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衡:1964年生于江苏扬州,少时入苏州昆剧团学习昆曲,1986年师从广陵琴家胡兰、胡荫乾先生学习古琴,1990年从事老琴修复工作,1994年成功研制了仿古断纹琴,世称“马琴”。2002年,被中国器乐协会授予中国斫琴师传承人。现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中国昆曲研究会会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扬州南风古琴研究所所长,广陵琴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重回扬州:少年的古琴之梦
1979年春天,一个菜花飘香的季节。对16岁的马维衡来说,这是一个特殊且充满美丽的季节。30多年后,在他的回忆里,仍然充满油菜花的花香。
在这样一个季节里,马维衡一家离开了曾经生活了十年的水乡兴化。坐在机帆船上,看着两侧快速向后退去的黄灿灿的垛田,晨雾和河水打在脸上,和岸边的菜花香一样,令马维衡感到清心。
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他今后所有的命运,都将随着这次举家迁徙而改变。
他们回到了十年前离开的家,一处在徐凝门街上的老房子。走进久违的旧居,青砖黛瓦,暖风拂面,一段跳格的记忆,又在这年春天开始延续。
马维衡上有一哥一姐,在家排行老三,他性格内敛,少言寡语,眉宇间却透出俊秀,深得父母兄姐的喜爱。
1981年的冬天,一个寒冷的深夜。马维衡躺在暖和的被窝内听着收音机。在那个年代,电视机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一只小小的收音机往往成为一件奢侈的家用电器。
蜷缩在被窝内,一种天籁之声从收音机内传来,这声音由耳入心,然后遍及身体每一寸皮肤,每一个毛孔都仿佛被熨过一般。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啊?它轻松、静雅,沁人心脾,从这刻起,马维衡便被这声音深深地吸引,再也没有忘却过这就是古琴了。一段冬夜偶然的聆听,却决定了这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在之后的29年的韶光中,古琴成了马维衡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实,在他更小的时候,马维衡就将家中的搓衣板在两端钉上钉子,系上纳鞋底的丝线,然后仿照古画中弹琴的姿态,在自家小院内摆开场面。这张“琴”只有样子,弹不出音符,但却像一粒花种,在马维衡的心里悄悄地生着根。
因缘学艺:中秋之夜拜师胡兰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维衡因为昆曲结缘,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古琴世家胡兰先生。胡兰是广陵琴社创始人之一胡滋蒲之女,家学渊源。第一次见面,经过一番对话,胡兰得知马维衡唱过昆曲《玉簪记·琴挑》,便要求现场唱一段。马维衡便在古琴前坐下,边唱边做着弹琴的动作。唱完后,胡兰说:“唱得真好听,字清、板正、腔纯,要是弹琴的动作再讲究点就更好了。”
马维衡旋即说道:“我拜师学琴的愿望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一直找不到老师。”马维衡鼓起勇气说出了拜师的愿望。胡兰先生笑道:“看你面目和善,人也忠厚,虽天资不高,只要勤奋,是块好料子”。她翻了一下日历,接着说,“过几天是八月半,你就在中秋节晚上八点来吧。”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维衡成了胡兰先生的学生。
事后,马维衡才知道,他做样子弹的那张古琴竟是北宋马希仁的琴,这是胡兰先生难得示人的宝贝。
那一夜,马维衡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就这样,在1986年的一个中秋之夜,马维衡正式与古琴结缘。皎皎明月,也见证了马维衡这段传奇求师经历。
古琴琴曲是需要传承的,马维衡深知找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也慢慢领悟到:古琴艺术是由技入艺,除了弹琴技巧,还要融入对自然、生活的领悟,有了高超的弹奏技巧,再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弹出来的琴声才能得心应手。
不过,马维衡也迷惘过。原来,初学古琴的时候,马维衡在拨弦的力量上总是掌握不好。胡兰告诉他,古琴之道无处不在,便罚他去街头面店看盲人擀面。站在面店外,仔细注目盲人擀面的每一个细节,揣、揉、擀的动作和弹奏古琴的手法是那么的接近。站了半天,马维衡恍然领悟到,原来擀面的力度、用力的虚实都是可以融到弹琴的技法里去的。“先生,我懂了!”马维衡一路小跑着回去,急着向先生报告这一喜讯。
胡兰先生对马维衡影响很大,如今他在带外地的徒弟时,不仅在琴室教,还会带他们去游览瘦西湖看山水构造,体验扬州人的生活。“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自然景观和人造意境有机结合的扬州园林,和广陵琴派的风格如出一辙。”
重回扬州:少年的古琴之梦
1979年春天,一个菜花飘香的季节。对16岁的马维衡来说,这是一个特殊且充满美丽的季节。30多年后,在他的回忆里,仍然充满油菜花的花香。
在这样一个季节里,马维衡一家离开了曾经生活了十年的水乡兴化。坐在机帆船上,看着两侧快速向后退去的黄灿灿的垛田,晨雾和河水打在脸上,和岸边的菜花香一样,令马维衡感到清心。
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他今后所有的命运,都将随着这次举家迁徙而改变。
他们回到了十年前离开的家,一处在徐凝门街上的老房子。走进久违的旧居,青砖黛瓦,暖风拂面,一段跳格的记忆,又在这年春天开始延续。
马维衡上有一哥一姐,在家排行老三,他性格内敛,少言寡语,眉宇间却透出俊秀,深得父母兄姐的喜爱。
1981年的冬天,一个寒冷的深夜。马维衡躺在暖和的被窝内听着收音机。在那个年代,电视机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一只小小的收音机往往成为一件奢侈的家用电器。
蜷缩在被窝内,一种天籁之声从收音机内传来,这声音由耳入心,然后遍及身体每一寸皮肤,每一个毛孔都仿佛被熨过一般。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啊?它轻松、静雅,沁人心脾,从这刻起,马维衡便被这声音深深地吸引,再也没有忘却过这就是古琴了。一段冬夜偶然的聆听,却决定了这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在之后的29年的韶光中,古琴成了马维衡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实,在他更小的时候,马维衡就将家中的搓衣板在两端钉上钉子,系上纳鞋底的丝线,然后仿照古画中弹琴的姿态,在自家小院内摆开场面。这张“琴”只有样子,弹不出音符,但却像一粒花种,在马维衡的心里悄悄地生着根。
因缘学艺:中秋之夜拜师胡兰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维衡因为昆曲结缘,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古琴世家胡兰先生。胡兰是广陵琴社创始人之一胡滋蒲之女,家学渊源。第一次见面,经过一番对话,胡兰得知马维衡唱过昆曲《玉簪记·琴挑》,便要求现场唱一段。马维衡便在古琴前坐下,边唱边做着弹琴的动作。唱完后,胡兰说:“唱得真好听,字清、板正、腔纯,要是弹琴的动作再讲究点就更好了。”
马维衡旋即说道:“我拜师学琴的愿望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一直找不到老师。”马维衡鼓起勇气说出了拜师的愿望。胡兰先生笑道:“看你面目和善,人也忠厚,虽天资不高,只要勤奋,是块好料子”。她翻了一下日历,接着说,“过几天是八月半,你就在中秋节晚上八点来吧。”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维衡成了胡兰先生的学生。
事后,马维衡才知道,他做样子弹的那张古琴竟是北宋马希仁的琴,这是胡兰先生难得示人的宝贝。
那一夜,马维衡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就这样,在1986年的一个中秋之夜,马维衡正式与古琴结缘。皎皎明月,也见证了马维衡这段传奇求师经历。
古琴琴曲是需要传承的,马维衡深知找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也慢慢领悟到:古琴艺术是由技入艺,除了弹琴技巧,还要融入对自然、生活的领悟,有了高超的弹奏技巧,再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弹出来的琴声才能得心应手。
不过,马维衡也迷惘过。原来,初学古琴的时候,马维衡在拨弦的力量上总是掌握不好。胡兰告诉他,古琴之道无处不在,便罚他去街头面店看盲人擀面。站在面店外,仔细注目盲人擀面的每一个细节,揣、揉、擀的动作和弹奏古琴的手法是那么的接近。站了半天,马维衡恍然领悟到,原来擀面的力度、用力的虚实都是可以融到弹琴的技法里去的。“先生,我懂了!”马维衡一路小跑着回去,急着向先生报告这一喜讯。
胡兰先生对马维衡影响很大,如今他在带外地的徒弟时,不仅在琴室教,还会带他们去游览瘦西湖看山水构造,体验扬州人的生活。“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自然景观和人造意境有机结合的扬州园林,和广陵琴派的风格如出一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