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新浪微博知名历史博主@战争史研究WHS
#读城# 前两天聊到民国初年“废府存县”导致古今地名变化
比如河南府洛阳县→洛阳市,云南府昆明县→昆明市,庐州府合肥县→合肥市,顺德府邢台县→邢台市,归德府商丘县→商丘市,潞安府长治县→长治市,东昌府聊城县→聊城市,曹州府菏泽县→菏泽市,处州府丽水县→丽水市,宝庆府邵阳县→邵阳市,衡州府衡阳县→衡阳市,保宁府阆中县→阆中市……
然后@淮南东路安抚使 提到个有意思的话题,比如有些湖南宝庆府→邵阳县→邵阳市,直接取了附郭县名来命名地级市,但江苏扬州就不一样,扬州府→江都县→扬州市,苏州府→吴县→苏州市,取了传统州府级地名。各有各的原因,梳理起来应该比较有意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民国的行政区划是35个省,12个院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海南,当时筹备建省),1个地方(西藏)。12个院辖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分别是南京市、上海市、北平市、青岛市、天津市、重庆市、大连市、哈尔滨市、汉口市、广州市、西安市、沈阳市。除了北平和汉口外,其余的市名都直接沿用到今天。
这里再跑个题。明清时武昌府和汉阳府隔江分治,汉口是比较繁华的市镇,但无行政建制。1914年民国“废府存县”,武昌府、汉阳府均撤销,只存同名的武昌县、汉阳县二县。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设汉口市,并将汉阳县划入;同年将武昌县升格为武昌市。1927年武昌市与汉口市合并为武汉特别市(后来又一度拆分为二)。所以“武汉”的地名由来是武昌+汉口,而非武昌+汉阳。
#读城# 前两天聊到民国初年“废府存县”导致古今地名变化
比如河南府洛阳县→洛阳市,云南府昆明县→昆明市,庐州府合肥县→合肥市,顺德府邢台县→邢台市,归德府商丘县→商丘市,潞安府长治县→长治市,东昌府聊城县→聊城市,曹州府菏泽县→菏泽市,处州府丽水县→丽水市,宝庆府邵阳县→邵阳市,衡州府衡阳县→衡阳市,保宁府阆中县→阆中市……
然后@淮南东路安抚使 提到个有意思的话题,比如有些湖南宝庆府→邵阳县→邵阳市,直接取了附郭县名来命名地级市,但江苏扬州就不一样,扬州府→江都县→扬州市,苏州府→吴县→苏州市,取了传统州府级地名。各有各的原因,梳理起来应该比较有意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民国的行政区划是35个省,12个院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海南,当时筹备建省),1个地方(西藏)。12个院辖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分别是南京市、上海市、北平市、青岛市、天津市、重庆市、大连市、哈尔滨市、汉口市、广州市、西安市、沈阳市。除了北平和汉口外,其余的市名都直接沿用到今天。
这里再跑个题。明清时武昌府和汉阳府隔江分治,汉口是比较繁华的市镇,但无行政建制。1914年民国“废府存县”,武昌府、汉阳府均撤销,只存同名的武昌县、汉阳县二县。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设汉口市,并将汉阳县划入;同年将武昌县升格为武昌市。1927年武昌市与汉口市合并为武汉特别市(后来又一度拆分为二)。所以“武汉”的地名由来是武昌+汉口,而非武昌+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