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受北卧,头边勿安火炉。”】佛家把吃饭当作疗饥,就是说,饿也是一种病,需要医疗。医疗的方法就是吃饭,饭相当于药;吃药不能过量,吃饭同样不能过量。
古代寺庙里的出家人,往往是日中一食,一天只吃一次饭,这一餐饭,还是素食。僧人的寿命并未因为这一原因而大幅缩水,寺院里面没有开设医院,你也很少看到僧人出寺之后,往医院跑。由于以上理由,近现代以来,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许多说法,诸如人一天必须吃多少多少的说法,并不是铁律。人身心清净了,不需要吃那么多东西了。
冷谦在这段文字中,告诉人们晚餐吃得少一些,如果喝酒的话,也千万别喝醉。许多人晚上有应酬,免不了要喝酒。冷谦说,万一喝醉了,不要喝冷饮。如果吃得饱,不要马上躺下睡觉。这些话都是养生经验之谈,在平常生活中,从小,家里的老人都会在我们耳边这么叮嘱或是唠叨。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养生本来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能获得身心和谐之回报。
胃不和,寝不安。吃得饱饱的睡觉,睡不安宁不说,对身体有损。胃部充满了食物,把血液比作军队的话,本来,睡觉的时候,主力部队应当用来修复、优化肌体性能,而吃饱了睡觉,主力部队不得不调动到胃部,帮着主人化解胃部危机,那么,修复、优化肌体性能的效果就会下降。
后面两句一是说睡觉的时候,头不要朝向北边,古人认为北向为阴冷之地,睡觉朝向北,对健康没好处。除了朝向北有所禁止外,别的方向可随自己的喜好及家里床位环境进行调整。在我们山东老家,乡下人盖房子,大门口也不能冲向北方,老百姓说:门口朝北往里进鬼。鬼指的就是阴邪之气或能量,门口开设的方向忌北,人睡觉也忌北,道理差不多。如果你恰好朝北睡,也不必惊慌,每个人的能量状态不一样,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一样,你对这些说法心中有数,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自己感觉起来特别舒服的方向睡即可。
到了冬天北方寒冷,家里往往生了火炉。冷谦告诉我们,火炉不能安在近头的位置。头宜冻,不宜近火。人睡觉的时候,头部靠近火,神识难安,甚至会伤神。原因在于,炉火会影响到人体能量场的状态,而头部是人体系统的司令部,这儿一旦受到干扰,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
【“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觉直而伸,昼夜起居,乐在其中矣。”】
临睡的时候,有别于平时的忙碌态,这时候需要的是从容与祥和。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这些做法,看上去十分简单,也十分平常,没有什么花架子,但是,只要你依序做下来,人紧张了一天的肌体,包括精神,就容易放松下来。气血也容易平定下来,呼吸也容易调和。古人之所以在睡前做这些健身活动,就是让人和着祥和之气入眠,浑身上下气机调和了,气血畅达了,心神凝定了而入眠。
一条水流,源头要清澈。临睡前的调身、调心就是让睡眠有一个好的开始。古人是将睡眠与养生结合的,甚至可以说,睡眠的过程就是养生的过程。
调息很重要,息调整得绵绵若存,身心会变得非常安逸、舒畅。息粗重急促,人想放松也放松不了。息调和得好,津液自然会充盈,古人将身心调和所产生的津液叫做金津玉液,十分看重其养生效果。叩齿、鸣天鼓前面说过,有清神、安神作用,这些方法是很古老的养生方法,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在养生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每个人只要他愿意,就可以用一点小方法将身心调整到最优化。
先睡眼,后睡心,这说的是先有一个闭目养神的过程,心不是一躺下就迷了,也不是一下子什么都不知道了,而是眼闭,心未闭,心意识可以默默内观,调整五脏六腑之气机。
侧曲而卧,指的就是侧睡的时候,身体是弓型弯曲。古语“站如松,睡如弓”,主张睡眠时应当弯曲而睡姿。夜晚,人体阳气内敛,右侧吉祥卧有利于阳气收敛。右侧卧,可减轻心脏负担,利于肝脏休养生息,也利于胃肠的调和。冷谦主张人弯如弓的右侧睡卧姿势,孙思邈也曾在《千金方》中说到 “屈膝而卧,益人气力胜正卧。”把腿适当弯曲睡觉,可更好地培植人的气力。
觉直而伸,一是指仰卧时,身体伸直;二是指醒来时应当摆正身体,并将原本卷曲的身子,抻拔开,以调和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