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有些人认为《天气之子》三观不正,因为主角没有牺牲自己,去改变天气。
然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有些人面对灾难,想到的不是修建水利工程,不是疏导难民,不是建设新的家园,而是牺牲一个孩子来解决问题,这种想法才是最三观不正的。都已经9012年了,无数先贤给了我们强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些人却还活在西门豹的时代。我很想问这些人一个问题,电影中牺牲晴女的传统由来已久,可想而知以后大雨依旧会降临,到时候你们怎么办?一群成年人靠祭献一个个孩子苟活下去吗?你们不觉得耻辱吗?
但另一方面,新海诚对电影中沉重的现实与社会元素的处理确实不够妥善,所以才会引来一些争议。对于沉重的现实元素可能带来的争议,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回避,就像《你的名字》里一样,选择一个救灾事件,没有道德伦理的争议,所有人只有一个救灾目的,就不会引起争议。另一种是给出能够说服观众的解答。如果做不到,则有可能使道德伦理的争议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妨碍观众浸入爱情故事本身之中。诚哥可能想爱情与社会问题两边兼顾,但可能是受限于篇幅,就结果而言,两边互相妨碍了
也许加入这样一条线,有一群人寻找晴女希望她牺牲拯救东京,但经历故事与相处之后放弃了祭献孩子的做法,之后帮助男主救回女主后投入拯救东京的生产建设中,这样对可能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做出解答,可能影片观感会好一些
然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有些人面对灾难,想到的不是修建水利工程,不是疏导难民,不是建设新的家园,而是牺牲一个孩子来解决问题,这种想法才是最三观不正的。都已经9012年了,无数先贤给了我们强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些人却还活在西门豹的时代。我很想问这些人一个问题,电影中牺牲晴女的传统由来已久,可想而知以后大雨依旧会降临,到时候你们怎么办?一群成年人靠祭献一个个孩子苟活下去吗?你们不觉得耻辱吗?
但另一方面,新海诚对电影中沉重的现实与社会元素的处理确实不够妥善,所以才会引来一些争议。对于沉重的现实元素可能带来的争议,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回避,就像《你的名字》里一样,选择一个救灾事件,没有道德伦理的争议,所有人只有一个救灾目的,就不会引起争议。另一种是给出能够说服观众的解答。如果做不到,则有可能使道德伦理的争议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妨碍观众浸入爱情故事本身之中。诚哥可能想爱情与社会问题两边兼顾,但可能是受限于篇幅,就结果而言,两边互相妨碍了
也许加入这样一条线,有一群人寻找晴女希望她牺牲拯救东京,但经历故事与相处之后放弃了祭献孩子的做法,之后帮助男主救回女主后投入拯救东京的生产建设中,这样对可能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做出解答,可能影片观感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