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吧 关注:4,114贴子:33,333
  • 5回复贴,共1

(转)聊聊《楚臣》中的配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从我挺喜欢的一个角色说起:李知浩。原型是南唐烈祖李昪,在五代算是数得上号的有为之君。李昪识大势,知隐忍,埋头发展,不兴干戈,性格稳健谨慎,甚至可以说有点“怂”。南唐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到五代中期甚至有与后周一争高下的实力。可惜子孙不贤,断送大好基业。
  李知浩在书中基本上是符合这一设定的。说到李知浩,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吕轻侠。我们都知道晚红楼是一个以复唐为使命的组织,但这只是吕轻侠挂的一个羊头而已。身为女性,在争夺帝位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并不妨碍她追逐权利的野心。虽然李知浩的真实身份不便公开,但是在晚红楼内部也没有丝毫以李知浩为主的迹象。即便是李知浩的心腹邓泰,也只是把他当同僚、上司,而不是主公;而他的亲妹妹姚震惊亦是如此。整个晚红楼,其实是以吕轻侠为核心的,李知浩只是她的一个棋子,像李普,都能轻松压制得李知浩无法动弹。而柴建之流,又分掉组织内部为数不多的掌兵话事之权。
  很多书友都说李知浩毫无开国君主的气象。他的性格不喜冒险,确实不是一个擅长开创局面的角色。在书里,李知浩有过好几次反抗,试图摆脱吕的控制:一次是襄州城兵谏,企图抱住杨三的大腿,结果绕了一圈又回到李普手心里;一次是水军兵败,李冲造谣,李知浩趁势压制住李普,初步掌握住一定的兵权;一次是最近几章,吕宫变失败,李将荆襄让出来,退居梁州,基本上算是做了切割,至此才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可惜为时已晚,到这时候主角势已成,李基本上没有多少腾挪的余地,结局如何,就看作者怎么安排了。


IP属地:福建1楼2019-09-02 13:15回复
      接下来聊聊杨三。人死盖棺定论,基本上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杨三是个可怜人,从小就不是当储君培养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直处在安宁宫和徐后的阴影下卑微的苟活,这也是这母子俩性格扭曲的主要原因。直到长大出宫就府,才人生中第一次稍稍喘了口气。结果靠着老爹给的一个机会,抱着主角大腿一飞冲天。到这里,如果杨三能调整好心态,即便磕磕绊绊,未必不能和主角有始有终。可惜的是,天佑帝非要作大死,搞得君臣二人离心,而杨三又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掌控局面,最终一朝身死贼手。
      楚廷群臣就没啥好说的了,守成之才,搭上杨三这么个老板,在乱世之中注定是败亡的结局。清阳上位,外无强援,蜀国称臣,基本上都是要抱主角大腿的节奏。
      梁帝朱裕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有气度,有格局,霸气外露,乍一看颇有王霸之相。可惜气势太盛,刹不住车,过刚则易折。一出场就和主角干了一架,回头把自己老爹*翻,再跟叛军打了一场,接着下江南干楚国,打完又北上干晋国,然后国内再叛,蒙兀南下。这才几年,朱裕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汉以强亡,梁再强能强到哪儿去,这么折腾焉有不亡之理。如果,朱裕在弑父平叛之后,梳理一下国内,休养生息,再对外扩张,那绝对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


    IP属地:福建2楼2019-09-02 13:16
    回复
        最后聊聊蒙兀。蒙兀到现在其实还没怎么正式的出场,我想聊的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王朝的征伐纠葛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帝制时代。从早期的秦汉被吊打,到五胡乱华开始发威,再到辽金的崛起,最终在蒙满成功实现逆转,入主中原完成大一统。为什么在综合实力对比堪比非洲小国对阵美帝的情况下,游牧民族能够实现以弱胜强呢,而且还不是一次两次?就算是不可一世的蒙古对上偏安一隅的南宋,在综合实力对比上也是蚂蚁对大象。即便单论军事实力和军事潜力,南宋在军事理论、体制、科技、装备、后勤等各方面也几乎是完胜。然而,现实并不总是符合账面上的数据,宋明几乎是完败。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肯定是腐败,全方位的腐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军心,即军队的战斗意志。
        中原王朝士兵从军的收益,基本上就是军饷,以及一些非常规的赏赐(比如年节、战前战后),而军功,只是为那些天选之人准备的,普通人完全无缘。这样的军队,在大腐败的环境下,军饷克扣、装备不精、操练不勤、主将无能的情况下,能有什么战斗力?而游牧民族这边,战争的目的几乎就是掠夺,抢到手的,无论子女还是玉帛,除了缴公的部分,自己还能有相当可观的收获,战斗欲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一边处于上升期,一边处于衰落期,结局自然显而易见。


      IP属地:福建3楼2019-09-02 13:16
      回复
          回到书里,无论是枭臣还是楚臣,主角建军思路几乎都是往现代军队的思想上靠:强化教育,强化舆论宣传、思想建设,强调纪律、操练,再加上超人一等的后勤保障,这样的军队自然无往不利。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大战场上,一军主帅都很难准确的把握战局,更何况下面的大头兵。你能看到的仅仅是身周百米的战况,一旦形势不利,很容易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一发不可收拾。风声鹤唳的故事很搞笑,但是仔细想想却很真实很残酷。
          我们看历史演义小说,时常有这样的描写:两军对垒,战事正酣,突然侧翼或者后路杀出一路敌军,主帅立时大惊失色。很多人往往不理解,兵来将挡就是了,慌什么。实际上没这么简单。首先你如果有预备队,仓促调动,也很容易造成混乱,而且气势、准备肯定不如对方;而如果你没有预备队,那就惨了。这可不是玩电子游戏,可以靠微操从正面战场逢三逢五抽一去抵挡,你整建制的调动军队,正面立马就会崩盘。而侧翼如果没有支援,只有当敌者知道发生了什么,其他人一无所知。一旦接触面溃败,恐慌瞬间蔓延,后面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跟着溃逃。大好局势一朝崩盘。
          这种时候基层军官士兵的主观能动性、坚定的战斗意志就尤为关键了。如果能有人振臂一呼,带队顶上去,也许就能稳住军心,稳住局势。古代军队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天选之人,只不过这就要看军队的基本素质了,也许你顶上去,别人看到有替死鬼,跑得更快了。至于什么保家卫国,真的想多了。在战场上,士兵如果能认识到正面迎敌比扭头逃跑生存率要高,这已经是一支很nb的军队了。


        IP属地:福建4楼2019-09-02 13:17
        回复
          纵横《楚臣》圈子,***的昵称 发表于2019-8-18


          IP属地:福建5楼2019-09-02 13:18
          回复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02 15: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