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的石头,瞭望塔,苦雨,红色的天空,北国姑娘,蓝眼睛的儿子,61号公路,天堂之门…….,如此纷繁的意象,在不同时空里,陆续出现在一个人的歌声里,他就是——Bob Dylan。这是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陌生的名字,当然,也是一个全世界一夜之间都知道了的名字。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授予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Bob Dylan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那天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BlueNote拍摄一只来自纽约的爵士乐队,他们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我把手机的截屏给他们看。之后的全球媒体,争议与褒奖之声同样巨大,包括后来被证实的、不知何人杜撰的那片拒绝领奖的文章。
民谣传奇,摇滚巨人,诗人;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人戴不得这许多顶王冠,太辛苦了——尽管,他配得上。Bob Dylan的艺术生涯,更像一条奔腾无尽的大河,缓缓流过了近六十年。人生不可以假设,但是如果没有1961年那次从明尼阿波利斯到芝加哥的途中,迪伦临时决定前往纽约,探望自己的音乐偶像、当时已患亨廷顿氏舞蹈症的伍迪·盖瑟瑞,以及后来在伍迪·盖瑟瑞面前的演出,人类二十世纪及之后的音乐史和文化史,一定要改写了。生命之变数,总在一瞬。
“自幼喜爱涂绘的鲍勃·迪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将创作延展至视觉艺术,他的绘画题材大多来源于对人、生活和记忆的观察与感悟,例如用炭笔速写下巡演途中的所见所闻、用孤冷大胆的颜色及笔触描绘沿途的风景,极易让观众产生联想和共鸣。在自传《像一块滚石》中,鲍勃·迪伦写道,‘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三十年里,迪伦一直都在创作金属雕塑。他的艺术与音乐、诗歌一样,以‘迪伦式’的方式传达着某种情感共鸣,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七月十四日,七十八岁的鲍勃·迪伦刚刚结束了今年春夏在欧洲的三十八场巡演。像一块滚石,在他纷繁变幻的艺术生涯中,鲍勃·迪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束光芒”,我们谁也不知道已经七十八岁的Bob Dylan这辈子还会不会来中国演唱。毕竟五十多年来,相对于他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千百场巡演,中國与Bob Dylan,彼此几乎都是陌生的。对于我们来说,2011年4月初的那个春天的夜晚,过于匆忙和迷幻,这个老头只是像一阵风一样掠过了紫禁城上空,转瞬间无影无踪。
不止只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还有无比丰富的深度体验,等待你们的到来。今年秋天,欢迎来上海,来到浦江之畔的艺仓美术馆,感受一位文化巨人的心灵世界,见证Bob Dylan伟大艺术生涯的不同侧面。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授予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Bob Dylan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那天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BlueNote拍摄一只来自纽约的爵士乐队,他们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我把手机的截屏给他们看。之后的全球媒体,争议与褒奖之声同样巨大,包括后来被证实的、不知何人杜撰的那片拒绝领奖的文章。
民谣传奇,摇滚巨人,诗人;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人戴不得这许多顶王冠,太辛苦了——尽管,他配得上。Bob Dylan的艺术生涯,更像一条奔腾无尽的大河,缓缓流过了近六十年。人生不可以假设,但是如果没有1961年那次从明尼阿波利斯到芝加哥的途中,迪伦临时决定前往纽约,探望自己的音乐偶像、当时已患亨廷顿氏舞蹈症的伍迪·盖瑟瑞,以及后来在伍迪·盖瑟瑞面前的演出,人类二十世纪及之后的音乐史和文化史,一定要改写了。生命之变数,总在一瞬。
“自幼喜爱涂绘的鲍勃·迪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将创作延展至视觉艺术,他的绘画题材大多来源于对人、生活和记忆的观察与感悟,例如用炭笔速写下巡演途中的所见所闻、用孤冷大胆的颜色及笔触描绘沿途的风景,极易让观众产生联想和共鸣。在自传《像一块滚石》中,鲍勃·迪伦写道,‘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三十年里,迪伦一直都在创作金属雕塑。他的艺术与音乐、诗歌一样,以‘迪伦式’的方式传达着某种情感共鸣,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七月十四日,七十八岁的鲍勃·迪伦刚刚结束了今年春夏在欧洲的三十八场巡演。像一块滚石,在他纷繁变幻的艺术生涯中,鲍勃·迪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束光芒”,我们谁也不知道已经七十八岁的Bob Dylan这辈子还会不会来中国演唱。毕竟五十多年来,相对于他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千百场巡演,中國与Bob Dylan,彼此几乎都是陌生的。对于我们来说,2011年4月初的那个春天的夜晚,过于匆忙和迷幻,这个老头只是像一阵风一样掠过了紫禁城上空,转瞬间无影无踪。
不止只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还有无比丰富的深度体验,等待你们的到来。今年秋天,欢迎来上海,来到浦江之畔的艺仓美术馆,感受一位文化巨人的心灵世界,见证Bob Dylan伟大艺术生涯的不同侧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