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面对5000年大变局,要感谢新.中国
观察者网
发布时间:10-0308:36观察者网官方百家号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里的佼佼者,不断演变革新,为亿万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然而自现代医学崛起,它也和各地的传统医学一样,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可谓是“五千年大变局”。
1879年,清代还陶醉在“同光中兴”里,学者俞樾就写出了《废医论》,后来又写了《医药说》,主要观点即是“医可废,药不可尽废”。

俞樾像,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当时接近60岁的俞樾,痛失配偶,而之后几年长子、次女相继病逝,令其进一步反思传统医学的局限性。
不要以为他只是个老愤青,作为大学者,他对《黄帝内经》“探赜索隐”、“辨讹正误”,据称自己也能“处方治病”。
同时,他的命运也是许多国人的一个缩影:众多亲友病故,令人对传统医学产生怀疑,“西医”不仅提供了新的希望,也提供了众多立竿见影的药物与疗法。
虽然当时的现代医学也不是尽善尽美,甚至距大名鼎鼎的青霉素发现还有正好50年,但科学家早已提取出了吗啡、奎宁,1859年水杨酸盐类镇痛药也合成成功。
在生理方面,哈维1628年就发表了《心脏运动论》,到1846年已经有了第一例乙醚麻醉手术。1865年,巴斯德用了石碳酸(苯酚)消毒法成功进行骨折手术。
另外在细胞学、细菌学等方面,现代医学也已经远远走在前面。任何中国人只要看得懂相关介绍,不可能不留下颠覆性的印象。

更何况还有大量实例,图为清末佛山医院的白内障手术
之后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都有忽视“中医”,或废止“中医”的政策,但同时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弹。
传统医学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如果废除传统医学,以民国的教育水平,一时间也不可能培训出多少靠谱的“西医”来填补空白;以民国的经济水平,即使培训了这些“西医”,普通老百姓也根本没有多少钱去看病。
当然,换个角度看,民国的基层治理能力极为低下,即使真想做,也根本无力真正“禁绝”传统医学。

1929年,抗议废止中医的代表合影留念
因此,如果中国保持在民国那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状态,传统医学也不会完全消亡。
既然不会消亡,为何又说“要感谢新中国”呢?
不消亡只是底线,各地的传统医学也没有真正消亡,在落后地区原样保留的并不少,在发达地区则转型成“替代疗法”。中国传统医学能够摆脱这两条“歧路”,还是要感谢新中国的。
首先,是指导思想的确立。“废医”的思路在建国初的短短几年内,就完全被废止。1950年,在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中列入“团结中西医”。1952年,又加入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成为四大方针,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与民众的实际需要。
任何“中医粉”“中医黑”都应该好好看看“团结中西医”这五个字,它也是后来中西医结合的先声。大量中医在新中国的进修中受益匪浅,补上了很多生理学、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部分“西医”也开始学习了解传统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