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013贴子:352,944
  • 16回复贴,共1

被良知二字迷惑了,感觉心学进了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被良知二字迷惑了,感觉心学进了误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30 02:36回复
    今年开车不小心撞豪车了,直接返贫,我做了什么恶事,欠好多外债,一家三口感觉要断粮了,吃饱穿暖才有欲望,古人诚不我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0-30 02:40
    回复
      同情楼主。
      还是学艺不精。


      IP属地:山西3楼2019-10-30 09:30
      回复
        没有保险吗?我投的商业全险,从来没有用过。
        开车谨慎,也是致良知功夫。


        IP属地:山西4楼2019-10-30 09:31
        收起回复
          开车要小心,投保要积极,这也是理之所在。如此方能无虞。


          IP属地:山西5楼2019-10-30 09:48
          回复
            一切责任在自己
            将一切责任归在自己,能提高心的灵敏性,能使良知越来越精明。
            将一切责任归在自己,指的是将责任归于内心、归于独知处。在现实中,还是要按社会规则来,不是说别人借了我的钱不还,是我的责任,我就不用催债了,钱就不要了。但在独知处,要知道,别人借我的钱不还,我自己是有责任的,我当初没有慎重考虑。
            比如开车,我的车被别人追尾,按交规,这是后车的责任,交警会这样判,后车司机自己也会承认。但在我的独知处,当知,我是有责任的。如果开车时,多加注意,不要急加速、急减速,减速时要顾及到后面的车,是完全可以避免被追尾的。 在所有被判自己无责的事故中,我们都不是单纯的受害者,都是有自己的责任在里面的。
            开车时,将所有的责任归在自己,能提高自己开车时的专注力,能极大的提高开车技术。遇到行人、电动车闯红灯,不去埋怨,只是自己提高警惕,减速慢行;路上有车不按规矩变道,自己不去埋怨,只去提前预防。这样,责任时时在己,自己便时时警惕。如此,行车安全便掌握在自己手里。
            以此类推,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将责任归于自己,这就是儒教的反己内省。如此,我们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IP属地:山西6楼2019-10-30 09:52
            回复
              责任时时在己,自己便时时警惕。------这就是《中庸》里所说的“戒慎恐惧”之功


              IP属地:山西7楼2019-10-30 09:59
              回复
                不赞同楼上说的,像你这样说,岂不是没有了规则。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0-31 14:24
                收起回复
                  这正是心学让你磨炼和思考的地方。
                  你所遇到的困难与阳明所遇到的困难,不值一提。
                  心学从来就不是求个人富贵以及所谓善有善报的学问。
                  修学宋明理学的第一问:“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能颜回能做到如此,而别人做不到?颜回到底如何能不改其乐?他又在乐什么呢?
                  儒家所求不过,“贫而乐,富而好礼”而已。那么如何做到呢?
                  阳明拈出“良知”二字,来回答了这些的问题。阳明说人人都有良知,但处于困厄之处,为什么颜回快乐,我却不快乐?因为颜回致了良知,而常人却没有,所以要致良知。
                  你或许会说,致良知又如何?致良知能使我摆脱困厄吗?在第一层意义,不能。颜回夭亡,孔子不能行其道,一般人又能如何?所以一般人想摆脱自己的贫困,该学习技术,学习技术去,该学习权谋之术,学习权谋之术去。
                  儒家想要解决的是“乐”的问题,而不是贫富的问题。
                  然而,老百姓一直处于吃不饱饭的生活状态下,孔子能乐吗?颜回能乐吗?不能。
                  因此,在第二层意义上,儒家以及心学就会讨论良知与贫富的问题,但这是一个在集体视角下的贫富问题,而不是个人视角的贫富问题。
                  一般学习心学,大多都讨论到第一层次的道理,也就是“乐”与“良知”的关系。常人进入心学往往都是基于个人视角,如此读《传习录》便足够了,但对于心学真正的实践来讲这是不够的。
                  从个人视角来修学心学,到极致,便是能做到“安贫乐道”的境界,但个人可以安贫乐道,民族与国家能安贫乐道吗?这里便要有一层超越,超越于个人的立场,而站到一个集体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常人往往连个人都修不好,更遑论集体了,很多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站到集体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所以现在讨论心学自然也难以见到这一层次的讨论。
                  虽然现在难以见到这一层次的讨论,但不代表心学没有这一层次的思考与实践。要想了解这些就不能仅仅看王阳明,还得看阳明的弟子们,也就是阳明后学作为一个心学共同体的实践。
                  其实阳明在《大学问》中给心学的修行划分出了三个层次修行纲领(这也是儒家本来就有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的是自己与自己之间的问题,第二层次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人与宇宙之间的问题。第一个层次,心学已经有了足够的讨论,其理论已经足够的圆融。第二层次,心学也给出了一定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但没有发展成完全体,最后遇到明朝灭亡,发展也中断了。第三个层次基本上还属于愿景阶段。
                  心学有没有走入误区?良知有没有误你?你首先得明白心学到底想要干什么?以及它想要达到其目的的基础是什么?要不然,你连盲人摸象都不如,盲人摸象还能摸到象,你在讨论龟毛兔角不够坚韧锋利,就不知所谓了。


                  IP属地:贵州9楼2019-10-31 14:51
                  收起回复
                    好问题,学心学是怎么能避免撞豪车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1-08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