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壶或损或散,几无所存。
前几日自驾丁山,入新壶两把,一为紫泥大亨仿古,某国工半手,一为段泥子冶石瓢,某助工全手。请大神们帮掌掌眼……
仿古据说是五号井底槽青,传说中的梨皮肝红,金砂隐现似乎也一一可见,但到底是不是底槽青、底槽清、底皂青……到底谁又说得清?以我目力所及,原矿清水泥应该是没问题的。
石瓢说是老段泥,细观紫泥颗粒明显,又有明针拖尾现象,说明不是原矿共生段泥,应该是紫泥加绿泥的拼配所致,原矿段泥本就少,拼配段泥和拼配降坡料早已普遍流行,这也不是什么秘密……还有,依我的理解,老段之老,更主要的是指其砂性重,而不是陈腐时间的长短罢。
两把壶无论工还是泥,我自己是满意的。入手后由于外出了几天,实际使用大概一个礼拜,两把壶已经有些许油润,包浆初现。
紫砂壶之于我,非是高冷的收藏品,但也不仅仅是喝茶的实用器。
最享受世事之余,二三好友围桌茶叙,持壶相与,坐而论道。
抑或一人一壶一盏,看窗外云卷云舒,消半日清雅时光,养一壶温润之气。
茶道即人道。无论一人得神,二人得趣,还是三人得味,此时的壶与茶早已脱实入虚,变成了我们某种精神的载体……
所谓禅茶一味也。
前几日自驾丁山,入新壶两把,一为紫泥大亨仿古,某国工半手,一为段泥子冶石瓢,某助工全手。请大神们帮掌掌眼……
仿古据说是五号井底槽青,传说中的梨皮肝红,金砂隐现似乎也一一可见,但到底是不是底槽青、底槽清、底皂青……到底谁又说得清?以我目力所及,原矿清水泥应该是没问题的。
石瓢说是老段泥,细观紫泥颗粒明显,又有明针拖尾现象,说明不是原矿共生段泥,应该是紫泥加绿泥的拼配所致,原矿段泥本就少,拼配段泥和拼配降坡料早已普遍流行,这也不是什么秘密……还有,依我的理解,老段之老,更主要的是指其砂性重,而不是陈腐时间的长短罢。
两把壶无论工还是泥,我自己是满意的。入手后由于外出了几天,实际使用大概一个礼拜,两把壶已经有些许油润,包浆初现。
紫砂壶之于我,非是高冷的收藏品,但也不仅仅是喝茶的实用器。
最享受世事之余,二三好友围桌茶叙,持壶相与,坐而论道。
抑或一人一壶一盏,看窗外云卷云舒,消半日清雅时光,养一壶温润之气。
茶道即人道。无论一人得神,二人得趣,还是三人得味,此时的壶与茶早已脱实入虚,变成了我们某种精神的载体……
所谓禅茶一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