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土豆原产地在南美洲,最早种植者是印第安人。考古学家曾在印第安人的古墓中发现了许多绘有马铃薯图案的陶器,从这些图案推断,马铃薯在南美洲的栽培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2800年。印第安人长期居住在寒冷的山区,而土豆是一种喜冷农作物,非常适合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长,再加上土豆的产量高,所以很受印第安人的欢迎,是他们全年的主要粮食。
到了16世纪,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土豆被欧洲殖民者带到了世界各地。1537年,西班牙人在安第斯山脉的苏洛高达村第一次见到土豆。他们在与印第安人的接触中惊奇地发现,当地人都在吃一种叫巴巴司(印第安人对土豆的叫法)的食品,而且口味也不错。1560年,西班牙人将土豆带回欧洲。起初土豆在欧洲传播得并不顺利。它们在南美洲生活在高海拔的低纬度地区,那里日照长,气温低,而欧洲大陆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大约经过了两个世纪的种植,欧洲人才培育出了适应本地气候的土豆品种。
18世纪之前,傲慢的法国人一直不太情愿食用这种长在地里的“果实”,甚至认为土豆会传播疾病。1769年至1770年间发生的大饥荒使法国人开始重视土豆的种植。由于法国是欧洲大国,国力强盛,受法国的影响,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大量种植土豆。种植土豆最有名的地区当数爱尔兰。爱尔兰是当时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一,新教徒掌握了绝大多数富饶的土地,广大的爱尔兰人民只能种土豆过日子。1845年爆发的土豆卷叶病横扫欧洲,导致土豆大最减产,爱尔兰有100多万人被饿死。
如今,土豆已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国家有不相同的名字,法国人叫它为“地苹果”,比利时人叫它为“巴达诺”,德国人叫它为“地梨”,美国人叫它为“爱尔兰薯”,芬兰人叫它为“达乐多”,俄国人叫它为“荷兰薯”。
土豆进入我国的时间和欧洲差不多。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土豆作为外国进献的贡品传入我国,成为皇家的御用食品,在今天的北京、天津一带种植。直到乾隆年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普通百姓才开始食用土豆,土豆的种植范围也逐渐扩大。云南、贵州、湖南一带叫“洋山芋”或“洋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广州、香港叫“薯仔”,而更多的地方叫“土豆”。
到了16世纪,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土豆被欧洲殖民者带到了世界各地。1537年,西班牙人在安第斯山脉的苏洛高达村第一次见到土豆。他们在与印第安人的接触中惊奇地发现,当地人都在吃一种叫巴巴司(印第安人对土豆的叫法)的食品,而且口味也不错。1560年,西班牙人将土豆带回欧洲。起初土豆在欧洲传播得并不顺利。它们在南美洲生活在高海拔的低纬度地区,那里日照长,气温低,而欧洲大陆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大约经过了两个世纪的种植,欧洲人才培育出了适应本地气候的土豆品种。
18世纪之前,傲慢的法国人一直不太情愿食用这种长在地里的“果实”,甚至认为土豆会传播疾病。1769年至1770年间发生的大饥荒使法国人开始重视土豆的种植。由于法国是欧洲大国,国力强盛,受法国的影响,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大量种植土豆。种植土豆最有名的地区当数爱尔兰。爱尔兰是当时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一,新教徒掌握了绝大多数富饶的土地,广大的爱尔兰人民只能种土豆过日子。1845年爆发的土豆卷叶病横扫欧洲,导致土豆大最减产,爱尔兰有100多万人被饿死。
如今,土豆已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国家有不相同的名字,法国人叫它为“地苹果”,比利时人叫它为“巴达诺”,德国人叫它为“地梨”,美国人叫它为“爱尔兰薯”,芬兰人叫它为“达乐多”,俄国人叫它为“荷兰薯”。
土豆进入我国的时间和欧洲差不多。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土豆作为外国进献的贡品传入我国,成为皇家的御用食品,在今天的北京、天津一带种植。直到乾隆年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普通百姓才开始食用土豆,土豆的种植范围也逐渐扩大。云南、贵州、湖南一带叫“洋山芋”或“洋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广州、香港叫“薯仔”,而更多的地方叫“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