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想法,但不知从哪开始说起,就先提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樵夫与赫尔墨斯》出自《伊索寓言》,讲的是金银铁三斧子的故事,《木偶奇遇记》里有个长鼻子匹诺曹,还有一个小孩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这些现在看来无聊的故事却帮助我们构建了童年时期最初的道德观。在这些故事和老师及家长的共同规劝下我们那时大多都是一个相信正义必胜的好小孩。然而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但再往后却出了些问题。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虽然三者产生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在教义中都有类似天堂和地狱的设定,遵守教义的信徒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享福,而不遵守教义的无信者则死后落入地狱受苦。有这个共同点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一个教会要发展需要广大的信徒,但对于数量众多的教徒进行深刻的教义宣传(如:奉献,实现,伟大,认同等)是不现实的,而类似甜枣加大棒的天堂和地狱的设定却能很好的完成吸引教徒的任务。而这设定的本质无非是恐吓和引诱。礼拜天教堂会给来听讲的人分发食物和礼品,此为引诱,信佛的会向教育程度低的人散布地狱的恐怖场景,此为恐吓。但通过天堂地狱说吸引到大批浅信徒只是第一步,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更为精英的虔信徒,这时简单的天堂地狱说就不能作为他们的信教依据了,要有更高级更合理的理论来指导这些精英信徒的行为。说了上面这些是想说明,小时候我们接受的道德教育与此相同,都是用恐吓和引诱作为最初手段来使人初步接受它的说法。对于孩提时期的我们来说团结,奉献,诚实,善良,正值等这些说法是没有认知的体会不到它们的意义,所以会给我们讲这些:做个诚实的孩子会有银斧头和金斧头的奖励;做个说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做个善良的孩子会被漂亮的公主喜欢;做个坏小孩一定会被正义打败;做个好孩子大家都会欢迎你;做个好人会有好报;做为坏人会有恶报......。这些说法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整天喊着正义必胜的少年,而是给我们一个能真正感受到那些美好情感的机会。举个例子;想向玩家推荐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但问题是游戏刚开始时很无聊感受不到有趣,为了让他度过前期发现后期的乐趣,他每过一小关都给他一些奖励,直到他感受到游戏的本来乐趣,这时不给奖励他也会玩下去了。所以早期的道德教育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目的或者说宏愿:把一个孩子教育到从“做了好孩子,大人奖励颗糖果,吃了很高兴,为了再吃糖,所以要做个好孩子”到“做个有道德的人,没有人给糖果甚至还要倒贴,只有他人的感谢甚至于感谢都没有只有误解和指责,但依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高兴,并坚持做下去”。然而,我们的教育只有一个好的开始却没能很好的继续。当天真的认为正义必胜的少年渐渐发现:说谎后鼻子不会边长,反而能逃避惩罚得到利益;坏小孩能快意潇洒,还没人来找他主持正义;好人不一定会有好报,有时还会有坏报;坏人不怕恶有恶报,因为他知道很多人都是事不关己;好孩子也会不受欢迎,会被说成傻......。这时他道德构建最重要的两个根基慢慢变的崩溃,同时书本和老师也没能告诉他怎么应对这种情况,没有人能告诉他在如此现实情况下为何还要坚持那些道理,于是迷茫,愤怒,陷入歧途,把一切原因丢给世界说它骗了自己。我认为社会应该参与到这个转变的过程,因为这决定了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内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