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村
伯劳村,称伯劳浦,包括伯劳浦寨内、伯劳浦田东村。始祖周朴叟。于明代洪武初年,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亟头埔灰缸巷与卢厝表亲同下潮洲,后迁创榕南官溪都今址。古时寨门有“莆田源流远,伯劳世泽大”的联句。
初创村时,境内有:林、邱、石、李、卢等姓在此聚居,后他姓迁移,只有“周伯勤劳在此定居”。故称伯劳浦。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分房于寨后建村,即今田东村。
据传,该村林姓于明弘治五年壬子(1492)移至梅岗港口创居,翌年癸丑,卢氏回返原籍莆田县,后邱、石、李等姓也先后外迁...
夏桥村
夏桥村,始祖许万一,于元末年间与一章姓先生从福建莆田县待浩巷同入潮,许氏于紫峰山下披荆斩棘,开山造田,盖室定居,时值盛夏,又因此处形似一板桥,故取村名“夏桥”...
内畔村
内畔村,今纯姓李,创村时,已有:翁、李、赖、吴等姓在此聚居。今李姓之祖,其源出自陇西,元大德六年(1302),磐溪都寮东之二房,李肇迹率其孺人邝氏,暨仕溪,廉溪,安溪三子及长媳刘氏分创于紫峰山下,今之五房厅,村名曰“赉畔”,即取受朝廷赐给其主持学政之意,其时,肇迹诸子及儿媳刘氏等均善于织席,遂兴家业。
创村时,村西有许君辅创居之许厝寮寨及曾、韦、张等姓聚居之埔园寨...
汤前村
明代永乐二年(1404),张弘刚、史正应等人从埔园寨搬迁于汤泉之前建居,故名“汤前”。
汤前创村时,境内蜈蚣岭下,有一“大唐村”,该村究为何姓,无从查起,东南吴厝园下,有一许厝寮村,据传,该村为许君辅,许义明等子孙在此搭建避难,故名“许厝寮村”。许氏后散居于普宁北山,大潭,寮园及惠来,东湖等定居,南面1公里处,有“埔园寨”,始创于南宋祥兴年间,是一个有:曾、韦、张、唐、史、赵、郑、高、杨等姓聚居的村寨。曾氏于元初移创于五屿潮西。张姓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另创乌石泥坑。史姓于清顺治年间,有48户迁往惠来葛山,韦姓迁于韦厝沟,后迁赤滘,其余各姓,迁于何地,无可稽考。
是时,村东面已有吴、翁、赖及赉畔李姓。西面吉水村,古榕江北岸有薛、丁、张、石、何、黄、冯、魏、鲍等姓定居。
今汤前村陈、刘。经查考为涂寨围陈,始祖居实,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由渔湖涂寨分创于此。中围陈始祖永锡,康熙三年(1664)“划介”时,从南澳迁来。刘氏祖:可逵,可睦,于乾隆九年(1744),由霖田都桂东移此定居...
吉水村
吉水村,也称赤水,包括吉水大围,吉水新乡两村。
吉水黄氏属中原江夏黄峭后代,北宋咸平年间“三七男儿”赴闽粤创业,始祖黄稹,号勗斋,祖籍浙江,大宋熙宁癸丑科进士,人潮州刺史,因海寇侵乱,不获而归,遂立籍揭邑西关外霖田都夏陇乡,共有七子,宋高宗绍兴年间,三房道通,号海月,妻丁氏,海阳深田人,分居官溪都吉水,始创大围寨内,创村时,境内有潘姓,后他迁,至明朝末年,人口增多,分出一房居于村南,称为新乡。
吉水东临古榕江,境内河泽众多,东、西、南三面来水,东部汤前坑入古榕江,南部紫峰山及翁厝寮,石头以东之水入承鱼沟归赤水河,最后,两水江于赤水潭,每逢大雨,河泽涨满,低洼地漫上洪水,成水乡泽国,“赤水”因此得名...
厚洋村
厚洋村,其先祖名曰:溪祖。明初年间,由福建莆田县待浩巷,第三间迁来境内浮丘山边定居,初时,村名林厝寮,明弘治元年戊申(1488)才移居今址,创村时,周围尽是低洼田洋,因地势辽阔,故取名厚洋。昔时,古寨门有“厚生正德,洋溢太和”之联句。
伯劳村,称伯劳浦,包括伯劳浦寨内、伯劳浦田东村。始祖周朴叟。于明代洪武初年,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亟头埔灰缸巷与卢厝表亲同下潮洲,后迁创榕南官溪都今址。古时寨门有“莆田源流远,伯劳世泽大”的联句。
初创村时,境内有:林、邱、石、李、卢等姓在此聚居,后他姓迁移,只有“周伯勤劳在此定居”。故称伯劳浦。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分房于寨后建村,即今田东村。
据传,该村林姓于明弘治五年壬子(1492)移至梅岗港口创居,翌年癸丑,卢氏回返原籍莆田县,后邱、石、李等姓也先后外迁...
夏桥村
夏桥村,始祖许万一,于元末年间与一章姓先生从福建莆田县待浩巷同入潮,许氏于紫峰山下披荆斩棘,开山造田,盖室定居,时值盛夏,又因此处形似一板桥,故取村名“夏桥”...
内畔村
内畔村,今纯姓李,创村时,已有:翁、李、赖、吴等姓在此聚居。今李姓之祖,其源出自陇西,元大德六年(1302),磐溪都寮东之二房,李肇迹率其孺人邝氏,暨仕溪,廉溪,安溪三子及长媳刘氏分创于紫峰山下,今之五房厅,村名曰“赉畔”,即取受朝廷赐给其主持学政之意,其时,肇迹诸子及儿媳刘氏等均善于织席,遂兴家业。
创村时,村西有许君辅创居之许厝寮寨及曾、韦、张等姓聚居之埔园寨...
汤前村
明代永乐二年(1404),张弘刚、史正应等人从埔园寨搬迁于汤泉之前建居,故名“汤前”。
汤前创村时,境内蜈蚣岭下,有一“大唐村”,该村究为何姓,无从查起,东南吴厝园下,有一许厝寮村,据传,该村为许君辅,许义明等子孙在此搭建避难,故名“许厝寮村”。许氏后散居于普宁北山,大潭,寮园及惠来,东湖等定居,南面1公里处,有“埔园寨”,始创于南宋祥兴年间,是一个有:曾、韦、张、唐、史、赵、郑、高、杨等姓聚居的村寨。曾氏于元初移创于五屿潮西。张姓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另创乌石泥坑。史姓于清顺治年间,有48户迁往惠来葛山,韦姓迁于韦厝沟,后迁赤滘,其余各姓,迁于何地,无可稽考。
是时,村东面已有吴、翁、赖及赉畔李姓。西面吉水村,古榕江北岸有薛、丁、张、石、何、黄、冯、魏、鲍等姓定居。
今汤前村陈、刘。经查考为涂寨围陈,始祖居实,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由渔湖涂寨分创于此。中围陈始祖永锡,康熙三年(1664)“划介”时,从南澳迁来。刘氏祖:可逵,可睦,于乾隆九年(1744),由霖田都桂东移此定居...
吉水村
吉水村,也称赤水,包括吉水大围,吉水新乡两村。
吉水黄氏属中原江夏黄峭后代,北宋咸平年间“三七男儿”赴闽粤创业,始祖黄稹,号勗斋,祖籍浙江,大宋熙宁癸丑科进士,人潮州刺史,因海寇侵乱,不获而归,遂立籍揭邑西关外霖田都夏陇乡,共有七子,宋高宗绍兴年间,三房道通,号海月,妻丁氏,海阳深田人,分居官溪都吉水,始创大围寨内,创村时,境内有潘姓,后他迁,至明朝末年,人口增多,分出一房居于村南,称为新乡。
吉水东临古榕江,境内河泽众多,东、西、南三面来水,东部汤前坑入古榕江,南部紫峰山及翁厝寮,石头以东之水入承鱼沟归赤水河,最后,两水江于赤水潭,每逢大雨,河泽涨满,低洼地漫上洪水,成水乡泽国,“赤水”因此得名...
厚洋村
厚洋村,其先祖名曰:溪祖。明初年间,由福建莆田县待浩巷,第三间迁来境内浮丘山边定居,初时,村名林厝寮,明弘治元年戊申(1488)才移居今址,创村时,周围尽是低洼田洋,因地势辽阔,故取名厚洋。昔时,古寨门有“厚生正德,洋溢太和”之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