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知乎问题“骑小牛电动是什么样的体验”)
作为一名全职数码测评人,我来讲讲为什么要骑小牛。
这是我骑了一整个夏天的APP骑行数据,说来也巧,2326公里也正好是毕业那年骑自行车走川藏线的距离,不同的是当年脚蹬一辆破山地爬了十几座山,如果那是花钱找罪受,那现在骑小牛纯粹是花钱买舒服。
当然话说回来,日均20km,3个多月,从专业测评的角度来讲,这个测试量也足够资格说说这款产品了。
第一次当回事儿的骑电动车,大概是4、5年前跟前女友去大理的时候,那会儿租客栈的踏板电动,前女友微胖身材我又是精瘦,一路跌跌撞撞地环完了洱海,当时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骑这么久的电动了。
后来到了北京,做了职业测评人,手中测试过的产品少说有上百件,无论手机、相机、智能硬件,还是电动车、新能源汽车,每件都是从里到外细细剖析,有一说一,从不偏颇,我觉得这也算对得起我这份职业。
赚良心钱,不糊弄别人,我觉得是做测评的底线。
后来测评做的好,很多厂家找来要免费送我产品做测评,但为了说真话,我都坚持跟公司申请采购或者京东买了7天测完再退(在京东买到了二手货的请原谅我,毕竟公司也要赚钱吃饭,不能啥产品都采购),这其中就不乏几家电动车。但最后我仍然自掏腰包,买了一辆新国标小牛。
我面对一款产品,有多挑剔:
1.骨子里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要用就用我经济范围内最好的产品,否则不如不用(这点也导致我玩游戏很爱氪金)。
2.看待事情喜欢先找问题,然后看这个问题的解决成本有多高,最后将这件事(或是产品)定性为:有能力解决问题,并解决了的;有能力解决问题,却没有解决的。换句话说,就是发生问题的人,或生产产品的公司,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以此来定性事情或产品的好坏。
3.建筑设计师出身,做过记者、做过运营、做过市场,去过很多地方也见过不同的人,会自然地从更多角度去看待一款产品。
最后能过了这三关的产品,我都会自掏腰包买下来,小牛就是其中之一。
而我作为非高薪工种,又有极其理性的消费观,为何会买价格并不便宜的小牛?我会从产品素质和综合体验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产品素质:
1.外观:作为设计出身的颜狗,小牛外观满足独立创新、高辨识度两个特点。
首先在外观上没抄袭任何国内外的厂家,几乎是开了电动车外观创新的先河,这个不用多说,随便找个路口看看就知道,小牛出现之前大街上的电动车都差不多,小牛出现后,街上电动车的外观基本是:小牛、仿小牛、其他。在辨识度方面,极简风格、天使大灯,且每款车都有独特的车型和车身线条,这是很多厂家想抄也抄不来的。
2.性能:不是把好零件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好车,整车调校优秀才是真的好。
”骑姿舒适、加速平滑有力、避震过滤优秀、刹车有安全感、续航不掉链子。。。“关于小牛性能的好话到处都能看到,我不多赘述。我来讲讲调校,懂车的都知道,好的零件堆在一起,也可能堆出一部烂车,电动车也一样,这里面更大的学问在于怎么让1+1大于2。
小牛给我的感受除了每一个零部件素质过硬,更多的是整车的和谐——任何身形的人骑上去外观都不违和,人体工学也完美适配。另外骑乘车人体重再大,刹车减震也不会过度衰减,载人骑行时电池的衰减也和单人几乎相同。。。这些,才是调校的力量,也是远大于单个零部件性能的东西。
拼零部件的高配低价,任何厂家都会。但是敢拼调校的厂家,才是真正的拿体验说话,因为整车调校的好坏是消费者口碑堆起来的东西,并非一张漂亮的参数配置表就能概括。
再说综合体验:
1.品控:拼配置的年代早就过去了,测评人的眼里,只有细节才能体现产品的实力。
能做测评人,也是因为从小性格细心,所以我拿到产品通常先看细节。
细节能看出一个厂商的工业技术水平如何,以及品控是否够极致。小牛在新国标(要求车重很轻)严苛要求下除了要维持高车辆性能,还要在外包围、座椅、踏板、车把的材质上看不到任何”省略“的迹象,就连配件也用几乎行业内最好的材质。
另一个关键点——缝隙,这个最能看出品控水平,小牛各部件缝隙在我4个月深度使用后没有产生任何变化,不让购买者在任何一个细节上看到廉价感,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做到的,何况还在电动车新国标的限制下,做减法的同时做加法并不容易。
配件维护方面,在我高强度用车的半年时间里,骑行总里程2300公里,工作日单日通勤20公里,路况也是参差不齐(北京5环外的路况并没有想象那么好)的情况下,除了洗车和增加配件,仅有的一次返修记录是因为在大雨下面浇了2天,本来担心电池和中控会进水导致大修。结果去店里一看,里面都是干的,就只有车把的刹车断电功能感应器那里进了点水,导致没刹车也断电,后来小哥帮我把那个功能的线路暂时拔掉,等水干了又插上,再没出任何其他问题。
2.服务:车+App+保险,优秀的服务要懂得”软硬兼施“。
互联网公司都爱讲服务,实际服务也是硬件厂家这些年都在争取的东西。一个简单例子,第一是我这4个月一共去过4家不同的小牛门店,门店除了能买车,还包含维修、洗车、保养等各种服务。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来购车的人在交付之后,店家会细心指导你上牌,比如去哪上牌,需要准备什么手续,上完回来帮装车牌,再到各种零配件的安装调试,这4家店的工作人员都很专业,也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
另外即使不买车,每家门店洗车、保养、都是不收费的,我去的几次经常能看到有些明显的老顾客来这里洗车。来的人没有求着,店里小哥也没有不情愿,这种感觉在一般的免费产品售后过程里,非常少见。另外关于小牛的App有多*,你下一个,免费体验一下,比我废话一通要直观的多,App里就能看到随车赠送的保险,这已经是融在小牛血液里的东西,就不多赘述。
最后简单总结:
这4个月我每个工作日不断,通勤来回20公里,几乎是非常高的使用强度,中途经历过这辆车从崭新到饱经沧桑的全过程,遇到过各种极端情况——暴雨、沙尘天、长途骑行,没有一次返修,没有一次电池掉链子,给我的感受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放心。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最印象深刻那次载我女朋友在大雨里骑了20多公里(不骑回去车没地方存),当时电量剩下不多,最后2%电量到家的时候,跟我出发前计算的电量几乎相同,那会儿我心里就想:这车是真的可以。。。也不能说这车就没缺点,该有的缺点也有,只是小牛没解决的其他厂家多数也解决不了(测了4个常见品牌电动车得出的结论)。
而抛开我测评人的身份,作为一线城市的90后,标准新兴行业白领,选购一款产品除了看硬性指标,其附加价值在内心的占比有时甚至会高过产品本身。当大家的核心技术(性能、加速、续航等等传统指标)都差不太多的时候......这款产品调性对使用者品味的影响、产品的服务体验、品控水平以及可拓展性这些细枝末节,就变得尤为重要。
换句话说,一款优秀的产品不该只是满足客观需要,更应该是满足更多的心理需要,小牛就是这样一款产品。
我个人觉
作为一名全职数码测评人,我来讲讲为什么要骑小牛。
这是我骑了一整个夏天的APP骑行数据,说来也巧,2326公里也正好是毕业那年骑自行车走川藏线的距离,不同的是当年脚蹬一辆破山地爬了十几座山,如果那是花钱找罪受,那现在骑小牛纯粹是花钱买舒服。
当然话说回来,日均20km,3个多月,从专业测评的角度来讲,这个测试量也足够资格说说这款产品了。
第一次当回事儿的骑电动车,大概是4、5年前跟前女友去大理的时候,那会儿租客栈的踏板电动,前女友微胖身材我又是精瘦,一路跌跌撞撞地环完了洱海,当时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骑这么久的电动了。
后来到了北京,做了职业测评人,手中测试过的产品少说有上百件,无论手机、相机、智能硬件,还是电动车、新能源汽车,每件都是从里到外细细剖析,有一说一,从不偏颇,我觉得这也算对得起我这份职业。
赚良心钱,不糊弄别人,我觉得是做测评的底线。
后来测评做的好,很多厂家找来要免费送我产品做测评,但为了说真话,我都坚持跟公司申请采购或者京东买了7天测完再退(在京东买到了二手货的请原谅我,毕竟公司也要赚钱吃饭,不能啥产品都采购),这其中就不乏几家电动车。但最后我仍然自掏腰包,买了一辆新国标小牛。
我面对一款产品,有多挑剔:
1.骨子里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要用就用我经济范围内最好的产品,否则不如不用(这点也导致我玩游戏很爱氪金)。
2.看待事情喜欢先找问题,然后看这个问题的解决成本有多高,最后将这件事(或是产品)定性为:有能力解决问题,并解决了的;有能力解决问题,却没有解决的。换句话说,就是发生问题的人,或生产产品的公司,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以此来定性事情或产品的好坏。
3.建筑设计师出身,做过记者、做过运营、做过市场,去过很多地方也见过不同的人,会自然地从更多角度去看待一款产品。
最后能过了这三关的产品,我都会自掏腰包买下来,小牛就是其中之一。
而我作为非高薪工种,又有极其理性的消费观,为何会买价格并不便宜的小牛?我会从产品素质和综合体验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产品素质:
1.外观:作为设计出身的颜狗,小牛外观满足独立创新、高辨识度两个特点。
首先在外观上没抄袭任何国内外的厂家,几乎是开了电动车外观创新的先河,这个不用多说,随便找个路口看看就知道,小牛出现之前大街上的电动车都差不多,小牛出现后,街上电动车的外观基本是:小牛、仿小牛、其他。在辨识度方面,极简风格、天使大灯,且每款车都有独特的车型和车身线条,这是很多厂家想抄也抄不来的。
2.性能:不是把好零件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好车,整车调校优秀才是真的好。
”骑姿舒适、加速平滑有力、避震过滤优秀、刹车有安全感、续航不掉链子。。。“关于小牛性能的好话到处都能看到,我不多赘述。我来讲讲调校,懂车的都知道,好的零件堆在一起,也可能堆出一部烂车,电动车也一样,这里面更大的学问在于怎么让1+1大于2。
小牛给我的感受除了每一个零部件素质过硬,更多的是整车的和谐——任何身形的人骑上去外观都不违和,人体工学也完美适配。另外骑乘车人体重再大,刹车减震也不会过度衰减,载人骑行时电池的衰减也和单人几乎相同。。。这些,才是调校的力量,也是远大于单个零部件性能的东西。
拼零部件的高配低价,任何厂家都会。但是敢拼调校的厂家,才是真正的拿体验说话,因为整车调校的好坏是消费者口碑堆起来的东西,并非一张漂亮的参数配置表就能概括。
再说综合体验:
1.品控:拼配置的年代早就过去了,测评人的眼里,只有细节才能体现产品的实力。
能做测评人,也是因为从小性格细心,所以我拿到产品通常先看细节。
细节能看出一个厂商的工业技术水平如何,以及品控是否够极致。小牛在新国标(要求车重很轻)严苛要求下除了要维持高车辆性能,还要在外包围、座椅、踏板、车把的材质上看不到任何”省略“的迹象,就连配件也用几乎行业内最好的材质。
另一个关键点——缝隙,这个最能看出品控水平,小牛各部件缝隙在我4个月深度使用后没有产生任何变化,不让购买者在任何一个细节上看到廉价感,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做到的,何况还在电动车新国标的限制下,做减法的同时做加法并不容易。
配件维护方面,在我高强度用车的半年时间里,骑行总里程2300公里,工作日单日通勤20公里,路况也是参差不齐(北京5环外的路况并没有想象那么好)的情况下,除了洗车和增加配件,仅有的一次返修记录是因为在大雨下面浇了2天,本来担心电池和中控会进水导致大修。结果去店里一看,里面都是干的,就只有车把的刹车断电功能感应器那里进了点水,导致没刹车也断电,后来小哥帮我把那个功能的线路暂时拔掉,等水干了又插上,再没出任何其他问题。
2.服务:车+App+保险,优秀的服务要懂得”软硬兼施“。
互联网公司都爱讲服务,实际服务也是硬件厂家这些年都在争取的东西。一个简单例子,第一是我这4个月一共去过4家不同的小牛门店,门店除了能买车,还包含维修、洗车、保养等各种服务。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来购车的人在交付之后,店家会细心指导你上牌,比如去哪上牌,需要准备什么手续,上完回来帮装车牌,再到各种零配件的安装调试,这4家店的工作人员都很专业,也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
另外即使不买车,每家门店洗车、保养、都是不收费的,我去的几次经常能看到有些明显的老顾客来这里洗车。来的人没有求着,店里小哥也没有不情愿,这种感觉在一般的免费产品售后过程里,非常少见。另外关于小牛的App有多*,你下一个,免费体验一下,比我废话一通要直观的多,App里就能看到随车赠送的保险,这已经是融在小牛血液里的东西,就不多赘述。
最后简单总结:
这4个月我每个工作日不断,通勤来回20公里,几乎是非常高的使用强度,中途经历过这辆车从崭新到饱经沧桑的全过程,遇到过各种极端情况——暴雨、沙尘天、长途骑行,没有一次返修,没有一次电池掉链子,给我的感受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放心。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最印象深刻那次载我女朋友在大雨里骑了20多公里(不骑回去车没地方存),当时电量剩下不多,最后2%电量到家的时候,跟我出发前计算的电量几乎相同,那会儿我心里就想:这车是真的可以。。。也不能说这车就没缺点,该有的缺点也有,只是小牛没解决的其他厂家多数也解决不了(测了4个常见品牌电动车得出的结论)。
而抛开我测评人的身份,作为一线城市的90后,标准新兴行业白领,选购一款产品除了看硬性指标,其附加价值在内心的占比有时甚至会高过产品本身。当大家的核心技术(性能、加速、续航等等传统指标)都差不太多的时候......这款产品调性对使用者品味的影响、产品的服务体验、品控水平以及可拓展性这些细枝末节,就变得尤为重要。
换句话说,一款优秀的产品不该只是满足客观需要,更应该是满足更多的心理需要,小牛就是这样一款产品。
我个人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