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蓬溪不是一条溪,遂宁有一个蓬溪县,旧名唐兴,大概是在唐代早期的称谓,可能含有祝愿李唐王朝兴盛长久之意。何时改名蓬溪,我没有作过考证。初到遂宁就听说蓬溪有“中国书法之乡”的美称,写好字的人自然不少,于是有了一次短暂的蓬溪之行。
这次去蓬溪,是应蓬溪县文化局局长吕历先生的邀请,同行的还有市文化局的官员。小城给我的印象是难忘的,如果说四川是一个大盆地,那么蓬溪县城就是一个小盆地,小城中央下凹,像一个篆书的“云”字。这很有意思,如果按照传统的风水学说想开去,“中国书法之乡”的由来,是否与小城的“风水”有一定的关联呢?
看过县里组织的一次书法展,我的这种感觉更其强烈。这次书法展览的地点设在一个相对古老的寺庙,叫做宝梵寺。
我曾在一本散文集里,读到一位遂宁作家笔下的宝梵,与眼前的情景大致仿佛:“没有臆想中的高山、茂林和如磬梵音,宝梵如一位衣衫褴褛的僧人,在低矮破旧的农舍簇拥中,疲惫而沧桑,惟有山门额匾上的三个古穆大字,还有几分未被岁月蚀尽的昔日之盛。”
其实,早先的宝梵寺占地百亩,揭殿五重,石鼓碑刻佛塔如林,蔚为壮观。由一师一徒两位南海僧侣来此化缘,发愿建造,由宋英宗敕封寺名。
宝梵寺的“宝梵壁画”是慕名已久的,我便一边看书法展一边看壁画。
宝梵壁画又名“宝梵仙画”。相传此寺初建,一位银发飘飘的长者应邀为大雄宝殿作画,一连数日只管游玩,竣工的日子到了,长者不慌不忙,只叫工匠备下颜料和几把扫帚,夜深人静后才独自挥帚作画。住持放心不下,偷偷前去探看,不料被长者发现,顿时化作一道金光飞遁而去,只留下十二幅金碧辉煌的“仙画”。五百年来,七彩的画面在时光的流泻中脱落,其中两幅已不复存在。
记得市博物馆的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四川盆地不像敦煌那么干燥,在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宝梵壁画能够保存到今天,已经是不小的奇迹了。
壁画少了两幅,肯定遗憾。不过,聊感欣慰的是这里又新添了许多今人的字,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文化的延续,感觉到曾在此作画的“仙人”同今天把作品张挂在这里的书法家们精神上的某种“相通”。
我知道,像这样的展览几乎囊括了这个书法之乡所有的扛鼎之作,徜徉在散着翰墨芬芳的展厅,我被一幅幅大墨淋漓的书作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
此前我曾去射洪访几位朋友,闲谈中,说到相邻的“蓬溪书法家群体”,大家都觉得偏于一隅的小县能够产生那么多书法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确值得关注。 1987年,县里的书法爱好者成立了青年书法社。通过十年磨砺,1997年,这一群青年书法家终于迎来属于他们的鲜花和掌声,11名成员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这些年轻人带给家乡的荣誉则是,蓬溪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的殊誉。作为民间艺术团体,如此全面被国家文化部门予以肯定,这是极其罕见的。
可是,这个书展让我多少有些失望。作为“中国书法之乡”,名气已经够大的了, 在我的想象之中,恐怕无论如何,县城应有一个书法艺术馆之类的建筑。但是没有。同行的文化官员告诉我,蓬溪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财政紧张,捧着一块金字招牌,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钱,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
我自幼便对书法,对书法大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拜。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一张白纸,可以出现无限可能,可以是秦砖汉瓦,可以是六朝文字,古风盎然。书法家则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在他们身上,凝聚着诸如魏晋风度、建安风骨的文化遗绪。而真正的书法家,无一不是胸藏万壑,有一种翰墨濡染出的特有气质。
反观蓬溪书法家群体,要完成从常人到艺术家的转变,肯定不只是说一句话那么简单。在我的追溯中,知道那个时候,在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一群年轻人隔三岔五的聚会,通宵达旦的挥毫,激情洋溢的讨论,不啻是一道文化景观。
在没有什么类似文化历史的背景下,这些年轻人为一个偏僻小县带来了几许儒雅之气,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曲水流觞,一唱一和,亦足以畅叙幽情。”
一位书法家告诉我,十年后,当他们重温这一段历史时,虽然内心十分清楚那是一种苦中作乐,但仍有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仍然觉得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是记忆中最珍贵的画面。
写蓬溪的书法家群体,我真怕一不小心就写成了各位书法家的小传,好在书法艺术极具传统文化底蕴,从汉魏碑学,到唐宋帖学,有的是谈资,完全没有必要把笔锋直指某一位书家。
这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阳光洒落在遂宁城北一栋办公楼下,檐前摆着一方小桌和两把藤椅,我同当地一位书法家一边品茶,一边谈论着书事。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很随便,就像一位旅人,走累了,停下来向人家讨一口水喝,顺便打听一些事。作为蓬溪书法家群体的成员之一,他现在经营着一家书画院,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但书画院开展的活动并不多,经费紧张是一大因素。他向我谈了一些对于书法艺术的见解,以及近来对蓬溪书法家群体的一些思考与困惑。
蓬溪不是一条溪,遂宁有一个蓬溪县,旧名唐兴,大概是在唐代早期的称谓,可能含有祝愿李唐王朝兴盛长久之意。何时改名蓬溪,我没有作过考证。初到遂宁就听说蓬溪有“中国书法之乡”的美称,写好字的人自然不少,于是有了一次短暂的蓬溪之行。
这次去蓬溪,是应蓬溪县文化局局长吕历先生的邀请,同行的还有市文化局的官员。小城给我的印象是难忘的,如果说四川是一个大盆地,那么蓬溪县城就是一个小盆地,小城中央下凹,像一个篆书的“云”字。这很有意思,如果按照传统的风水学说想开去,“中国书法之乡”的由来,是否与小城的“风水”有一定的关联呢?
看过县里组织的一次书法展,我的这种感觉更其强烈。这次书法展览的地点设在一个相对古老的寺庙,叫做宝梵寺。
我曾在一本散文集里,读到一位遂宁作家笔下的宝梵,与眼前的情景大致仿佛:“没有臆想中的高山、茂林和如磬梵音,宝梵如一位衣衫褴褛的僧人,在低矮破旧的农舍簇拥中,疲惫而沧桑,惟有山门额匾上的三个古穆大字,还有几分未被岁月蚀尽的昔日之盛。”
其实,早先的宝梵寺占地百亩,揭殿五重,石鼓碑刻佛塔如林,蔚为壮观。由一师一徒两位南海僧侣来此化缘,发愿建造,由宋英宗敕封寺名。
宝梵寺的“宝梵壁画”是慕名已久的,我便一边看书法展一边看壁画。
宝梵壁画又名“宝梵仙画”。相传此寺初建,一位银发飘飘的长者应邀为大雄宝殿作画,一连数日只管游玩,竣工的日子到了,长者不慌不忙,只叫工匠备下颜料和几把扫帚,夜深人静后才独自挥帚作画。住持放心不下,偷偷前去探看,不料被长者发现,顿时化作一道金光飞遁而去,只留下十二幅金碧辉煌的“仙画”。五百年来,七彩的画面在时光的流泻中脱落,其中两幅已不复存在。
记得市博物馆的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四川盆地不像敦煌那么干燥,在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宝梵壁画能够保存到今天,已经是不小的奇迹了。
壁画少了两幅,肯定遗憾。不过,聊感欣慰的是这里又新添了许多今人的字,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文化的延续,感觉到曾在此作画的“仙人”同今天把作品张挂在这里的书法家们精神上的某种“相通”。
我知道,像这样的展览几乎囊括了这个书法之乡所有的扛鼎之作,徜徉在散着翰墨芬芳的展厅,我被一幅幅大墨淋漓的书作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
此前我曾去射洪访几位朋友,闲谈中,说到相邻的“蓬溪书法家群体”,大家都觉得偏于一隅的小县能够产生那么多书法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确值得关注。 1987年,县里的书法爱好者成立了青年书法社。通过十年磨砺,1997年,这一群青年书法家终于迎来属于他们的鲜花和掌声,11名成员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这些年轻人带给家乡的荣誉则是,蓬溪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的殊誉。作为民间艺术团体,如此全面被国家文化部门予以肯定,这是极其罕见的。
可是,这个书展让我多少有些失望。作为“中国书法之乡”,名气已经够大的了, 在我的想象之中,恐怕无论如何,县城应有一个书法艺术馆之类的建筑。但是没有。同行的文化官员告诉我,蓬溪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财政紧张,捧着一块金字招牌,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钱,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
我自幼便对书法,对书法大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拜。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一张白纸,可以出现无限可能,可以是秦砖汉瓦,可以是六朝文字,古风盎然。书法家则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在他们身上,凝聚着诸如魏晋风度、建安风骨的文化遗绪。而真正的书法家,无一不是胸藏万壑,有一种翰墨濡染出的特有气质。
反观蓬溪书法家群体,要完成从常人到艺术家的转变,肯定不只是说一句话那么简单。在我的追溯中,知道那个时候,在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一群年轻人隔三岔五的聚会,通宵达旦的挥毫,激情洋溢的讨论,不啻是一道文化景观。
在没有什么类似文化历史的背景下,这些年轻人为一个偏僻小县带来了几许儒雅之气,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曲水流觞,一唱一和,亦足以畅叙幽情。”
一位书法家告诉我,十年后,当他们重温这一段历史时,虽然内心十分清楚那是一种苦中作乐,但仍有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仍然觉得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是记忆中最珍贵的画面。
写蓬溪的书法家群体,我真怕一不小心就写成了各位书法家的小传,好在书法艺术极具传统文化底蕴,从汉魏碑学,到唐宋帖学,有的是谈资,完全没有必要把笔锋直指某一位书家。
这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阳光洒落在遂宁城北一栋办公楼下,檐前摆着一方小桌和两把藤椅,我同当地一位书法家一边品茶,一边谈论着书事。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很随便,就像一位旅人,走累了,停下来向人家讨一口水喝,顺便打听一些事。作为蓬溪书法家群体的成员之一,他现在经营着一家书画院,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但书画院开展的活动并不多,经费紧张是一大因素。他向我谈了一些对于书法艺术的见解,以及近来对蓬溪书法家群体的一些思考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