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658贴子:1,150,168

回复:简单粗暴,原文不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十六章:明确自身的行为,不被外界影响,也不以自身限制外界。这应该可以作为基础。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08-10 04:26
回复
    第二十七章:不被表像迷惑自我,不因为成败进行选择。要仔细探寻其中的过程,虽然有点傻,但又有大智若愚的感受。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08-10 04:29
    回复
      2025-05-23 17:18:30
      广告
      第二十八章:对不以自身限制外界进行细致的解释。以自身对照现实是不能有对错之分的,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在这里行不通,在别处又行得通,善于发现这种不合适的因素,再融合自己。这并不矛盾。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08-10 04:33
      回复
        第二十九章:放弃掉作出点什么这种心态,避免因为这种心态而改变自身本心。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08-10 04:35
        回复
          第三十章:自己的道对于它人,很容易走偏,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强行模仿只会自取灭亡。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08-10 04:39
          回复
            第三十一章:这章解释为何不争,争必然有力,有斗。必有胜败,失败自己无法接受,胜利的果实并不甜美。若果实甜美,那就只是一个工具人而已。工具人是可以替代的,有一天用工具的想换个口味,即使你很强,但别的更顺心,也能解决问题,虽然不够好,但是不差,最主要是用工具的开心就好。正如打工仔一样,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就算你是最厉害的,代价足够也是可以舍弃的。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08-10 04:46
            回复
              后面很麻烦,暂时留着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08-10 04:47
              回复
                第三十三章:本章介绍了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景象。从外向内看,能够享受道的好处。从内向外看,则能够理解道的形象。内外的分别在于,适应环境是从外向内,创造环境是从内向外。但是有内外之分还是依赖于外物。要脱离环境给自己的影响,需要不以知为喜,不以有为功,不以久为善。最终目的还是坚定信念。当然信念无有高下,能够立而不疑就可以。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08-14 00:20
                回复
                  2025-05-23 17:12:30
                  广告
                  第三十四章:本章劝告不要走进盲目的误区。有时候走的太快,前进太顺利,很容易认为自己已经到顶端了,这会使人过于盲目自大,看不见周围的风景。难免会以小为大,以己小人。而有的又是事倍功半,不见成效,自我怀疑,妄自菲薄。这样也会因为悲哀盲目自卑,事事以他人为主,以己养人。甚至于因怨生恨,见不得别人好,或者以自己的失败限制别人的发展。这两者都是盲目的,只见大,或者只见小。须知大小皆是人为,悲喜更是人之常情,取一弃一都是不恰当的。要脱离这种盲目,需要增强自制力,不因为见大而贱小物,不因为小而尊大界。要因为大而能容纳更多,因为小而能接受更多。这样就不会限制自己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9-08-14 00:36
                  回复
                    第三十五章:本章描述了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存在冲突的,每种不同的事物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环境,大而能容。这种状态也不应该被模仿,因为它是不存在结构的,不会被任何事物排斥,小而能容。大能容纳事物生存,小能容纳事物的变化。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08-14 00:45
                    回复
                      第三十六章:这章解释为什么知止可以不殆。事物盲目强大,很容易失去对自身的控制,从而透支自己,将自己本来的防御破坏了,当发展不符合需要,这种强大失去了依靠,当然就被自身排斥,从而毁灭。如果明确事物发展的需要,从而自己限制自己,当依赖的事物改变,事物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适应,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自身的根本,以防不测。这样就不会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了。最主要的是容余。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08-14 00:54
                      回复
                        第三十七章:本章给出了功成身退的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心,能够控制自己不被成功失败影响,培养自己的立身能力。这三条少一样都只能处于被动。能够主动的功成身退,有道无道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自己就是道。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9-08-14 01:13
                        回复
                          暂时只到这里了,后面的看情况。过几天弄个总结。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08-14 01:15
                          回复
                            本来不该写这些,后来想了一下还是有始有终吧。
                            道者,本无名,亦是无常。其所居,在人欲也。若有得,其为名。名者,称也,或少,或多,或得,或失,或有,或无。人为得之,故名属有成,其之易,在时,时有三,古、今、来。此三数,名属有易,归于用之变矣。人之常误,理之本不显之故。若各献理之本,互为来往,去其变,取其常,尽显根本,则名之变易无碍。生而论者,皆因得,得之,为失。失而复得,人奇之,得而不久,人疑之。其中往复,道显。此为生者之论。及得失之间,有不均,故有争。争至,欲起,法出。此法非学,乃力之子,其母为权。法出,则依附之物得存,位之起始。位,法之立也。有余不足之中,自有功能。乃道于人人。
                            至于人定,将取所及。天地自然,各有归属。人存其中,不得其理,故得道以名。或用,或比,或取,或忌,或明,或昧。此为名法,此法,学也。此学乃婴孩之法,不明其理,仿之。
                            至学有所成,疑心自启。根本之道,不足。不足得,不足用。无能而不知止,怨恨自生。无力而欲取,生生自误。大而不及,恐惧难制。少力不思,妄心难掩。此为道之怖也。
                            道之大,人力不及。其在外,天地自然,其在内,得失欲恶。其中有法,此法非学,非属。其为径,亦可作途。道之大,天地自然,两两相连,得失欲恶,互为有无。本来无分,道之于人,生名属,故有别。
                            道大为源,道近为名,道显则神,道存有功,道取则无,道器无限。道言无章。至于家国人间,人物之分,人人之别,利与用。清净之法,不在道也。欲得清净,能即可。能忍则存,能失则得,能败则胜,能恨则爱。何能?不避而已。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9-10-25 0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