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输的是赵敏。周芷若不仅胜了,而且胜了赵敏整整一个层次。
你必须明白,赵敏是刻骨铭心,然后张赵两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绝对不是倚天结局的意图。否则金大师没有必要加那么多戏,还要立即在后记里否定张无忌,说他自己也不知道爱的是谁。
从行动上看,张无忌从头至尾,最爱的都是周芷若。只是他常常为情势所迫,又总是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所以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他内心深处当做正妻的,从来都只是周芷若。
是的是的,我知道,赵敏她热情她主动她聪明她漂亮她为了张无忌不顾一切抛国弃家她出身贵胄她会贴着你的耳朵叫你小淫贼,你有一万个理由应该更爱她。
可是这个世界上最要命的,恰恰是爱上一个你最应该恨的人啊。她骗你她刺你一剑她把你打成重伤她杀殷离杀义父杀赵敏杀武当众侠杀无辜群众她嫁给别人,可是为什么你还是对她比所有人都好?
(我本人并不认为作者应该把芷若写成这样,但是这一篇我们姑且只谈爱情,不谈善恶。)
认真读新修版原著,你就会发现,只有在这个解释下,倚天后期张无忌爱情的种种变化,突然间都有了章法。那些看似矛盾、不合情理的段落,并不是作者瞎改,而是围绕人物性格,环环相扣,步步皆有深意。所有的疑点,最后都能得到解释。作者在这个部分的巧思,绝对是大师级的。
直接从重点开始吧,我没写到,大家又觉得需要解释的,我后面再增补。
其实我并不想救活他
读过倚天的都知道这两句话:
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周芷若轻声道:“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但其实,还有一句话同样令人动容,令人心酸,只是注意的人不多。
张无忌心头一震,心道:“其实我并不想救活他。”
联系上下文看看张无忌此时的心态:
周芷若道:“你手底留情在先,我岂有不知?你若能救活宋大哥,要我如何报答?”张无忌道:“一命换一命,请你对我义父手下留情。”周芷若道:“就只这样,没别的了?”张无忌嗫嚅道:“别的我不敢说……”
“我如救他不得,任由他死了,谁也不能怪我。芷若成了寡妇,能不能跟我重续前缘?”想到此处,不由得怦然心动。
张无忌心头一震,心道:“其实我并不想救活他。”但医者父母心,救人活命,于他已是根深蒂固的念头,他虽仍对周芷若恋恋不舍,但要他故意不治宋青书,究竟大大违反了他从小生来的仁侠心肠。
张无忌此时的这番心境,可不是因为什么婚约什么歉疚,更没有什么明教或者武当众人的压力。在他和几乎整个武林的认知里,他和周芷若的婚约已经随着周芷若嫁给宋青书烟消云散了。他婚礼当日虽然被迫离席而去,但从来没有说过也没有想过不娶周芷若为妻。毁约的是她,可不是他张无忌。如果他真的不爱芷若,此刻他应该坦然,甚至如释重负,甚至平安舒畅,安心地把宋青书救活,好换她第二天救他义父。为什么他不想救宋青书?他不管义父生死了吗?她都嫁人了,为什么还要想和她重续前缘?他不敢说的“别的”是什么?
“其实我并不想救活他。”这可能是大仁大义的张大教主,平生第一次有这么不仁不义的想法。宋青书毕竟是武当宋远桥之子,以张无忌的人物设定而言,有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是他不孝不义的极限了。当初周芷若怨他对自己不如对郡主好,但其实他为了郡主并没有做什么不孝不义的事情,现在倒是为了她,走在了不孝不义的边缘。你说,他究竟爱的是谁?
张无忌道:“我固然不及宋师哥这般痴情,对你确也是一片真心,不过要我为你做这些不孝不义之事,那也万万不能。”周芷若道:“为了我,你是不能。为赵姑娘,你偏能够。”
偏要勉强,问心有愧,不想救他,这三句堪称倚天爱情点睛之笔。开着上帝视角的读者看到这里,其实应该就能够明白倚天真正的结局会是什么。虐心的是,芷若有勇气说出问心有愧,张无忌却没法把那个“别的”说出口,所以他了解她的心意,她却仍在黑暗中煎熬。
赵敏道:“你救了宋青书的性命,现今又后悔了,是不是?”不等张无忌回答,微微一笑,翩然入内。
张无忌坐在石上,对着一弯冷月,呆呆出神,回思自与周芷若相识以来的诸般情景、她对自己的柔情蜜意,不禁无限低回,尤其适才相见时她的言语神态,惆怅缠绵,实难自已。
他在赵敏身边,会瞒着她去见周芷若,拿着她的药去救宋青书,明目张胆地整晚想念周芷若,而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反过来,赵敏要顾及他的感受,给他安静思念周芷若的空间(说明赵敏很明白);他在周芷若身边的时候,可曾如此?偶尔想想赵敏,还是她先提起的,一发现她要走,就会马上停下来哄她;碰巧偶遇赵敏,还会专门说明解释,怕她生气。她几滴眼泪就能做到的事情,赵敏要靠血靠命来换。他到底重视谁不重视谁,还不够清楚?
周芷若回过头来,见他兀自怔怔地出神,站起身来,便要走开。张无忌伸手握住她手一拉。
咱俩还得拜堂成亲
张无忌想了这一晚上之后,应该是下了决心,从此接受周芷若已经不再是他妻子的现实。可是她虽然已经与宋青书成亲,他还是要想办法护卫她,让她不至于当了寡妇。所以与元兵大战,他最担心的反而是宋青书的安危。
张无忌见周芷若脸身染血,又已冲人了元兵阵中,叫道:“芷若,芷若,宋大哥救回来了吗?”
张无忌抛去长矛,将他横抱在手,只怕扭动他震碎了的头骨,左闪右避,躲开元兵攒刺来的马刀长矛,脚下却走得平稳异常。
同时,他也许诺要与赵敏拜堂成亲(按照传统,拜堂成亲是正妻才有的仪式,相对娶妾要复杂隆重得多,所以当初娶周芷若才要准备那么久)。
张无忌道:“不,要变的。咱俩还得拜堂成亲,生个娃娃!”
赵敏跟了张无忌那么久,直到这一天,他在心里以为周芷若已经嫁人了,才许诺和她拜堂成亲,这不是偶然的。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因为之前他与周芷若有婚约。但是你没法解释他为什么很快就食言了。他对周芷若的承诺可不是像这样说变就变的。
救宋青书和许诺与赵敏拜堂成亲这两件事情,后面都会变的,读者可以细心观察。
不管她是好人坏人,她是我妈妈
但他始终不愿意去看周芷若做下坏事的证据。
张无忌从怀里取出那青布小包,放在桌上,说道:“这是那杨姊姊从周姑娘身上取来的,说道:‘所有疑窦,由此索解’,我一直不敢打开来看。”赵敏道:“为什么不敢?你怕这是周姑娘做下坏事的证据,是不是?你心里还对周姑娘旧情不忘,是不是我去了蒙古之后,,你便又去找她了?宋青书那时就算不死,也已是废人一个,地久天长,你还是会跟她在一起,把我放在脑后,想也不想了。”
其实赵敏怀疑的一点儿也没错,所以她无论如何,哪怕明明知道张无忌不想看,也要把证据硬摆在他的眼前。
她瞧了瞧桌上的小包,好奇心起,说道:“只要你对我决不变心,咱们瞧瞧包里的东西也不妨。”说着拿过小包,轻轻解开包上的丝线细绳。
可是她没想到,他有的却只是心痛。
“芷若,芷若,你为什么做这些事?”心中一痛,左手紧握铁片,连手掌也疼痛起来。
当初他怀疑赵敏杀害殷离,骂她狠毒,打她四个耳光,还差点把她掐死。如今,证据确凿,他却完全不想为殷离报仇,甚至连狠毒都不肯说周芷若一句,痛的只有他自己。厚此薄彼,何其明显?更不用说,周芷若当着他的面,杀赵敏,杀谢逊,他也舍不得责备。只能说在他心里,对待周芷若,与旁人总是不同。
“妈到底是好人呢,还是坏人?”(张无忌)望着天空中不住眨眼的星星,过了良久良久,叹了一口气,说道:“不管她是好人坏人,她是我妈妈。”
平心而论,张无忌当初不忍杀赵敏,并不算是特别。以他宽厚的个性,四女同舟中的任何一人,让他亲手杀害,都是下不去手的。任何一人,只要坚称冤枉,又没有实际证据,只要没有真的做下坏事,都可以像赵敏一样洗清冤屈,都可以像赵敏一样让他感动歉疚。但是像周芷若这样,做了那么多坏事,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还能够连一句重话都不被说的,恐怕是找不到第二个。在这件事上,他答应周芷若的,确实没有背弃承诺。
张无忌笑道:“好吧!我对你决不变心,决不会杀你,便连一拳一脚,也不会加于我爱妻周芷若身上。”
收起笑容,庄言道:“芷若,你是我的爱妻。我从前三心两意,只望你既往不咎。我今后对你决不变心,就算你做错了什么,我连重话也不舍得责备你一句。”
“不管她是好人坏人,她是我爱妻。”这才是张无忌的潜意识,也是他无论周芷若做什么坏事都不会怪她的唯一合理解释。
心下窃喜
“这些日子来真相逐步大白,我虽为芷若惋惜,却也忍不住心下窃喜。”
这个“心下窃喜”,被许多人当作张无忌爱赵敏胜过芷若的证据。其实不尽然。如果她们俩犯错以后的后果是一样的,那是说明赵敏更重要一些;可是如果一个犯错没事,另外一个犯错就要被杀,那不希望有人死就很正常了。更何况,此时此刻,张无忌全心以为周芷若已经嫁了人,如果赵敏再是杀殷离的凶手,四女同舟就都要离他而去了,他当然要心下窃喜啊。这反而说明,张无忌和赵敏的感情,不如和周芷若的深厚,所以赵敏其实犯不起杀殷离这样的大错的。
她其实不是宋夫人
张无忌在一旁听得呆了,忍不住上前问道:“你说宋夫人……她……她其实不是宋夫人?”
他不是心下窃喜吗?她是不是宋夫人有什么关系?而且,她是宋夫人,不是更好让他安心去做朝廷郡马吗?
张无忌精通医药,知道处子臂上点了这守宫砂后,若非嫁人或是失身,终身不退。(注)他先前听了静慧和贝锻仪的言语,尚自将信将疑,此刻亲眼得见,更无半分怀疑,霎时之间,心中转了无数念头:“嫁宋青书为室云云,果然全无其事。她为什么要骗我?为什么存心气我?难道真是为了那‘当世武功第一’的名号?还是想试试我心中对她是否尚有情意?”转念又想:“张无忌啊张无忌,周姑娘是害死你表妹的大仇人,她是处女也好,是人家的妻室也好,跟你又有什么相干?”
知道她没有嫁人,张无忌心中的爱妻,立即回来了一半。剩下一半,就是表妹大仇这件事。可是他对这个大仇人,还是没有半分怨恨,只想着跟她的情意。岂止是没有怨恨:
见到他温柔关怀的神色
张无忌轻抚她手臂
这时她楚楚娇弱,伏在自己怀中,不禁顿生怜惜之心,柔声道:“芷若,你到底见到了什么,竟这等害怕?”
这跟当初他如何对待赵敏,何等不同?难怪赵敏会离开,而他竟然忙着关怀自己的大仇人,毫无知觉……
他手扶墙壁,思潮起伏:“表妹给芷若投入大海淹死,固然命苦,但芷若内心深受折磨,所受痛苦,未必比表妹更少。”
唉,这个偏心,实在是找不到第二个了。有谁看到这会觉得殷离在他心里是和周芷若同样份量的?
刻骨铭心
既然如此,又何来刻骨铭心一说呢?
张无忌歉然道:“芷若,我对你一向敬重爱慕、心存感激,对殷家表妹是可怜她的遭遇、同情她的痴情,对小昭是意存怜惜、情不自禁地爱护,但对赵姑娘却是……却是铭心刻骨地相爱。”
因为周芷若想问的,跟张无忌答的,其实是两回事。周芷若想问的,是他的本心,是如果没有这些恩恩怨怨,他心里爱的,到底是谁。
“我只是问你,倘若我们四人都好端端地在你身边,谁都没做过坏事,你便如何?”
而张无忌始终还是跟他一贯的性格一样,受困于当时的情势。
他武功虽强,性格其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当不得已时,也不愿拂逆旁人之意,宁可舍己从人。习乾坤大挪移心法是从小昭之请;任明教教主既是迫于形势,亦是殷天正、杨逍等动之以情;与周芷若订婚是奉谢逊之命;不与周芷若拜堂又是为顾及义父性命而受赵敏所迫。
如周芷若自己所说,小昭去了波斯,她又杀了殷离,四个女子之中,只剩下了赵姑娘。他从来都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此时周芷若杀殷离罪名未去,而赵敏却为了他已经弃国抛家,他如果这时还能说出“你跟敏妹一样好”甚至“我其实最爱的是你”这样的话来,岂不是把他所有的人物设定都要崩掉?在当时的情势下,他的人物设定,实在不允许他,说出别的答案。所以才有刻骨铭心一说,而作者却又立即在后记里说明,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
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已也不知道。
没关系,很快我们就能够看到,这个刻骨铭心到底有多重。
你必须明白,赵敏是刻骨铭心,然后张赵两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绝对不是倚天结局的意图。否则金大师没有必要加那么多戏,还要立即在后记里否定张无忌,说他自己也不知道爱的是谁。
从行动上看,张无忌从头至尾,最爱的都是周芷若。只是他常常为情势所迫,又总是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所以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他内心深处当做正妻的,从来都只是周芷若。
是的是的,我知道,赵敏她热情她主动她聪明她漂亮她为了张无忌不顾一切抛国弃家她出身贵胄她会贴着你的耳朵叫你小淫贼,你有一万个理由应该更爱她。
可是这个世界上最要命的,恰恰是爱上一个你最应该恨的人啊。她骗你她刺你一剑她把你打成重伤她杀殷离杀义父杀赵敏杀武当众侠杀无辜群众她嫁给别人,可是为什么你还是对她比所有人都好?
(我本人并不认为作者应该把芷若写成这样,但是这一篇我们姑且只谈爱情,不谈善恶。)
认真读新修版原著,你就会发现,只有在这个解释下,倚天后期张无忌爱情的种种变化,突然间都有了章法。那些看似矛盾、不合情理的段落,并不是作者瞎改,而是围绕人物性格,环环相扣,步步皆有深意。所有的疑点,最后都能得到解释。作者在这个部分的巧思,绝对是大师级的。
直接从重点开始吧,我没写到,大家又觉得需要解释的,我后面再增补。
其实我并不想救活他
读过倚天的都知道这两句话:
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周芷若轻声道:“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但其实,还有一句话同样令人动容,令人心酸,只是注意的人不多。
张无忌心头一震,心道:“其实我并不想救活他。”
联系上下文看看张无忌此时的心态:
周芷若道:“你手底留情在先,我岂有不知?你若能救活宋大哥,要我如何报答?”张无忌道:“一命换一命,请你对我义父手下留情。”周芷若道:“就只这样,没别的了?”张无忌嗫嚅道:“别的我不敢说……”
“我如救他不得,任由他死了,谁也不能怪我。芷若成了寡妇,能不能跟我重续前缘?”想到此处,不由得怦然心动。
张无忌心头一震,心道:“其实我并不想救活他。”但医者父母心,救人活命,于他已是根深蒂固的念头,他虽仍对周芷若恋恋不舍,但要他故意不治宋青书,究竟大大违反了他从小生来的仁侠心肠。
张无忌此时的这番心境,可不是因为什么婚约什么歉疚,更没有什么明教或者武当众人的压力。在他和几乎整个武林的认知里,他和周芷若的婚约已经随着周芷若嫁给宋青书烟消云散了。他婚礼当日虽然被迫离席而去,但从来没有说过也没有想过不娶周芷若为妻。毁约的是她,可不是他张无忌。如果他真的不爱芷若,此刻他应该坦然,甚至如释重负,甚至平安舒畅,安心地把宋青书救活,好换她第二天救他义父。为什么他不想救宋青书?他不管义父生死了吗?她都嫁人了,为什么还要想和她重续前缘?他不敢说的“别的”是什么?
“其实我并不想救活他。”这可能是大仁大义的张大教主,平生第一次有这么不仁不义的想法。宋青书毕竟是武当宋远桥之子,以张无忌的人物设定而言,有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是他不孝不义的极限了。当初周芷若怨他对自己不如对郡主好,但其实他为了郡主并没有做什么不孝不义的事情,现在倒是为了她,走在了不孝不义的边缘。你说,他究竟爱的是谁?
张无忌道:“我固然不及宋师哥这般痴情,对你确也是一片真心,不过要我为你做这些不孝不义之事,那也万万不能。”周芷若道:“为了我,你是不能。为赵姑娘,你偏能够。”
偏要勉强,问心有愧,不想救他,这三句堪称倚天爱情点睛之笔。开着上帝视角的读者看到这里,其实应该就能够明白倚天真正的结局会是什么。虐心的是,芷若有勇气说出问心有愧,张无忌却没法把那个“别的”说出口,所以他了解她的心意,她却仍在黑暗中煎熬。
赵敏道:“你救了宋青书的性命,现今又后悔了,是不是?”不等张无忌回答,微微一笑,翩然入内。
张无忌坐在石上,对着一弯冷月,呆呆出神,回思自与周芷若相识以来的诸般情景、她对自己的柔情蜜意,不禁无限低回,尤其适才相见时她的言语神态,惆怅缠绵,实难自已。
他在赵敏身边,会瞒着她去见周芷若,拿着她的药去救宋青书,明目张胆地整晚想念周芷若,而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反过来,赵敏要顾及他的感受,给他安静思念周芷若的空间(说明赵敏很明白);他在周芷若身边的时候,可曾如此?偶尔想想赵敏,还是她先提起的,一发现她要走,就会马上停下来哄她;碰巧偶遇赵敏,还会专门说明解释,怕她生气。她几滴眼泪就能做到的事情,赵敏要靠血靠命来换。他到底重视谁不重视谁,还不够清楚?
周芷若回过头来,见他兀自怔怔地出神,站起身来,便要走开。张无忌伸手握住她手一拉。
咱俩还得拜堂成亲
张无忌想了这一晚上之后,应该是下了决心,从此接受周芷若已经不再是他妻子的现实。可是她虽然已经与宋青书成亲,他还是要想办法护卫她,让她不至于当了寡妇。所以与元兵大战,他最担心的反而是宋青书的安危。
张无忌见周芷若脸身染血,又已冲人了元兵阵中,叫道:“芷若,芷若,宋大哥救回来了吗?”
张无忌抛去长矛,将他横抱在手,只怕扭动他震碎了的头骨,左闪右避,躲开元兵攒刺来的马刀长矛,脚下却走得平稳异常。
同时,他也许诺要与赵敏拜堂成亲(按照传统,拜堂成亲是正妻才有的仪式,相对娶妾要复杂隆重得多,所以当初娶周芷若才要准备那么久)。
张无忌道:“不,要变的。咱俩还得拜堂成亲,生个娃娃!”
赵敏跟了张无忌那么久,直到这一天,他在心里以为周芷若已经嫁人了,才许诺和她拜堂成亲,这不是偶然的。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因为之前他与周芷若有婚约。但是你没法解释他为什么很快就食言了。他对周芷若的承诺可不是像这样说变就变的。
救宋青书和许诺与赵敏拜堂成亲这两件事情,后面都会变的,读者可以细心观察。
不管她是好人坏人,她是我妈妈
但他始终不愿意去看周芷若做下坏事的证据。
张无忌从怀里取出那青布小包,放在桌上,说道:“这是那杨姊姊从周姑娘身上取来的,说道:‘所有疑窦,由此索解’,我一直不敢打开来看。”赵敏道:“为什么不敢?你怕这是周姑娘做下坏事的证据,是不是?你心里还对周姑娘旧情不忘,是不是我去了蒙古之后,,你便又去找她了?宋青书那时就算不死,也已是废人一个,地久天长,你还是会跟她在一起,把我放在脑后,想也不想了。”
其实赵敏怀疑的一点儿也没错,所以她无论如何,哪怕明明知道张无忌不想看,也要把证据硬摆在他的眼前。
她瞧了瞧桌上的小包,好奇心起,说道:“只要你对我决不变心,咱们瞧瞧包里的东西也不妨。”说着拿过小包,轻轻解开包上的丝线细绳。
可是她没想到,他有的却只是心痛。
“芷若,芷若,你为什么做这些事?”心中一痛,左手紧握铁片,连手掌也疼痛起来。
当初他怀疑赵敏杀害殷离,骂她狠毒,打她四个耳光,还差点把她掐死。如今,证据确凿,他却完全不想为殷离报仇,甚至连狠毒都不肯说周芷若一句,痛的只有他自己。厚此薄彼,何其明显?更不用说,周芷若当着他的面,杀赵敏,杀谢逊,他也舍不得责备。只能说在他心里,对待周芷若,与旁人总是不同。
“妈到底是好人呢,还是坏人?”(张无忌)望着天空中不住眨眼的星星,过了良久良久,叹了一口气,说道:“不管她是好人坏人,她是我妈妈。”
平心而论,张无忌当初不忍杀赵敏,并不算是特别。以他宽厚的个性,四女同舟中的任何一人,让他亲手杀害,都是下不去手的。任何一人,只要坚称冤枉,又没有实际证据,只要没有真的做下坏事,都可以像赵敏一样洗清冤屈,都可以像赵敏一样让他感动歉疚。但是像周芷若这样,做了那么多坏事,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还能够连一句重话都不被说的,恐怕是找不到第二个。在这件事上,他答应周芷若的,确实没有背弃承诺。
张无忌笑道:“好吧!我对你决不变心,决不会杀你,便连一拳一脚,也不会加于我爱妻周芷若身上。”
收起笑容,庄言道:“芷若,你是我的爱妻。我从前三心两意,只望你既往不咎。我今后对你决不变心,就算你做错了什么,我连重话也不舍得责备你一句。”
“不管她是好人坏人,她是我爱妻。”这才是张无忌的潜意识,也是他无论周芷若做什么坏事都不会怪她的唯一合理解释。
心下窃喜
“这些日子来真相逐步大白,我虽为芷若惋惜,却也忍不住心下窃喜。”
这个“心下窃喜”,被许多人当作张无忌爱赵敏胜过芷若的证据。其实不尽然。如果她们俩犯错以后的后果是一样的,那是说明赵敏更重要一些;可是如果一个犯错没事,另外一个犯错就要被杀,那不希望有人死就很正常了。更何况,此时此刻,张无忌全心以为周芷若已经嫁了人,如果赵敏再是杀殷离的凶手,四女同舟就都要离他而去了,他当然要心下窃喜啊。这反而说明,张无忌和赵敏的感情,不如和周芷若的深厚,所以赵敏其实犯不起杀殷离这样的大错的。
她其实不是宋夫人
张无忌在一旁听得呆了,忍不住上前问道:“你说宋夫人……她……她其实不是宋夫人?”
他不是心下窃喜吗?她是不是宋夫人有什么关系?而且,她是宋夫人,不是更好让他安心去做朝廷郡马吗?
张无忌精通医药,知道处子臂上点了这守宫砂后,若非嫁人或是失身,终身不退。(注)他先前听了静慧和贝锻仪的言语,尚自将信将疑,此刻亲眼得见,更无半分怀疑,霎时之间,心中转了无数念头:“嫁宋青书为室云云,果然全无其事。她为什么要骗我?为什么存心气我?难道真是为了那‘当世武功第一’的名号?还是想试试我心中对她是否尚有情意?”转念又想:“张无忌啊张无忌,周姑娘是害死你表妹的大仇人,她是处女也好,是人家的妻室也好,跟你又有什么相干?”
知道她没有嫁人,张无忌心中的爱妻,立即回来了一半。剩下一半,就是表妹大仇这件事。可是他对这个大仇人,还是没有半分怨恨,只想着跟她的情意。岂止是没有怨恨:
见到他温柔关怀的神色
张无忌轻抚她手臂
这时她楚楚娇弱,伏在自己怀中,不禁顿生怜惜之心,柔声道:“芷若,你到底见到了什么,竟这等害怕?”
这跟当初他如何对待赵敏,何等不同?难怪赵敏会离开,而他竟然忙着关怀自己的大仇人,毫无知觉……
他手扶墙壁,思潮起伏:“表妹给芷若投入大海淹死,固然命苦,但芷若内心深受折磨,所受痛苦,未必比表妹更少。”
唉,这个偏心,实在是找不到第二个了。有谁看到这会觉得殷离在他心里是和周芷若同样份量的?
刻骨铭心
既然如此,又何来刻骨铭心一说呢?
张无忌歉然道:“芷若,我对你一向敬重爱慕、心存感激,对殷家表妹是可怜她的遭遇、同情她的痴情,对小昭是意存怜惜、情不自禁地爱护,但对赵姑娘却是……却是铭心刻骨地相爱。”
因为周芷若想问的,跟张无忌答的,其实是两回事。周芷若想问的,是他的本心,是如果没有这些恩恩怨怨,他心里爱的,到底是谁。
“我只是问你,倘若我们四人都好端端地在你身边,谁都没做过坏事,你便如何?”
而张无忌始终还是跟他一贯的性格一样,受困于当时的情势。
他武功虽强,性格其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当不得已时,也不愿拂逆旁人之意,宁可舍己从人。习乾坤大挪移心法是从小昭之请;任明教教主既是迫于形势,亦是殷天正、杨逍等动之以情;与周芷若订婚是奉谢逊之命;不与周芷若拜堂又是为顾及义父性命而受赵敏所迫。
如周芷若自己所说,小昭去了波斯,她又杀了殷离,四个女子之中,只剩下了赵姑娘。他从来都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此时周芷若杀殷离罪名未去,而赵敏却为了他已经弃国抛家,他如果这时还能说出“你跟敏妹一样好”甚至“我其实最爱的是你”这样的话来,岂不是把他所有的人物设定都要崩掉?在当时的情势下,他的人物设定,实在不允许他,说出别的答案。所以才有刻骨铭心一说,而作者却又立即在后记里说明,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
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已也不知道。
没关系,很快我们就能够看到,这个刻骨铭心到底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