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布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虽然已经落幕)。他开创一个新的科技时代(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他创造了一家市值万亿的公司(苹果)。
乔布斯备受推崇的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商业观念,比如他提出的“think different”。但是,排除其在产品设计、营销上面的才华,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对团队的管理、交流方式,依然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在例子6中,故事还有前面部分。
乔布斯是一个追求产品极致体验的人,这是我们都知道的。1983年,苹果推出麦金塔计算机的前夕,所有员工都拼命加班。乔布斯要求产品开发人员:“继续改进,还要更好。”有一天,乔布斯进入工程师肯尼恩的办公室,他指着测试中的麦金塔计算机,说:“开机。”
计算机开机,除了必须启动操作系统之外,还得测试存储器,以及完成其他初始作业,因此花了几分钟时间。乔布斯摇摇头说:“不行,速度还是太慢,必须再改进。”
这个时候的肯尼恩和他的团队,已经连续几个星期超强度加班了,他们开始带着情绪反抗,肯尼恩苦着脸摇头说:“大家都已经尽力了,现在已经是极限了。”
这时,乔布斯知道肯尼恩他们已经听不进道理了,于是他改用故事思维“讲故事”。于是才说出了“如果开机的速度再快10秒,就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你做不做?”随后,他又在白板上进行计算。
在他的“故事思维”的叙述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传递给了肯尼恩和他的团队,那就是“再过几年,会有五百万人,每天至少打开一次麦金塔电脑”——这个暗示了肯尼恩和他的团队,他们当前的产品设计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未来将会有五百万人消费它、使用它,那么在这个逻辑下,潜藏着荣耀、利益,以及随之而来的动力,同时,也从逻辑上支撑了乔布斯“一年省下三亿多分钟,那是十个人的一生”这样一个结论。
故事还有后面部分,那就是最终麦金塔计算机缩短了开机时间,你知道最终缩短了多少秒吗?十秒?不对,是二十八秒——按照乔布斯的“故事思维”逻辑,那就是二十八条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