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e吧 关注:19,219贴子:1,465,510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文旅农”联动发展 天祝县探索电子商务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催发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引发了如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观念变革。作为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紧密围绕该县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探索出了“文旅农”联动发展的电子商务新模式。
  公共品牌催生联动模式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自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以来,天祝县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和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产品+旅游”融合发展,紧密围绕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深度挖掘“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以文为载体、以旅促农,以农助旅,打造天祝专属性、鲜明性、独创性的“文旅农”区域公共品牌模式。


1楼2019-08-05 10:35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文旅农”联动发展 天祝县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
    正在天祝县进行区域公共品牌规划设计的甘肃达歌品牌营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恩东告诉记者,把区域公共品牌作为“文旅农”模式推广的商标化主品牌,以政府授权做信誉背书,通过统一授权、统一管控筛选,在提高农特产品、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辨识力的同时,还可以把电商发展与乡村振兴、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关联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机制。比如通过对农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增强对天祝县地域文化特色的宣传力度,提高天祝县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的曝光度,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反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可实现与农业资源的互动性,带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王恩东表示,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以文化、旅游、农业为产业链的整合性经济,最终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的主流发展方向。


    2楼2019-08-05 10:36
    回复
      2025-05-20 13:07:19
      广告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文旅农”联动发展 天祝县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
      四大体系铸就发展根基
        显而易见,确保“文旅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为扶贫开发开辟新路径,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扶贫攻坚,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打造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版,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天祝县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任务。
        为此, 天祝县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抓手,大力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农产品上行支撑体系、网络物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四大体系”,建立以生产、交易、运输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以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以品牌、品质、文化为一体的价值链,以农产品追溯、信息报送为一体的信息链的“四个链条”,基本实现了政策、培训、网络、物流和金融支撑“五个覆盖”。截至目前,共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6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其中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38个,覆盖率66.27%,深度贫困村服务点28个,覆盖率100%,拥有2个电子商务自建平台,1个天猫店,1个京东自营店,4个阿里巴巴批发店,35个企业淘宝店,172个个体淘宝店,从业人员340多人。
        天祝县商务局局长段恒荣告诉记者,到2019年6月底,天祝县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将全面建立,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三有一能”目标。
        据了解,在推行全域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天祝县电子商务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探索出的电子商务“文旅农”发展模式,将实现农特产品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上行服务和市场推广模式,有效促进天祝县经济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3楼2019-08-05 10:37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昌宁“三业齐驱”铺筑农民持续增收路
        本报讯 一直以来,昌宁县始终立足于农业大县的实际,着力筑牢产业基础,合理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产业、就业、创业三业齐驱,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路子,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牢乡村振兴基础。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7元,增长10%。
          昌宁县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聚焦贫困群体,选好选准产业,完善利益联结,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产业发展条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坚持责任落实、资金保障、组织实施“三个到位”,形成了贫困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在具体发展中,立足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围绕茶叶、核桃、畜牧、烟草、蔬菜、水果、甘蔗、蚕桑、中药材和渔业十大产业,着力实施万亩推广、千亩示范、百亩试验的“万千百”工程,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4类主体积极探索试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整合资源建设规模农业示范区,近两年全县流转农村土地10.5万亩,建成万亩农业推广区4个、千亩农业示范区5个、百亩农业试验区25个,使具备农业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大力支持贫困户实施“办得了、办得好”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增加经营性收入,全县共有20500户贫困户从“四小工程”中受益,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93.8%,贫困户人均增收2700元左右。同时,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县610个合作社、159户企业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关系。


        4楼2019-08-05 10:38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昌宁“三业齐驱”铺筑农民持续增收路
          昌宁县不断拓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路径,创新工作机制、就业渠道、就业政策,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着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实现“想打工”向“能打工”的转变;着力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实现“找工作”向“工作找”的转变;着力实施“就业激励工程”,制定就业激励措施,实现“想就业”向“能就业”转变。2014年以来,培育发展人力资源公司1个、劳务专业合作联社1个、劳务专业合作社8个,在124个村(社区)培育发展160名劳务经济人、4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5.21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9.43万人次。自2017年起对跨省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每年400元的交通补助,对有序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的劳务公司或村组经办人员,给予职业介绍补贴。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2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949人次。2018年末,全县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7.2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13亿元以上。2018年累计发放公益岗位补贴、服务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200.25万元。
            昌宁县着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立足于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发产业领域就业岗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技术指导,实施“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农村劳动力、贫困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转型创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力强、带动效果明显、示范作用发挥好的创业明星和创业典型,有效激发了创业激情,催生了致富动力,实现“想创业”向“能创业”转变。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劳动转移扶持资金82731万元(其中发放创业贷款81096万元),有效拓宽了创业融资渠道。成立了柯街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投资专项资金100万元,为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搭建了平台,目前入驻专业合作社3个,发展社员345户种植蔬菜,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认定就业扶贫返乡创业组织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1人。


          5楼2019-08-05 10:38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成县: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分红务工“双收入”
            “用振动筛将小麦里的杂质筛选出来,使得小麦干净无杂质,这样面粉的品质也会更高。”张旭飞如此介绍磨面的关键环节。
              今年年近40的张旭飞是陇南成县索池镇王湾村村主任。他在村上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忙,很受当地民众欢迎。如何让村民有钱花,让大家住上好房子,让王湾这个小山村变化再快一点、再大一点?张旭飞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
              王湾村是成县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以前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一直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贫困的面貌,许多民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少贫困户靠救济过日子,村集体经济积累也非常薄弱。
              近年来,王湾村在成县县委组织部和农牧局、扶贫办的支持下,先后得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30万元,又在帮扶单位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成立了“成县犀江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支书王照国一直在考虑,谁能挑起这个重担,带领大伙一起致富奔小康。最终经过村两委班子推荐,担子压到了张旭飞身上。
              从一开始的方案制定、选址勘察、征地补赔、施工验收,到购置磨面机、榨油机,建厂房,再到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商标注册,张旭飞都丝毫不敢松懈。
              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87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8人,带动帮助3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与26户贫困户签订帮带养殖分红合同,发放鸡苗600只,中蜂40箱,由合作社集中饲养,统一销售,实现了合作社和贫困户互利双赢。
              刘爱生家住王湾村王湾社,妻子患病在家,常年需要照顾,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合作社创办后,他女儿刘海燕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短短几个月仅务工这一项实现增收3000多元。
              如今,合作社依托“犀江园”系列产品,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为主,附带土鸡、中蜂养殖和栽种油菜、本地小葱等经济作物共同发展。此外,还对当地纯绿色无公害潘林麦面粉和菜籽油进行加工包装,依托电子商务进行线上销售、线下配送,辐射服务周边3000多名民众。
              如今的王湾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每家每户,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地站在道路两侧,通村道路硬化率,动力电、移动网络、安全饮水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6楼2019-08-05 10:39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处理好四个“权”河北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
                沟渠、泵站、小型水闸、农灌机井……农田水利设施是最基本的农业基础设施。但一直以来,这些基础设施却面临着所有权归谁、管理维护的责任主体是谁、市场价值如何体现等难题。
                眼下,这些问题在河北省已得到有效破题。这一突破,源于河北省实施的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放开所有权、搞活经营权、强化管理权、明确收益权。
              ●纳入改革的49.34万个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护主体和责任
              “你看,这是我们协会的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证,金贵着呢!”近日,在元氏县纸屯村,一见面,纸屯村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李文朝,就拿出一沓证书给记者看。
                只见书本大小、红色的封面上工整地印着“元氏县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证书”,证书上分别登记着机井的基本信息,包括机井的水量、归谁所有、归谁使用、浇灌多少土地、谁来管理维修等。
                李文朝介绍,村里共有12眼机井,机井的所有权归村集体,协会拥有使用权和管护权。原来,村里的机井管护权不明晰,村民只管用不管修,机井坏了常常无人管。如今,机井的使用权和管理维护责任是一致的,明确到了合作社,李文朝也有了新头衔——水井管护专员。


              7楼2019-08-05 10:39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处理好四个“权”河北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
                这一变化,源于2014年元氏被列为省级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后开展的明晰产权归属、设施管理确权到村到户的改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然而,由于传统的农田水利设施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管理,用水的是一家一户的村民,管用分离,造成管护不到位,许多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甚至出现了“坏了—维修—再坏“的恶性循环,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
                  为改变这一现状,河北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河北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县级政府为改革实施主体,确定了2016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2017年完成全面总结验收的任务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水利工程特点,河北省坚持“放开所有权、搞活经营权、强化管理权、明确收益权”,科学界定工程产权,分类实施工程管护。公益性的中小河流及其堤防、小型水库、小型水闸等工程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将维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力量进行管护;准公益性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归集体或农村经济组织所有,鼓励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进行管护;经营性的小型水电站由经营主体管护。涉及公共安全的重新收归国家所有。对新建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使用”的原则,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


                8楼2019-08-05 10:40
                回复
                  2025-05-20 13:01:19
                  广告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处理好四个“权”河北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
                  为有效保障这项改革顺利开展,每年年初,河北省按计划公布应完成改革任务的县级名单,并分阶段采取督导、调度、约谈、通报等方式,促进了改革深入进行。2017年底,全省纳入小型水利工程改革范围的172个县(市、区)全部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共计49.34万个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明晰了工程产权,落实了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发放了“两证一书”(即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协议(责任)书)。2018年初,所有县(市、区)已全部通过省级或市级验收,河北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圆满收官。
                    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问题,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工程管护主体的收益权。河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农田水利设施有了主人,解决了过去小型水利工程长期处于“有水大家用、维护没人管”的问题,实现了小型水利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资源充分用”的良性运转。
                  ●农田水利设施建、管、养、用一体化新体系正在形成
                    往年到了小麦浇冻水的时候,邱县南辛店乡前大槐树村党支部书记杨秀泉总要因机井出了问题,解决群众的用水纠纷。自从县里推行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村里5眼机井明确了归属,由村用水协会负责管理使用维修,他省心多了。
                  “以前,机井平时没人管理,常常到了浇地时不听使唤,等维修好了五六天过去了,很耽误事儿。”杨秀泉说,现在好了,平时协会有专人负责维修管理,有点小毛病,马上修好。原来全村麦田浇一次水要二十多天,如今十天就能浇完。
                    放开所有权、搞活经营权、强化管理权、明确收益权的管理体制,提高了小型水利工程的完好率及使用效率。李文朝介绍,改革后,小型水利设施设备老化、维护不到位问题得到解决,村里机井完好率大大提高,水泵及配件利用率提高1/3,同时节水节电1/3以上。


                  9楼2019-08-05 10:41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处理好四个“权”河北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
                    更可喜的是,过去沉睡的水利设施,如今也吸引来众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管护,逐渐形成了一批先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模式。
                      邱县通过“咨询公司+基层服务站+用水者协会+用水小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实现了灌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献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服务公司负责全县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营与维护,实行物业化管护模式。威县借助上世纪90年代确权的河道国有土地进行融资,激活了沉睡资产,提升了融资能力,初步形成路网、水网、绿网、旅游网、产业网“五网合一”。河北省纳入改革范围的小型水利工程中,实行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集中管理的工程9万个,实行集中管理、以大代小管理的工程1.7万个,实行承包、租赁等管理方式的工程10万个,实行股份合作管理方式的工程2.5万个。
                      河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探索创新多种管理模式,盘活了水利资产,激活了内生动力,破解了“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建、管、养、用一体化新体系正在形成。


                    10楼2019-08-05 10:41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到2027年河南将建百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
                        近日从河南省林业局获悉,到2027年,河南省将建成100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使其成为人们度假、休闲、体验、运动、养生、疗养和观光的目的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森林特色小镇的农民来自林业及相关收入占总收入比应达60%以上。
                        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分为森林康养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绿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四个类型,根据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丰富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实施林业一二三产融合,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形成集聚复合优势度高的特色村镇。
                        据悉,森林特色小镇申报对象可以是村庄,可以是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或自然村庄聚落,也可以是林业龙头企业。经过自愿申报、审核筛选后,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将被列入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进行1年左右的培育建设。达到创建标准的村镇,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授予其“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11楼2019-08-05 10:42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到2027年河南将建百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
                        根据《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申报与考核办法》,森林康养型、特色产业型和生态绿化型森林特色小镇区域林木覆盖率(含湿地等生态绿地)不低于8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2400亩;生态旅游型森林特色小镇林木覆盖率不低于5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1500亩。申报区域居住人口山区500人、平原1500人以上,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特色产业型森林特色小镇面积不低于4平方公里。
                          此外,申报森林特色小镇须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和生态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驿站、绿道、栈道、生态标识等生态便民服务设施齐全、配套。


                        12楼2019-08-05 10:42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丰都:小萝卜助农民增收
                           在刚刚结束的2019丰都电商消费扶贫“赶年节”上,丰都县龙河镇风萝卜干共接到1000多笔网络订单。在电商的带动下,龙河风萝卜干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农特产品,并帮助千余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龙河镇地处丰都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这里出产的萝卜,具有红皮白心、脆嫩化渣的特点,当地人称“风萝卜”。丰都不少地方有做“风萝卜干”的传统,其中又以龙河镇的风萝卜干最为有名。每年冬季,村民将新鲜萝卜切条后,用竹篾穿起来,风干后制成萝卜干。它适用于炖、炒、凉拌等多种烹饪方法。其中风萝卜干炖腊肉更是丰都人年夜饭必吃的菜。
                            不过,传统的风萝卜干由于制作周期长、人力投入大、缺乏统一销售渠道,始终停留在农家小作坊的状态,大多用于自食。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龙河镇将做大风萝卜产业列为重要的脱贫手段。在龙河镇镇政府的帮助下,返乡创业的范红容向银行成功申请到90万元助农贷款。利用这笔贷款,她扩大了种植规模,并升级了生产线。“升级后的生产线采用先进的控温风干技术,能有效克服风萝卜干传统制作方法中晾晒周期长、易霉变等缺点,使其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很大提升。”范红容说。


                          13楼2019-08-05 10:43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丰都:小萝卜助农民增收
                            有了资金保障,龙河镇风萝卜产业日渐步入“快车道”。2018年,范红容将风萝卜种植基地面积扩大到300亩。在她的带动下,共有洞桩坪、毛天坝、长坡等5个村先后发展起风萝卜产业,全镇风萝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家住洞桩坪村的向颜明是建卡贫困户。去年,听说风萝卜种植基地可免费向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作物收获后基地还能以保底价(不低于市价)统一回收,向颜明也试着种植了6亩风萝卜。“风萝卜亩产6000斤,我仅卖萝卜就挣了2万多元。”向颜明说。
                              在龙河镇,依托风萝卜产业成功脱贫的还有1200多户。“我们正盘算着如何利用品牌效应,将产业做得更大。”龙河镇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龙河镇依托丰都县电商扶持政策,培育了一批电商带头人,洞桩坪村村支书谭晓东便是其中之一。当他首次将“龙河农家自产风萝卜干”的消息发布到朋友圈后,短短一周便接到十几笔订单。“每斤风萝卜干售价30元左右,我去年仅通过网络就销售了4000多斤。”谭晓东说。今年,他又将风萝卜干外包装升级,还打出“煲萝万象”的宣传语,吸引了不少顾客关注。
                              在电商的推动下,曾经农家自食的风萝卜干成了香饽饽。如今,龙河镇年产风萝卜干50吨,下一步,他们还将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并借助山东枣庄对丰都的扶贫协作,将风萝卜干远销全国。 本报记者 左黎韵


                            14楼2019-08-05 10:44
                            回复
                              2025-05-20 12:55:19
                              广告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涪陵打造“2+X”百亿级产业集群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涪陵地处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乌江过去称“涪水”,古巴国王陵多在于此,因此而得名。涪陵是世界闻名的榨菜之乡,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和涪陵青菜头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区土地面积2942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腹心地带,地处三峡库区中段,是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辖27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116.4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现有耕地总面积154.8万亩,林地总面积205.3万亩、森林覆盖率45.2%,内陆水域面积31.4万亩。
                                2018年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目标,按照“2262”工作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牛鼻子”;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条,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脱贫攻坚、改革创新、科技支撑六大工程;持续强化农业法治、党建引领两大保障,确保了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全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8万亩、实现总产量44.03万吨,其中大春播种面积117.6万亩、产量39.83万吨,小春播种面积20.2万亩、产量4.2万吨,实现稳粮目标。


                              15楼2019-08-05 1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