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的思政课吧 关注:324贴子:933

✔朱雀第三章作业楼✔每组作业尽量发在同一层,标注清楚小组和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朱雀第三章作业楼✔
每组作业尽量发在同一层,标注清楚小组和组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15 11:38回复
    第一组 吴飞 冯山 杨朝伟 王安泽 裴敬 何扬 陈威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它实际上就是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
    ①1895年到1913年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速度,年率达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不仅过去所未有,也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所谓苋金时代期,在甲午战争以前,主要是清政府的投资.从这时期起,民间投资远超过政府投资,逐渐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②1914年到1920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期.这时期,外国资本增长有限,官僚资本陷于停滞,而民族资本有迅速发展.帝国主义间的大战,使洋货进口减少,对中国国货的压力减轻,这是主要原因.
    ③1921年到1936年这一阶段,看作是中国资本主义范围扩大的时期,或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这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限,投资增长的速率也低,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则颇为迅速.这就是说,资本家增多了,产业工人也增多了。
    资本主义的演变经历了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
    一、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时段
    16~19世纪。
    2、特征
    ①自由竞争;
    ②政治民主;
    ③商品输出。例如电影《创业》周挺杉拉骆驼,运洋油。
    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指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1、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在。
    2、特征
    ①垄断组织的形成。
    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
    ③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家、资本家集团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的行为)。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企业形式的资本输出,资本家直接到其他国家办工厂,形成跨国公司。
    二是借贷形形式的资本输出,通过银行向其他国家的企业贷款。
    ④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国际垄断同盟,就是资本主义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根据协定成立的国际性经济联盟。
    ⑤资本主义列强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在生产部门上扩大了,在地域上也扩大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9-18 22:13
    回复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9-19 21:46
      回复
        ①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资本家私股失去独立地位,企业领导权基本属于国家,生产经营基本纳入国家计划;②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处于被领导、被改造地位,工人虽未完全摆脱剥削,但已开始成为企业的主人和领导力量;③企业盈利按照"四马分肥"原则分配。资本家的剥削受到很大限制,工人的工资已部分地具有按劳分配的性质。公私合营企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制约,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全行业公私合营,指不分大型和中小型企业,按行业同时实行公私合营。合营之后,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交由国家统一调配,同时进行清产核资,对资本家支付定息。定息是国家根据核定的私股额,按期付给资本家以固定息率的股息。1956年7月国务院规定,根据企业合营时清产核资确定的私股股额,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盈余户亏损户,不分行业,不分老合营企业新合营企业,统一规定为年息5厘,个别企业可以超过5厘。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各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并由国家统一进行企业改革和经济改组,原来的资方人员由国家适当安排,他们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而成为企业的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人则成为企业的主人;资本家的剥削被限制在固定的股息范围内,同企业的经营成果完全脱离,工人工资则变成按劳分配的形式。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主义企业已基本上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已出现。有的是将私营企业中官僚资本投资或敌伪财产没收后转公股,改组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有的是在"五反"运动(见"三反","五反"运动)后,将资本家违法所得转为公股合营而成的,有的是大工厂因为财务困难,要求国家投资而合营。到1952年底,实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已有997家,公股占合营资金比重平均为52.5%。
        私营企业公私合营后,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优越性,1954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扩展公私合营的工作,到1955年底,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增至3193家,占当年公私合营工业和私营工业总户数的3.4%,占产值的49.7%。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9-19 22:05
        回复
          2014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给出了新的全面的事实证据,证明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是正确的,而西方主流经济学是错误的。此书全球范围内长达数个世纪的财富和收入分配的数据,最终显示,市场机制会倾向于维持和扩大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程度。
          西方发达国家的确在70年代以前的20世纪,出现财富和收入分配两极程度的大幅度下降,均等的程度大幅度提升,这恰恰是在一系列战争和政治因素对市场机制的干预所形成的,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以及后来罗斯福新政之类的马克思主义式的政策。
          1980年代后,随着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台,西方开始去国有化,去马克思化,而实行重新重视市场的新自由主义。结果却是,西方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化程度开始大规模重新反弹,至今已经恢复到20实际初期的水平。也正是这种局面使得欧美的普通民众怨声载道,反对主流的“政治正确”的民粹主义开始高涨。2011年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更是喊出了堪称经典的“1%对99%”的口号。




          。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建立政治统治。革命后的措施有12条:
          1.用累进税和高额遗产税来约束限制私有制。
          2.没收反动分子的财产。
          3.通过国营工业挤压、赎买资本家的财产。
          4.劳动者在国营单位劳动。
          5.实行劳动义务制,建立产业军。
          6.金融系统国有化。
          7.随经济发展扩大国有化。
          8.全面实行公费教育,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9.公共住宅免费提供给工农。
          10.拆除旧的不文明的建筑。
          11.无论是否婚生,子女都拥有财产继承权。
          12.运输业集中于人民手中。





          马克思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这句名言的深意就在这里。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这12条完善为10条:
          1.剥夺地产,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流亡者和叛乱者的财产。
          5.金融系统国有化。
          6.运输业国有化。
          7.增加国营工厂,按计划开荒和改良土壤。
          8.实行劳动义务制,建立产业军。
          9.农业与工业相结合,消灭城乡对立。
          10.免费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给出了一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9-19 22:06
          回复
            第三组:吴敏 、李殊贤 、罗新宇、 刘成良、 曾彦俊 、杨茂然 、李智铭
            4、社会主义改造中正确分析农村阶级和阶层状况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抓住几个关键词:道路、原则、阶级政策、步骤。
            一、改革开放前30年的农村阶级阶层结构
              农村阶级成分
            农村阶级成分1950年6月30日开始,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认为一九三三年瑞金民主中央政府为着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公布的两个文件。
            分析农村阶级
            一、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是以地租方式剥削农民,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但对农民剥削地租是地主剥削的主要方式。管公堂及收学租也是地租剥削一类。 有些地主虽已破产了,但破产之后有劳动力仍不劳动,而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者,仍然算是地主。
            二、富农
            富农一般占有土地。但也有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另租入一部分土地的。也有自己全无土地,全部土地都是租入的。一般都占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经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之一部或大部。富农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请长工)。此外或兼以一部土地出租剥削地租、或兼放债、或兼菅工商业。富农多半还管公堂。有的占有相当多的优良土地,除自己劳动之外,并不雇工,而另以地租、债利等方式剥削农民,此种情况亦应以富农看待。富农的剥削是经常的,许多并且是主要的。 (政务院补充决定)
            三、中农 中农许多都占有土地。有些中农只占有一部分土地,另租入一部分土地。有些中农并无土地,全部土地都是租入的。中农自己都有相当的工具。中农的生活来源全靠自己劳动,或主要靠自己劳动。中农一般不剥削人,许多中农还要受别人小部分地租、债利等剥削。但中农一般不出卖劳动力。另一部分中农(富裕中农)则对别人有轻微的剥削,但非经常的与主要的。这些都是中农。
            四、贫农
            贫农有些占有一部分土地与不完全的工具。有些全无土地,只有一些不完全的工具。一般都须租入土地来耕,受人地租、债利与小部分雇佣农劳动的剥削。这些都是贫农。中农一般不要出卖劳动力,贫农一般要出卖小部分劳动力,这是分别中农与贫农的主要标准。
            五、工人 工人(雇农在内)一般全无土地与工具,有些工人有极小部分的土地与工具,完全地或主要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这是工人。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农村社会结构已经进入一个更加快速的转型期,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胜利和新政权的建立,与共产党在农村倡导和推行的一系列新制度以及由这些新政所推动的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共产党在农村倡导、发动和组织的土地革命、减租减息、打击土豪劣绅等运动,得到农村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些新政策及其实践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是旧中国农村阶级阶层关系和结构出现对立和危机的必然结果。
              20世纪30和40年代的中国农村,阶级阶层的差别巨大,地主、富农及土豪劣绅等特权阶级阶层与广大贫农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活难以维持。费孝通在对30年代江苏省“江村”的考察后总结道:“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农民的饥饿问题。”④农民的绝对贫困问题是在当时阶级阶层结构中形成的,地主、高利贷者以及税吏等特权阶级阶层成为农民越来越贫困的重要原因。高额的地租、利息和税收,使得越来越多农民的净利润为负。根据满铁惯性调查,1937年华北的一个自然村中4户中农有一户的净利润为负的,5户贫农的净利润都为负的,而经营农场主和富农的利润都是正的。⑤农民为了再生产,又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贷,而结果是农民更加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最终变卖土地和家产,陷入到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的状态之中。例如,在山西省,农村高利贷者所定的规则是:“八当十,三分利,三个月一期,到期本利还清,想再使又是八当十,还不了钱由承还保人变卖产业。”⑥由此可见,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特权及富裕阶层是如何像吸血鬼一样吸干了广大贫下中农的血汗。很显然,这种阶级阶层关系属于对立的、冲突型的关系,由这种关系构成的结构也就处在不均衡、不稳定之中。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最终被社会主义革命所打破,农村新的阶级阶层关系和结构得以确立。
            二、改革开放后30年的农村阶级阶层结构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私下达成协议,将生产队集体土地分到各户,实行“大包干”。按照农民的理解,“大包干”就是“交足国家的,保证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小岗村农民的改革实践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到一年时间,不仅解决了困扰他们近20年的温饱问题,彻底走出粮食、生产和生活上的“三靠村”的困境,而且取得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⑨小岗村的改革经验逐渐得到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认识和认可,自1979年后逐步在全国得以推行和推广。由此掀起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潮,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公社制终于在1984年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农村乡镇体制。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改革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而且对农村社会内部的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集体经济中的平均主义关系和结构随着土地承包和个体农户的独立经营而发生了重大转型,那些能充分发挥家庭人力资本的农户,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劳动率先富裕起来,成为农村社会的先富阶层。这些先富阶层主要包括农业专业户、养殖专业户、个体户、乡村企业主以及包工头等。农村先富阶层与普通农户相比,在经济上出现了较大差距。但是,就先富阶层与普通家庭的阶层关系而言,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因为家庭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别所致。当农户从集体中承包相应的土地后,各户的经营是自主的,收入高低基本取决于自己。因此,他们间的差距并不会造成阶层关系的紧张。
              农村改革之所以造就出农村的先富阶层,以及农户间的经济差别,是因为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不仅让劳动力从集体劳动中解放出来,个体家庭的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潜力获得了开发利用的机会,再加上家庭劳动成果的激励机制更为直接,也使得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得以极大提高。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三、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特征及机制
              中国农村社会在60年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中,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经历了从旧中国对立性的两极分化到建国初期革命性的平等化,再由革命性的平等化转向无效率的平均主义化,然后从无效率的平均主义走向市场转型中的分化,这一变迁的阶段性构成农村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基本特征。
              建国初期,新政权彻底打破旧中国对立性的两极分化式的农村阶级阶层结构,占少数的地主、富农等特权阶级已经不再占有多数土地、生产工具和财富,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得以在各阶级阶层之间平等地重新分配,从而实现了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的平等和社会关系的均衡。这一均衡关系和平等化结构是通过革命及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来完成的,这种新的社会关系和阶层结构由于重新配置和优化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促进生产力及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大贫下中农重新获得了土地及其他重要生产资料,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得以极大提高,农户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又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所以,在合作化运动之前,农村阶级阶层结构具有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特点。
            总结:对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考察,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变迁规律的重要维度。中国农村在60年的变迁过程中,不仅仅经历了经济的起伏和文化的变迁,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政治经济及文化是密切关联的。
             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的农村阶级阶层结构,只存在着经济激励机制和效率的差异,而不存在社会关系的对立和冲突,因而这些结构都具有相对均衡和稳定性的特征。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旧的城乡二元体制壁垒并未消除,加上市场中资本与劳动的不够合理的分配机制,带来了城乡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和新格局,在这种格局中,由于社会差别包含了不够和谐的分配关系,因而潜在的矛盾和不稳定的风险相对于农村内部结构分化而言更大一些。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城乡关系和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之上,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及法制建设,不断调和这两种社会关系。


            12楼2019-09-19 23:19
            回复
              组长:关超辉 组员:廖宇航何吉顺 李和 张非凡 朱佳伟 韩泽宇 毛主席的解读: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大约只占四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的。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9-19 23:20
              回复
                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作用的不断增强,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指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控制,“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个概念,是一个不伦不类并容易让人产生与资本主义相似的联想.任何国家都多少具有由国家出资、出钱或是叫出资本、资产、资金兴办的国民经济战略产业的国有企业或是叫国营企业.美国的自来水公司因是战略产业,就归美国“国防部”直接管理和经营.也是属于“政企合一”的公有制所有制经济成份,美国人民共享这份低价格有国家补贴的公共社会福利.东西欧更是如此,只是国有企业的多少、比例各国各有所不同.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也是国家投入资本,普惠众生的一种公有制分配方式.这种样由国家投入资本,让所有民众都能“共享和普惠”的思想理念所形成的一种信仰、信念、理想,我们叫他为“主义”,这就是“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只是由于长期以来被人们曲解了,所以就变得讳莫如深了.
                因为政府是属于“公有制”的组织体,所以其经营的成果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其税收和利润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否则那些“教育、医疗、养老、公益和粮食等农副产品、水电气暖公交等“生活必需品”的免费和补帖就没有大宗财政支出在那顶着.
                也就是说,“国家资本主义”有与“社会主义”有大致差不多的含义,是个好词.只是让“淫人”给理解歪了.
                你说办企业,哪个国家不出点“资金、资本、资产”等就能把企业办起来吧.政府代国家出钱,与私人、私人集团、家庭、企业等出“资金、资本、资产”办的股份制或是独资企业等的区别就在于:利润或是剩余价值的归属是有很大区别的.也即普惠的人数有很大的区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9-19 23:21
                回复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四年,既1921年4月,列宁又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论粮食税》,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指出当时苏联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1.原始的小农经济。2.小商品经济。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社会主义经济。在这篇文章中,列宁重申了他在1917年革命前夜的观点,指出1921年苏联的两大经济重点:一是继续加强国家资本主义,用国家资本主义挤垮和控制私人资本主义。二是把小生产和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在这个时间段中,列宁领导革命的最重要的步骤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向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做出让步,解决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同时用新的手段加强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手段不但包括了进一步加快国家所有的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了大规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苏联的经济,还包括了向外国资本出租和出借国有的矿山、工厂等等。
                  列宁关于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有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原理进行必要的了解。关于科学共产主义原理,最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21日,在此之前,恩格斯同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为《共产党宣言》做了理论准备。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就从根本上剥夺了相互竞争的个人对于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管理权,这些部门改由社会管理,为了公共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下经营。竞争将被联合取代。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建立政治统治。革命后的措施有12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9-19 23:25
                  回复
                    用累进税和高额遗产税来约束限制私有制。
                    没收反动分子的财产。
                    通过国营工业挤压、赎买资本家的财产。
                    劳动者在国营单位劳动。
                    实行劳动义务制,建立产业军。
                    金融系统国有化。
                    随经济发展扩大国有化。
                    全面实行公费教育,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公共住宅免费提供给工农。
                    拆除旧的不文明的建筑。
                    无论是否婚生,子女都拥有财产继承权。
                    运输业集中于人民手中。
                    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特别指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或若干国家首先实现,原因是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世界范围的体系,只有在世界范围摧毁这个体系,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是在资本主义的若干中心国家爆发革命,从而迫使这个体系自我坍塌,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向共产主义体系过渡。所以马克思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这句名言的深意就在这里。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这12条完善为10条:
                    剥夺地产,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征收高额累进税。
                    废除继承权。
                    没收流亡者和叛乱者的财产。
                    金融系统国有化。
                    运输业国有化。
                    增加国营工厂,按计划开荒和改良土壤。
                    实行劳动义务制,建立产业军。
                    农业与工业相结合,消灭城乡对立。
                    免费教育。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09-19 23:25
                    回复
                      古典的国家编辑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最为不同的却是:国内官吏制度发达,官吏成为了独立的阶级,资本家与官吏联合起来,甚至利用国家直接搞资本主义的手段加速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总是以国家的名义对外发动战争,以此来扩展国内资本家集团和官吏集团的利益。只有这样,这两个落后的列强才能加速赶超英、法等国。德国在二十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有如此战力,得益于德国特殊的,有别于其它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十八世纪前,德意志民族尚未真正形成,现有的德国领土由若干小邦和城堡统治,稍大一点的小国是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个国家为争夺利益不断爆发战争。其中普鲁士的两代君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和二世奠定了德意志以军队为基础的官吏国家基础,在以奥地利政权的历次战争中,以这一基础屡占上锋。处于弱势的奥地利则一次又一次地联合波兰、俄国、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与之对抗。这种局面就这样一直维持到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为了镇压法 国推翻 君主的大革命,俄、普、奥、英、荷、西、葡等国组成反法联军,对法开战。拿破仑在对多国联军的一次一次战役中,依靠新型的人民军队屡战屡胜。战争最后的结果,是除英国在外的欧洲大陆国家全部陷落,俄国则由于事先与拿破仑签订合约退出战争,从而得以幸免。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普、奥两国,被迫进行了一系列法国式的改革,也感受到法国的沉重压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在压迫中被进一步唤醒。拿破仑最终远征俄国遭到惨败,奥、普、瑞等欧洲国家趁势纷纷起义,重新组成俄、奥、普、瑞四国联军,在一系列决战中取得胜利并进逼巴黎,逼迫拿破仑退位。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战争宣告胜利。
                      解放后的德意志民族,依然维持着普、奥及若干小邦国的分裂状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整个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开始起步。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兵工厂、西门子公司也在这个时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9-19 23:30
                      回复
                        开始发迹。为抵抗英国工业品对本地区的倾销,各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同盟的唯一特别之处,就是奥地利被排除在外,这使得德意志未来的统一,沿着普鲁士的道路前进。与此随行,德意志民族诞生了一系列光彪世界史册的伟人,黑格尔、费尔巴哈、歌德、席勒、海涅、贝多芬这些闪亮的名字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在这段时间里,持自由资产阶级立场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家们,开始梦想通过向普鲁士国王的乞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和英国政治制度一样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结果遭到了国王的断然拒绝。结果,在德意志各邦处于分裂,国王不肯让渡权力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该地区的工业反而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发展中,承接和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当时世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果,地区工业生产力开始比肩英国,在煤。钢、铁路、机械、化工、军工等各个方面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性的工厂,统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战争,又是一次战争给了德意志统一的机会。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爆发,最终失败。这次战争削弱了普鲁士的敌人俄国的势力,打击了与普鲁士敌对的奥地利的影响力,恰逢普鲁士新君威廉一世继位,一位统一德国的天才人物出现了,这个人物就是德国新任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以铁血手段先是通过七周战争打败了奥地利,将其排除在德意志之外。最终,在击败法国,迫使拿破仑三世投降的关键一役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国家的统一,人民的经济自由成为德国强大的根本保证。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实证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在李斯特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德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使得德国的国力与英国比肩,成为与英国争夺霸权的国家。
                        在俾斯麦领导时期,德国统一了货币、度量衡、邮政,建立了中央银行,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李斯特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得以彻底实现。由此开端,30年时间德国的工业化超过英国100年发展的成就。德国城市人口由36%发展到60%,总人口也由4100万扩大到6500万。在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重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国家。在工业、科技、教育、工人福利、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工业方面,德国以军事工业带动重化工业全面发展,仅克虏伯一家,雇员在十年间就从7000人发展到8万人。在以西门子公司为首的电器设备制造业中,其电器产品占全球产量的34%。在科学技术方面,黎曼创立非平面几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09-19 23:30
                        回复
                          学,伦琴发现了X射线,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物理理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赫芝发现了无线电波,西门子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内燃机,本茨制造出世界第一台汽车。在教育方面,全德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100%。文盲率从1865年的5.5降到1895年的0.3%。一系列大学比照柏林大学被建立起来,如墨尼黑大学、波恩大学等。在工人福利方面,德国成为第一个立法保护工人的国家。通过立法确立了每周6天工作制和每天劳动时间,工人治病费用由雇主承担三分之二,意外灾难保险费用由雇主全部承担,65岁退休后可领取养老金。此外,还在住房、卫生保健、公用事业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工人权益。在文化艺术方面,出现了到现在人们还极为推崇的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家,韦伯这样的大社会学家,瓦格纳这样的大音乐家。
                          尽管俾斯麦的德国取得全方位的发展,但德国经济上依然面临与英美激烈竞争的压力,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法国和俄国的压迫。俾斯麦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发动了对法、俄、英、美的战争,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失败使得德国割地赔款,陷入空前的悲惨境地。这样的局面造成希特勒的上台。希特勒上台后,又是利用德国国民在俾斯麦时期就打下的根深蒂固的国家资本主义理念,推行国家资本主义,使其经济快速复苏,从而能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德国彻底失败,但英国的全球霸权不再,整个欧洲的地位下降。美苏两个大国登台争霸,从双霸到美国独霸。
                          深层考察编辑
                          德国在十九世纪出现了李斯特、黑格尔、俾斯麦这些伟人,还出现了更大的伟人马克思。现在重读马克思的著作,一个新的发现是如此伟大的马克思,在当时似乎并不太关注他的祖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09-19 23:31
                          回复
                            (德国)的命运,而是全力沉浸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际斗争之中,为将要到来的伟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弹药。为此,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身份,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机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衰亡轮回。马克思的理论是否正确,他身后的一百多年的全球社会演变,已经给出最为充分的证明。直到此刻,他的理论也还是揭示了当今社会矛盾的基本根源,人们为解决问题,不得不重新拿起他的书籍反复阅读。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在这篇短文中,马克思除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外,还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伟力。并用更大的篇幅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并指出这些“社会主义”共有的特征是“封建的纹章”。这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最为警觉的是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将借社会主义之名来复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体是官吏和贵族阶级。而在巴黎公社后,马克思提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设想时,提出许多由国家管理的思想。而国家政权是必须依靠官吏运作的,对掌握新的国家机器的官吏,马克思仅提出了发给与工人相等的工资,实行工人阶级的普选制,对其可以随时撤换等不成熟的构想。进一步分析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设想,有一个基点,就是依靠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力量来制约资本,甚至由国家力量来直接管理资本。而国家是要靠官吏管理的,对国家力量的依靠必然形成对官吏的依靠。最终的问题成为谁来制约和管理官吏。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有所警觉,但没有认真作答。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除了一个仅存在几十天的巴黎公社外,还没有出现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结果,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中给官吏阶级的复兴留下一道被人忽视的小门。
                            在马克思的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处于上升期,在这一上升期间,资本主义的矛盾除了体现为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外,还体现为资本家和旧的王公贵族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是进步力量,而王公贵族所代表的传统国家力量是反动的。在此时马克思站在资本家一边。这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双重力量联合成统一战线,给予传统的国家力量以致命的长期压力,最终使得整个西方奠定了非常稳固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在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政府不得以任何借口干预资本家的自由,自由资本主义得以坐大并高速发展。后起的德、日两国为加速发展,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09-19 23:31
                            回复
                              被指责为违规,并受到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压制。这一点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为证。书中哈耶克指出,只要稍微动摇一点对国家的束缚,国家就会强大,脱离资本家而独立,资本家就将被国家奴役。
                              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有较为清楚的定义,并指出苏联建立后,首先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最为接近社会主义的工具。列宁极为推崇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形态,并且讲过:国家资本主义是迈向社会主义的唯一台阶。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与德国的资产阶级官吏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完全相反,是让这种高效的资本主义方式转过来为穷人服务。与之相对,列宁最为警惕的是千千万万的小生产者,认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资本主义。列宁这样的看法,就是要防止和限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自发的、大规模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势力。现在理解,列宁之所以搞国家资本主义,这是为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所限。在还有私心的人群中,搞经济必然搞商品,搞商品交换,存在市场,存在市场单位的独立核算,存在利润,于是就存在剥削,存在资本。国家资本主义在这些方面,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多大区别。变只变在国家的核心资本改由国家官吏(干部)控制,而在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官吏受无产阶级监督,必须为穷人服务。
                              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于1924年去世。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先后与托洛斯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其它党内老资格的革命家就一国之内能否长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一国之内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等关系到苏联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产生激烈争论。斯大林坚持一国之内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而其它人等则持不同观点。争论的结果众所周知,斯大林取得完胜,托洛斯基被驱除出国,流亡国外,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先后被开除出党,最终枪毙。自列宁去世后,苏联宣布新经济政策胜利结束,开始把全部工业纳入国有轨道,在农村则全力推行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制。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了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5年发展计划。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际上由纪律严明的高效率的官吏集团利用国家的力量,成功地统筹建设了一个大国的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这个经济建设的动力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不完全依赖于金钱对经济的间接控制驱动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仅依赖于类似于军队的高度纪律性,对经济进行产量、质量、比例进行全系统控制,最终目的是形成国家整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9-09-19 2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