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数据的流行,让你从网上被动接受的信息逐渐定向化。2.你的接受能力的逐渐不可感知的改变。3.就歌坛来说,不管是哪里,因为技术的更新换代,确实可变性在逐步降低。首先,现在华语乐坛不缺好歌,缺的是你去找好歌。大概得意思就是,有挺多好歌的,他们和那种很流行的口水歌不同,它们有深邃的思想,或者很棒的旋律,或者两者都有。但是因为它们不口水,所以在大数据的处理下,它们不好,所以它们不会上你的推送,也不会被你知道,只有当你偶然有一天在日推或者不小心点到他们的时候,才会被你发现,也或许永远不会。经常喜欢在网易云乱查的话,会发现不少好歌,但是无一例外的它们都很小众或者冷门,只有偶尔有那么一两首能火起来。第二点就是接受能力的改变, 一个时代的人只能更容易接受一个时代的东西这个几乎是肯定的。可能你能举出不少与时俱进的例子,但他们确实也会有很多无法接受的新时代的东西,就拿音乐来说,现代的人比老一辈的更容易接受电子,嘻哈。而20世纪初那一批可能更容易接受r&b,流行。再往上更容易被接受的是重金属摇滚。再往上可能是民歌,戏剧。那当你接触到这个时代新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你会有一种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会让你觉得它不行。就算是刘欢老师,他这辈子都在研究音乐,新时代的音乐他也有做,但是他不管做的再新,当年的一些东西都会在他的作品里面出现。这是属于他那个年代的审美,并不是说这种审美不行,而是现在和那时候的审美观改变了。第三点行业内有人做过数据测评,也分析过原因,油管上有视频,b站优酷啥的好像也见过人搬过。总得来说就是因为市场的接受能力在逐渐大众一体化,制作同一种音乐的造星收益成本比要比支持原创的损益比更好,加上技术的提高,音乐使用的音色在逐渐减少,套旋律的情况在增加,更注重外在形象而不去注重音乐本身的情况在增加。原因大概是……流行音乐本身就是给不懂音乐的人听的,他们对音乐的接受能力本来就不是很强,一些相似的旋律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要推行一段新的旋律让他有火爆度,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来使这段旋律重复在他们耳边播放。(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