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吧 关注:525贴子:811
  • 0回复贴,共1

《六韬》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简介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但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继《通典》后,唐人着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对《六韬》注释、集释、汇解者,也不乏其人,该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六韬》在国外颇受重视。日本战国时代的足利学校(培养军事顾问的学校)就曾把《六韬》与《三略》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据有关书目记载日本研究译解《六韬》的著作也有三十多种。西方第一次翻译的中国兵书共四种,合称《中国军事艺术》,于1772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六韬》就是其中一种。此外朝鲜、越南等邻国也相继出版和翻译了《六韬》。
《六韬》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它不仅文武齐备,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编制、兵器和通讯方式等。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人们不仅学习和运用《六韬》,还对它展开了研究。历史上对《六韬》进行注释、集释、汇解的,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述自唐以后约有近百种,仅明代就达四十多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目前存世的《六韬》版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宋元丰年间何去非校定的《武经七书》本,朱服校刊的《武经七书》本,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定武经七书》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抄本,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等等。


IP属地:陕西1楼2019-08-26 17: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