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管理服务理念,更加注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和绩效。是否具备科学、全面的财务决策能力,成为衡量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对单位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思维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政府会计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决策发展的需求,必须从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创新管理思维,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当前传统业务、财务分离的局面,构建业财一体化信息体系,为政府会计改革和单位决策提供全面、精准的信息支持。
业财融合助力财务管理转型
业财融合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强化内控、促进财务管理转型的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等数据充分共享,可以使财务管理基于价值目标对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提供全面精确的信息支持,保证单位预算资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同时,业财融合可以使财务工作节点前移,贯穿于业务过程中,对经济业务实施全过程财务服务和监督,对于强化预算资金监管、预防腐、化解潜在财务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
业财融合还可以在实现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同时,将原本分散的、重复性强、标准化程度高、附加值低的会计核算业务转移到单位内部控制中,有效提升简单业务的处理效率,压缩低素质的财务人员数量,消除信息孤岛,避免重复投入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本,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增强集中管控能力。
推动业财融合面临诸多问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推动业财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传统观念需要转变。单位资金使用的无偿性,以及自身缺乏成本、绩效理念等因素,使他们的工作思维聚焦于基础核算和审核监督,注重对标准、限额的审核,无法体现出财务工作对业务的服务作用。
而业务部门则过多关注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往往忽视成本、风险等因素,很难配合财务部门加强控制,降低财务风险。业财融合是在剖析过去的基础上,提供与单位发展相关的决策信息,更加面向未来,更加注重预算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
这就要求财务工作要走进业务,与业务融合,站在控制预算成本、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为单位短期、中长期甚至是战略性的管理提供服务。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也待改进。传统财务工作业务需遵循各种政策、规定和程序,其资金使用要通过预算执行系统履行层层审批程序,效率低,执行刻板僵化,与业务严重脱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信息质量等方面都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单位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业财融合涉及单位所有部门的业务活动,需要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互相独立,各司其职,缺乏沟通交流,很容易造成管理者在依据财务信息进行决策时出现决策错误、决策延迟的情况,不利于单位的稳定发展。此外,单位信息化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升也是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信息化技术是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源及时共享的重要手段,业财融合要求业务数据信息应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向财务系统传递,使财务人员脱离繁琐的会计核算工作,投入更多精力为单位管理服务。
业财融合还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和独立判断决策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多数还停留在业务层面,很少参与业务管理,独立判断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较低,难以分析出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问题。
构建业财一体化新格局
为了做好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借鉴企业业财融合的成功经验,整体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决策能力,使行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适应政府会计改革需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变财务工作思维方式。作为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应将财务管理重心从核算转向管理,要鼓励财务人员走进业务,以便对财务工作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将财务审核由事后审核提前到事前、事中审核,将单位的风险管控和内控管理从业务末端推向业务前端。同时,应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双向融合,形成良好的财务服务机制,使财务更好地服务于业务活动。
财务人员也应转变工作思路,注重与业务部门的充分沟通,要从业务的角度思考财务工作,跳出财务看财务,积极协同业务部门解决财务问题。财务人员还应积极思考如何将会计语言转换为非财务人员也能够理解的“大白话”,促进与业务部门的融合,使财经法规和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倡导的成本、绩效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重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财务部门要通过信息化技术重构财务、业务管理流程,实现系统集成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将财务工作前置,嵌入业务管理环节中,从源头抓好数据基础,以提高效率,确保信息质量。这样还可以实现业务与财务的信息融合,打通业财数据通道,使财务部门成为单位真正的多维数据中心。财务部门要以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为目标,形成数据分类、筛选、加工机制,建立单位数据分析模型,以加强财务分析、数据转化的功能和作用,满足管理层决策和业务部门管理的信息需求。
三是优化财务部门组织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职责分工,积极构建新型业财组织体系。财务既要服务于业务,发挥业务部门积极性,也要遵循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财务部门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充分揭示业务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对业务部门提出合理化财务建议,协助业务部门制定或优化方案。
四是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需建设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一体化机制,设立符合组织实际状况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评价业财融合工作的完成情况。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业务部门的成果,促使业务部门主动、积极地适应并配合业财融合工作,增强财务部门预算管控力度。
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信息化是财务与业务的纽带。单位要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消除信息孤岛,建设涵盖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工作平台,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自动实时传递并及时生成财务数据。同时,应将各项管理措施、内控制度嵌入业务软件,利用信息化实现岗位相互牵制机制,使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审查分离,从而强化预算约束,促进业财融合。
六是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单位应定期组织业务和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人员的管理会计思维和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管理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财务队伍,利用专业力量帮助单位走向业财融合,促进管理会计在单位的具体应用,整体提升单位财务管理决策能力和水平。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思维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政府会计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决策发展的需求,必须从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创新管理思维,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当前传统业务、财务分离的局面,构建业财一体化信息体系,为政府会计改革和单位决策提供全面、精准的信息支持。
业财融合助力财务管理转型
业财融合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强化内控、促进财务管理转型的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等数据充分共享,可以使财务管理基于价值目标对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提供全面精确的信息支持,保证单位预算资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同时,业财融合可以使财务工作节点前移,贯穿于业务过程中,对经济业务实施全过程财务服务和监督,对于强化预算资金监管、预防腐、化解潜在财务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
业财融合还可以在实现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同时,将原本分散的、重复性强、标准化程度高、附加值低的会计核算业务转移到单位内部控制中,有效提升简单业务的处理效率,压缩低素质的财务人员数量,消除信息孤岛,避免重复投入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本,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增强集中管控能力。
推动业财融合面临诸多问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推动业财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传统观念需要转变。单位资金使用的无偿性,以及自身缺乏成本、绩效理念等因素,使他们的工作思维聚焦于基础核算和审核监督,注重对标准、限额的审核,无法体现出财务工作对业务的服务作用。
而业务部门则过多关注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往往忽视成本、风险等因素,很难配合财务部门加强控制,降低财务风险。业财融合是在剖析过去的基础上,提供与单位发展相关的决策信息,更加面向未来,更加注重预算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
这就要求财务工作要走进业务,与业务融合,站在控制预算成本、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为单位短期、中长期甚至是战略性的管理提供服务。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也待改进。传统财务工作业务需遵循各种政策、规定和程序,其资金使用要通过预算执行系统履行层层审批程序,效率低,执行刻板僵化,与业务严重脱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信息质量等方面都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单位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业财融合涉及单位所有部门的业务活动,需要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互相独立,各司其职,缺乏沟通交流,很容易造成管理者在依据财务信息进行决策时出现决策错误、决策延迟的情况,不利于单位的稳定发展。此外,单位信息化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升也是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信息化技术是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源及时共享的重要手段,业财融合要求业务数据信息应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向财务系统传递,使财务人员脱离繁琐的会计核算工作,投入更多精力为单位管理服务。
业财融合还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和独立判断决策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多数还停留在业务层面,很少参与业务管理,独立判断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较低,难以分析出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问题。
构建业财一体化新格局
为了做好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借鉴企业业财融合的成功经验,整体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决策能力,使行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适应政府会计改革需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变财务工作思维方式。作为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应将财务管理重心从核算转向管理,要鼓励财务人员走进业务,以便对财务工作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将财务审核由事后审核提前到事前、事中审核,将单位的风险管控和内控管理从业务末端推向业务前端。同时,应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双向融合,形成良好的财务服务机制,使财务更好地服务于业务活动。
财务人员也应转变工作思路,注重与业务部门的充分沟通,要从业务的角度思考财务工作,跳出财务看财务,积极协同业务部门解决财务问题。财务人员还应积极思考如何将会计语言转换为非财务人员也能够理解的“大白话”,促进与业务部门的融合,使财经法规和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倡导的成本、绩效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重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财务部门要通过信息化技术重构财务、业务管理流程,实现系统集成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将财务工作前置,嵌入业务管理环节中,从源头抓好数据基础,以提高效率,确保信息质量。这样还可以实现业务与财务的信息融合,打通业财数据通道,使财务部门成为单位真正的多维数据中心。财务部门要以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为目标,形成数据分类、筛选、加工机制,建立单位数据分析模型,以加强财务分析、数据转化的功能和作用,满足管理层决策和业务部门管理的信息需求。
三是优化财务部门组织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职责分工,积极构建新型业财组织体系。财务既要服务于业务,发挥业务部门积极性,也要遵循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财务部门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充分揭示业务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对业务部门提出合理化财务建议,协助业务部门制定或优化方案。
四是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需建设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一体化机制,设立符合组织实际状况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评价业财融合工作的完成情况。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业务部门的成果,促使业务部门主动、积极地适应并配合业财融合工作,增强财务部门预算管控力度。
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信息化是财务与业务的纽带。单位要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消除信息孤岛,建设涵盖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工作平台,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自动实时传递并及时生成财务数据。同时,应将各项管理措施、内控制度嵌入业务软件,利用信息化实现岗位相互牵制机制,使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审查分离,从而强化预算约束,促进业财融合。
六是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单位应定期组织业务和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人员的管理会计思维和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管理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财务队伍,利用专业力量帮助单位走向业财融合,促进管理会计在单位的具体应用,整体提升单位财务管理决策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