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客美聚吧 关注:4,428贴子:842
  • 8回复贴,共1

认知层次不同的人,是很难沟通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请教他: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嘛,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
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是会有交流困难的。


1楼2019-08-05 14:15回复
    01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
    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说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
    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女儿画的是什么?
    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
    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地遮住视线。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2楼2019-08-05 14:16
    回复
      02
      一个人认知的层次
      局限了他的层次
      我小时候,曾在很穷的乡下生活。
      每年,村子里都要分红薯,把红薯归拢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区别。所以为公平起见,全村人抓阄,抓到哪堆算哪堆。
      有个村民抓到了6号,另一个村民,也抓到了6号。
      ……怎么会弄出两个6号呢?
      其实这两个村民,一个是6号,另一个是9号。
      问题是,6号堆明显大于9号,所以两个村民都说自己是6号,寸步不让。争执,吵闹,动手厮打,闹到村支书面前。
      村支书过去看看,发现9号红薯堆明显小于6号堆,果断从自家的红薯堆里,拿出两只放进9号堆,终于平息了纷争。
      然后村支书冷笑说:这俩夯货,也就是一只红薯的出息了。
      后期,果然如此。
      大学毕业后我重返乡村,看那两户争执红薯的人家,一户门楣破败,一贫如洗;另一户家徒四壁,空无所有。


      3楼2019-08-05 14:16
      回复
        03
        下层认知的人
        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
        所以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教导那要出国的孩子,别拿上课当回事,那孩子就懵圈了。


        4楼2019-08-05 14:17
        回复
          04
          认知的九个层级
          你在哪一级?
          我们可以把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概分为九个层级:
          1)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 ——
          饿了就吃,不分场合;
          撑了就拉,不分地点。
          这也是极端情绪化的一族。
          认知不足的困扰,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比如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大风厂职工王文革,他是个受害者,股权被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干部陈岩石的脖子上。结果,王文革同志和贪官们一起入狱。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绪。所谓维权,多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情绪宣泄。


          5楼2019-08-05 14:17
          回复
            2)墨守成规
            宁向东教授引导的孩子,就是处于这个认知层级上。
            这孩子根本就不明白,书本上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见识与认知。
            爸妈之所以送你出国,不是让你读书,而是让你成人。
            是让你认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会规律,并于不同社会的差异性中,获得更具价值性的认知。
            3)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
            最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多半会遭遇挫折失败。
            因为这类孩子只是因为恐惧,而不敢乱说乱动。
            等到你知道许多所谓的“规矩”,不过是成年社会出于省心而承袭的惯性,你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
            过于情绪化的人、默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6楼2019-08-05 14:17
            回复
              7)认识到人的发展性
              人的发展性,就是你的选择和努力,可以改变你的环境与命运。
              20年前的马云,那叫一个惨。到处求职找工作,和朋友一起报考警校,去了5个人,考取4个,只有他没考取。
              听说肯德基是个人就要,再和朋友们去肯德基应聘。去了23个人,肯德基收下22个,就是不要马云。
              最后逼得马云自己开公司拉业务。现在,网上还流传他拉业务时被人贬斥的视频。
              再比如说董明珠,她30岁丧夫,拖着个2岁的孩子,面对无尽的生活压力,碌碌无能的困厄。在孩子8岁那年,她决定把孩子托付给母亲抚养,独自一人南下闯练。
              最难的时刻她从未放弃,硬是从业务员做起,逐步开创自己的事业,最后做到格力集团董事长。
              还有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无闻的努力,他们不会是马云,也未必会成为董明珠。
              但,当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人生处境,已经大为改观。
              所以,这是一条“经济自由线”。
              明察趋势、敢于行动的人,总会遇到他们特有的机会。
              其实有很多这样奇怪的人士,他们改善自我认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走出命运的低谷,获得展望未来的更好机会。
              20年前的马云就已经有非同寻常的见识,相反那个工作人员还死死抱着“规矩”,所以,最后的出路和机会也不一样。


              8楼2019-08-05 14:18
              回复
                8)认识到人性和社会规律
                认识人性,说透了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纠结与残缺,就是认识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苦伤。
                认识到人在社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无尽的矛盾与困惑。
                认识到人之幼年的缺憾,会构成他终生走不出的陷阱。
                这时候,你对人再也不会有恨意,再也不会有怨言。因为你知道众生皆苦,终不过是庸人自扰。
                比如说李诞的金句:人间不值得。那干脆看开点,开心点。
                9)认识到人生的至高意义与价值
                冲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机缘问鼎于智慧极峰。
                此时,心境澄明,无苦无忧,洞穿了这个世界的本原,获知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人类认知的又一个新起点。
                快乐无边的心灵自由,与以慈悲为感召的精神境界。
                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从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
                每行进一步,都会有豁然开朗的通达感。
                每上升一层,都会获得无尽的心灵快感。


                9楼2019-08-05 14:19
                回复
                  05
                  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
                  你的人生就在哪个状态
                  拥有财富的人,多有追求智慧的冲动,因为他们有行动的力量。
                  只有书本知识的人,却多半和财富无缘,因为他们缺乏行动能力。
                  我们的人生,往往只看到一条船,而没有看到那条河,更疏略了两岸美丽的风景。
                  所以宁向东教授建议那个已经成年的孩子,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书的目的,是让你获得明析的认知,与果决的行动能力。
                  不要太功利。这个世界,人类竞争比拼的不是什么学分成绩,不是名校名师,不是专业科目,而是你对自我与社会的终极认知。
                  说格局、说心胸、说视野,最终说的不过是认知。
                  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世相人心?
                  你看明白了、想清楚了,心就静了、做事就沉稳了。言谈举止,也变得优雅得体了。
                  认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举目所见,只有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拼命求索,却无改于自己的命运之分毫。
                  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状态。
                  如果你不快乐、不开心,总是感受到压力或是痛苦,又或是对自己的际遇自艾自怜,那就好好梳理自己的内心吧。
                  人生苦短,寿命有限,举凡心怀痛苦行至终点之人,莫不是错过了此生。
                  从认知的漏斗里爬出来,不做观天于井的青蛙,而是迎着命运,接受自我,于智慧的巅峰,看大千纷纭,观落英缤纷。
                  美丽的世界,源自于美丽的人生,源自于豁达通明的认知,源自于不懈向上的娴静心境。
                  作者:雾满拦江


                  10楼2019-08-05 1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