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开侃前用我家狗镇楼。
传统相声《八扇屏》茶友耳熟能详,段子里刻画了一位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得理不让人的侃爷形象。这个形象按照现在的说法大概可以称作杠精。杠精好不好?我觉得要看杠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杠?
如果双方就一件具体的事物展开言之有物的杠,杠的不妨越精越好。杠的双方相互取长补短各有所得,围观群众在看热闹的同时或许能分享到一点点营养。
如何杠也很重要,如果对手真心实意且言之有物与你展开讨论,那么杠抬得越高越好,只是注意“占理”的一方不要让对方下不来台,否则有概率变成一场狗血大战。如何注意分寸?就是有事说事有理摆理,话里不要夹杂着与杠无关的佐料,比如讽刺挖苦啥的。此外,单就一个问题杠时,要量力而为追求话题深度而非广度。因为广度如果掌控不好,容易跑题甚至发展成诡辩。
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前些日子我在一篇帖子里回复说,姜昆用词不当,应该用“去芜存精”,他却用“去粗存精”。一位吧友回复贴了一段“去粗存精”的名词解释,底下附一句“这是高中的教材”。说实话,我看罢勃然大怒,因为我最怕别人知道我初中肄业,要知道吧友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文凭算个啥?而且我最反感这种伦理哏的。于是我回复时最后也加了句话,让他“多读书”。幸好这位吧友涵养不错懒得搭理我,否则难免相互喷狗血。
事情已过,借此贴我再说明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单纯的就事论事,与吧友分享。
姜昆先举了个侯宝林先生在表演时去掉脏口的例子,然后将此总结为八个字“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读过实践论的都知道“去粗存精”的来历。但是且慢,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去粗存精”的含义是否能搭上前言(举侯先生的例子)?二是“去粗存精”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
先说第一个问题,前面说了,姜昆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侯先生的改良,即去掉脏口。这个脏口在这里可以称为杂质(侯先生说的无必要的东西),保留下不影响结构的内容(精华)。那么用“去芜存菁”相对比较贴切。这叫做前言搭后语。而用“去粗存精”是否恰当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
“去粗存精”,bd百科说是取“去粗取精”(来源实践论)的近似意。可这两个词当真是近似的吗?咱们先来看看实践论是如何用这个词的,原文大意是从感觉材料出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运用加工到制作材料里。这段话的意思是介绍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意思和姜昆举的例子完全对不上号。另外“去粗取精”也是有出处的,我个人判断它是从“得其精忘其粗”的典故借鉴而来。“得其精忘其粗”的意思是专注于内而忽略其外,两者都涉及到内与外的关系。“去粗存精”语焉不详,或许可以称作约定俗成。如果指的是去掉粗糙存留精华,那么bd百科就是错了,它与“去粗取精”并不相似。可如果用在姜昆那段话的语境里,也有疑问。因为脏口并非粗糙范围,它是粗俗。将“粗”解释为杂质呢,就更不通了。
杠毕,收工。
传统相声《八扇屏》茶友耳熟能详,段子里刻画了一位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得理不让人的侃爷形象。这个形象按照现在的说法大概可以称作杠精。杠精好不好?我觉得要看杠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杠?
如果双方就一件具体的事物展开言之有物的杠,杠的不妨越精越好。杠的双方相互取长补短各有所得,围观群众在看热闹的同时或许能分享到一点点营养。
如何杠也很重要,如果对手真心实意且言之有物与你展开讨论,那么杠抬得越高越好,只是注意“占理”的一方不要让对方下不来台,否则有概率变成一场狗血大战。如何注意分寸?就是有事说事有理摆理,话里不要夹杂着与杠无关的佐料,比如讽刺挖苦啥的。此外,单就一个问题杠时,要量力而为追求话题深度而非广度。因为广度如果掌控不好,容易跑题甚至发展成诡辩。
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前些日子我在一篇帖子里回复说,姜昆用词不当,应该用“去芜存精”,他却用“去粗存精”。一位吧友回复贴了一段“去粗存精”的名词解释,底下附一句“这是高中的教材”。说实话,我看罢勃然大怒,因为我最怕别人知道我初中肄业,要知道吧友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文凭算个啥?而且我最反感这种伦理哏的。于是我回复时最后也加了句话,让他“多读书”。幸好这位吧友涵养不错懒得搭理我,否则难免相互喷狗血。
事情已过,借此贴我再说明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单纯的就事论事,与吧友分享。
姜昆先举了个侯宝林先生在表演时去掉脏口的例子,然后将此总结为八个字“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读过实践论的都知道“去粗存精”的来历。但是且慢,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去粗存精”的含义是否能搭上前言(举侯先生的例子)?二是“去粗存精”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
先说第一个问题,前面说了,姜昆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侯先生的改良,即去掉脏口。这个脏口在这里可以称为杂质(侯先生说的无必要的东西),保留下不影响结构的内容(精华)。那么用“去芜存菁”相对比较贴切。这叫做前言搭后语。而用“去粗存精”是否恰当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
“去粗存精”,bd百科说是取“去粗取精”(来源实践论)的近似意。可这两个词当真是近似的吗?咱们先来看看实践论是如何用这个词的,原文大意是从感觉材料出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运用加工到制作材料里。这段话的意思是介绍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意思和姜昆举的例子完全对不上号。另外“去粗取精”也是有出处的,我个人判断它是从“得其精忘其粗”的典故借鉴而来。“得其精忘其粗”的意思是专注于内而忽略其外,两者都涉及到内与外的关系。“去粗存精”语焉不详,或许可以称作约定俗成。如果指的是去掉粗糙存留精华,那么bd百科就是错了,它与“去粗取精”并不相似。可如果用在姜昆那段话的语境里,也有疑问。因为脏口并非粗糙范围,它是粗俗。将“粗”解释为杂质呢,就更不通了。
杠毕,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