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公认的八大名酒,是茅台酒、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董酒、古井贡酒。这其中,汾酒应该是老大哥,然后汾酒的一部分酿酒师傅去了陕西,搞出西凤,接着又到贵州弄出了茅台,应该是这么个顺序。
老汉酒量不行,二两就跌倒。实话实说,喝到多处,味道都差不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分场合,知品合性的人在一起,就是一瓶瓶烧刀子,一颗煮羊头,也能喝出茅台味儿。不知道当年那个和老汉一起抱住炉子,一个桔子一瓶归流河的老东西,看没看到这个帖子。时常想念一起抓虱子、抽雁牌雪茄的日子,青春恍惚,白驹过隙,岁月如斯,友谊常驻,祝一切安好,祝万事顺意。
乌兰花的酒人不少,以前有个叫“和平”的蒙古族货车司机,和人打赌,对方吃一个辣椒子,他就喝一盅盅白酒,据说和平喝了100多盅,还能开车。万幸当时没有查酒驾的。
有一次,在南梁刚上坡坡那个地方,看见个女人喝多了,哭的哇哇的,还在马路上打滚儿。女人和男人一样,喝多少也顶有个方向,历史上善饮的女士也不少。最出名的女酒人当属李清照。存世的60来首(确认的应该是49首)诗词,一半儿和酒有关。

“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这首小令《如梦令》,是她十五六岁时的作品。未出阁的少女,就这么喝?没人管么?原来,她大李格非36岁才有了长女李清照,这个年龄在大宋,应该是超级的晚婚晚育,老来得子当然是捧若明珠,惯下个不像,后来举家从山东迁到汴梁,李格非出入文人沙龙,也总带着这个大闺女。
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当时宰相王准的孙女,在她两岁前就去世了。续弦的后妈,也是姓王,同样名门之后,仁宗时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她大李格非是苏轼的得意门生,官至礼部员外郎。有这样强大的基因,李清照血管管里流的乃不是血,而是学问。
和唐朝相比,没有宵禁的大宋夜生活是相当红火热闹的,小饭馆馆不关门,烧烤摊摊摆一宿,青楼画阁不夜天,在这种极度开放繁荣的环境中,大宋的酒人不再像之前魏晋名流那样的高蹈特立,也不像唐朝那般酸迂清高。有好闺蜜来时,李清照喝,“座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小姊妹分别,李清照喝,“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良辰美景,李清照喝,“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夫妻不睦时,李清照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容残粉花钿重”;逃乱苦闷时,李清照喝,“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传说做了“芝芙梦”的太学生赵明诚,父亲是吏部员外郎,和李清照算得上门当户对,还是老乡。当时废除了科举制的太学,和现在的党校差不多,里头都是后备干部。不过,比起当干部,家境殷实的赵明诚更喜欢古玩,后来李清照逃难时,也亏了这些古玩支撑。新旧党争毁了大宋,也毁了李清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