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死后不得安生?因为南阳人和襄阳人…
原创:姜宗俊襄阳名流汇1周前
在长假即将结束的时候,南阳人与襄阳人却在网上吵的不可开交。
两地人吵的原因,还是历史遗留问题:诸葛亮躬耕地。有作者在网上发帖挑起一个话题,“诸葛亮躬耕地”是湖北襄阳还是河南南阳?然后自问自答:10月2日学习强国APP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河南南阳!
看了这段主观性叙述性的言论,就知道是一个河南籍作者所写。
对于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在南阳还是在襄阳,襄阳人与南阳人的观点绝对是相反的。
南阳人紧扣字眼,“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咬住“南阳”两字死活不放。

襄阳网友评论很有意思,先不谈主要事实,先谈下旁证——
1、三顾茅庐时发生了马跃檀溪的故事,请问一下檀溪在哪里?
呵呵,人们都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故事,也知道刘备被追杀从而一跃而过檀溪河的故事。既然这两件事都发生相隔不远的地方,那么檀溪就是一个参考物!檀溪就在当今的襄阳城区,一个城中村的所在地。
2、南阳卧龙岗离孔明老丈人住处黄家湾有多远?
人们也都知道诸葛亮未出茅庐之前已经成婚,而其老婆是黄月英,黄月英的老爸叫黄承彦,是三国末期的襄阳名士,而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位于隆中附近的黄家湾。
解读了以上评论,你是不是觉得襄阳人更注重细节呢?语文教科书说诸葛亮躬耕地位于襄阳城西十三公里的隆中。而隆中就在襄阳,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出的三分天下对策也被称为《隆中对》。所以躬耕地就在襄阳是逻辑严密,挑不出毛病的吧。
其实说到隆中,一些历史的研究者,说的更加详实和权威。

可是,南阳人不管这些,人家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像和尚念经一样,不管古代和现代,反正就是“躬耕于南阳”!
其实,在三国时期,襄阳隶属于南阳郡管辖,诸葛亮在写文章时写的是大地名南阳,没错。
随着朝代的更替特别是行政关系的变化,一些城市的名称发生变更,甚至城市所辖的地盘发生变更很正常。在三国时隶属于南阳郡的襄阳,之后已经不归南阳管了,原本是一家人分家过,一个位于河南的宛城即当今的南阳,一个位于湖北的襄阳,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省份管辖。
改革开放后,襄阳无论是从历史地位、战略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方面越来越强大,超越了南阳,这也是客观事实。
南阳人从字面来钻牛角尖,认为诸葛亮写躬耕于南阳,那就属于南阳吧。但三国时期的南阳与当今的南阳,经过一两千年的演变,早已今非昔比,还拿着过去属于你当今也必须属于你的逻辑,就有点胡搅蛮缠了。

网络大V马善记在看了网上的文章后就评论说,南阳总是拿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作“论据”,却对三国时期襄阳归南阳郡管辖这一历史事实避而不谈,缺乏权威性。按照南阳的逻辑,曾候乙编钟应该是襄阳的,而不是随州的,因为随州20多年前归襄阳管辖。
俊哥也认为,对于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位于南阳还是襄阳,实际上很好做判断。三国时位于南阳郡,当今属于大襄阳。不管是南阳还是襄阳,当今都是中国的地盘。我们要搞懂诸葛亮对我们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是网上打口水仗。
诸葛亮被人们所推崇的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是他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贡献。他被称之为智圣,因此他的智慧应该是我们学习的主流。
南阳人纠结于诸葛亮躬耕地被语文教科书解读为在湖北襄阳而不爽,就拿学习强国APP上的一篇文章来作为论据反驳,显得有点轻率。襄阳人对南阳人这一论述嗤之以鼻,就拿语文教科书上的论证来打南阳人脸,也显得过于强悍。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老人家生前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到底在哪儿躬耕会成为死后大家经常来探讨的话题。如果他老人家要是洞悉这个后患,一定会在当初写自传时加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郡襄阳城郊隆中。
其实,无论是襄阳人还是南阳人,我们都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也不能仅仅把思想停留在古代诸葛亮到底在哪里读书哪里耕田哪里成就伟业,我们应该携手开发诸葛亮的文化价值。
襄阳和南阳都属于汉江流域城市,国家发改委也把建设襄阳南阳都市圈列入规划,两地产业布局、文化旅游、历史传承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座城市也都有向对方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合作共赢的空间很大。
我们也发现,每逢民间有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出现时,两地官方都没有大的动作去渲染或者是表态。两地官方是暗暗的较劲,在发展经济上不停的你追我赶。

南阳城区图
在90年代以前,襄阳的GDP被南阳甩在身后。可到了新世纪以后,襄阳已经把南阳甩在身后。官员们比民间人士更加明白,光打嘴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问题是如何的把政绩搞上去,让当地的百姓生活的更好。
于是,襄阳在90年代率先搞了诸葛亮文化节,南阳也紧随其后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诸葛亮作为一大品牌来包装使用,从而实现最大价值。

襄阳城区图
对于广大的两地市民来说,争论对于加深文化交流及互相认同有很大的粘性,但如果仅仅是互相指责互相嘲笑,就会陷入狭隘的地方主义。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襄阳和南阳都要齐力奋进,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各自的最大能量,让当地的百姓更加富裕,更有获得感,两地市民更应该互相关爱。而在襄阳城区,就是几十万从南阳过来的人在这里安家落户获得发展,这种文化融合和发展,才是促进两地交往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的不竭动力。





原创:姜宗俊襄阳名流汇1周前
在长假即将结束的时候,南阳人与襄阳人却在网上吵的不可开交。
两地人吵的原因,还是历史遗留问题:诸葛亮躬耕地。有作者在网上发帖挑起一个话题,“诸葛亮躬耕地”是湖北襄阳还是河南南阳?然后自问自答:10月2日学习强国APP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河南南阳!
看了这段主观性叙述性的言论,就知道是一个河南籍作者所写。
对于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在南阳还是在襄阳,襄阳人与南阳人的观点绝对是相反的。
南阳人紧扣字眼,“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咬住“南阳”两字死活不放。

襄阳网友评论很有意思,先不谈主要事实,先谈下旁证——
1、三顾茅庐时发生了马跃檀溪的故事,请问一下檀溪在哪里?
呵呵,人们都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故事,也知道刘备被追杀从而一跃而过檀溪河的故事。既然这两件事都发生相隔不远的地方,那么檀溪就是一个参考物!檀溪就在当今的襄阳城区,一个城中村的所在地。
2、南阳卧龙岗离孔明老丈人住处黄家湾有多远?
人们也都知道诸葛亮未出茅庐之前已经成婚,而其老婆是黄月英,黄月英的老爸叫黄承彦,是三国末期的襄阳名士,而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位于隆中附近的黄家湾。
解读了以上评论,你是不是觉得襄阳人更注重细节呢?语文教科书说诸葛亮躬耕地位于襄阳城西十三公里的隆中。而隆中就在襄阳,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出的三分天下对策也被称为《隆中对》。所以躬耕地就在襄阳是逻辑严密,挑不出毛病的吧。
其实说到隆中,一些历史的研究者,说的更加详实和权威。

可是,南阳人不管这些,人家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像和尚念经一样,不管古代和现代,反正就是“躬耕于南阳”!
其实,在三国时期,襄阳隶属于南阳郡管辖,诸葛亮在写文章时写的是大地名南阳,没错。
随着朝代的更替特别是行政关系的变化,一些城市的名称发生变更,甚至城市所辖的地盘发生变更很正常。在三国时隶属于南阳郡的襄阳,之后已经不归南阳管了,原本是一家人分家过,一个位于河南的宛城即当今的南阳,一个位于湖北的襄阳,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省份管辖。
改革开放后,襄阳无论是从历史地位、战略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方面越来越强大,超越了南阳,这也是客观事实。
南阳人从字面来钻牛角尖,认为诸葛亮写躬耕于南阳,那就属于南阳吧。但三国时期的南阳与当今的南阳,经过一两千年的演变,早已今非昔比,还拿着过去属于你当今也必须属于你的逻辑,就有点胡搅蛮缠了。

网络大V马善记在看了网上的文章后就评论说,南阳总是拿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作“论据”,却对三国时期襄阳归南阳郡管辖这一历史事实避而不谈,缺乏权威性。按照南阳的逻辑,曾候乙编钟应该是襄阳的,而不是随州的,因为随州20多年前归襄阳管辖。
俊哥也认为,对于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位于南阳还是襄阳,实际上很好做判断。三国时位于南阳郡,当今属于大襄阳。不管是南阳还是襄阳,当今都是中国的地盘。我们要搞懂诸葛亮对我们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是网上打口水仗。
诸葛亮被人们所推崇的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是他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贡献。他被称之为智圣,因此他的智慧应该是我们学习的主流。
南阳人纠结于诸葛亮躬耕地被语文教科书解读为在湖北襄阳而不爽,就拿学习强国APP上的一篇文章来作为论据反驳,显得有点轻率。襄阳人对南阳人这一论述嗤之以鼻,就拿语文教科书上的论证来打南阳人脸,也显得过于强悍。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老人家生前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到底在哪儿躬耕会成为死后大家经常来探讨的话题。如果他老人家要是洞悉这个后患,一定会在当初写自传时加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郡襄阳城郊隆中。
其实,无论是襄阳人还是南阳人,我们都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也不能仅仅把思想停留在古代诸葛亮到底在哪里读书哪里耕田哪里成就伟业,我们应该携手开发诸葛亮的文化价值。
襄阳和南阳都属于汉江流域城市,国家发改委也把建设襄阳南阳都市圈列入规划,两地产业布局、文化旅游、历史传承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座城市也都有向对方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合作共赢的空间很大。
我们也发现,每逢民间有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出现时,两地官方都没有大的动作去渲染或者是表态。两地官方是暗暗的较劲,在发展经济上不停的你追我赶。

南阳城区图
在90年代以前,襄阳的GDP被南阳甩在身后。可到了新世纪以后,襄阳已经把南阳甩在身后。官员们比民间人士更加明白,光打嘴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问题是如何的把政绩搞上去,让当地的百姓生活的更好。
于是,襄阳在90年代率先搞了诸葛亮文化节,南阳也紧随其后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诸葛亮作为一大品牌来包装使用,从而实现最大价值。

襄阳城区图
对于广大的两地市民来说,争论对于加深文化交流及互相认同有很大的粘性,但如果仅仅是互相指责互相嘲笑,就会陷入狭隘的地方主义。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襄阳和南阳都要齐力奋进,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各自的最大能量,让当地的百姓更加富裕,更有获得感,两地市民更应该互相关爱。而在襄阳城区,就是几十万从南阳过来的人在这里安家落户获得发展,这种文化融合和发展,才是促进两地交往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