呢?
想都不用想,我们一定会选择那群对我们表示理解和同情的村民,对于那群直接抬杠对我们百般苛责的村民会表示出愤慨,而且会觉得他们自已也没有修养,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会沟通。
那我们换一个场景,你在与孩子定规矩的时候选择了哪种方式呢?
“给我坐回来!我数三个数!3、2、1,你耳朵是聋了吗?”
“这不是你的东西,赶快给我放回去!再不动我就生气了啊!”
发现了没有,孩子在听你说这些话时候的感受,就和你遇见那群没有修养的村民是一模一样的。即使你让孩子坐好,让他把玩具放回原处的规则本身是对的,但你说话的方式已然在你们中间建起了一道墙,直接影响了孩子去认同这项规则。
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民国年间,广东一位省长写过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书。书中写到“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真正好的规矩第一步一定是“共情”,你要让孩子尊重规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态度上对孩子是尊重的。这是一切谈话的基础,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之后说什么都是白费力气。
听起来很拗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栏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如果牛跳出栅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不准牛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里,也不准它吃草喝水,也不准它东奔西跑,定要把动物里的牛,变成植物里的木头,如此就是呆板了。”我们的孩子不是牛,但道理却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那么这种规矩就是毫无作用的。家的本质是内心的归宿,需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和亲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儿和同理心。家是应该是港湾,而不是监狱。
那究竟怎么样和孩子立规矩才能让孩子最大程度地接受呢?我翻看了很多文献再结合自己与孩子的互动经历总结出以下四点:
第一,充分顾及孩子的面子,最好在只有父母与孩子的空间内设立规矩;
第二,肯定孩子的合理需求,并帮他从别人的视角理解规矩;
第三,永远不要吝啬你对他爱的表达,接纳他的情绪并为他寻找替换方案;
第四,不辞辛劳地重复规则。
有人把英语中的爱“love”进行的拆分解读,“L”代表Listen(倾听);“O”代表Obligate(感恩);“V”代表Valued(尊重);“E”代表Excuse(宽容)。这种解读对爱的解读对待伴侣是合适的,其实对教育孩子也有几分道理。
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有一段话谈说规矩的:“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1楼2019-07-22 15: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