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辩证法,对目前的我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辩证法都是完全陌生的概念。不知道该从哪个层次入手,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太低让人觉得幼稚,太高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因为理解辩证法的过程,就是从实际的现象中抽出完全的抽象,并把各种抽象联系起来的过程。辩证法的抽象部分很类似数学中的抽象,所以从这里说,哲学和数学是一体的。
具体分析之时,还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通常讲解一件事物的时候,总是把各种条件一件一件讲,所以会让人觉得这件事情是由各种不同条件拼凑起来的,就好像猪腿、猪头、猪身、猪内脏拼出来了一头猪,把它们切开,它们还可以变成不同部分。但实际上,辩证法是牛奶,各种关系是牛奶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它们融合在每一滴牛奶中,我们把它们抽出来分开讲解,只是由于语言的缺陷使我们无法同时表达同时发生的不同现象,只能一个一个分析。所以对事物中主要与次要、对立与统一、无限与有限、一般与特殊等等的分析时是散开的,应用时必须是同一的。
那么,什么是现象与本质?为什么一切理解都是从这里开始?从现象中求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数学中的同类项合并就难倒了一大片,何况现实中的同类项。数学的理解是从小学的数量转化为数字开始的,本质的理解我也从对概念的解释开始。
猫和老虎为什么都是猫科动物?我们把它们都归类为猫科动物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我们把猫和老虎的不同现象剔开,留下它们的共同点,并把这些共同点统一归纳,并给它们一个共同的名称:猫科动物。这就是抛开现象求本质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把猫科动物叫猫科动物,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么叫,而是这种动物有它们共同的特点,我们不是以主观意识给它们命名,而是根据它们的客观条件给它们进行的分类,这就是唯物主义思想。
老虎从小了看,还能细分为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从大了看,还能分为哺乳动物、动物、生物、物…。每一种分类,都是在不同范围内找出共同点,排除不同点的过程。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一种物体,它的本质是什么,不仅仅由它说了算,还来源于与它比较的物体。也就是说它的概念,不是来源于它自身,而是来源于我们所要表达的范围的同种事物的归纳总结,也就是相同事物的抽象的同一。我们所用的所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都是对关系的总结。比如:水果、颜色、温度、电压、速度、时间、大小、数量、重量等等。每一种性质都是对有相同性质的物体的比较。每一种事物中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性质,但事物中不同的性质没有可比性,颜色不会与重量相比,时间不会与大小相比,只有从不同的事物中抽取出相同的性质,才有比较的可能。我们把这种同质物的不同比较叫做“程度”。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从哲学角度来说,求本质的过程就是找出“我是谁”的过程。
为什么资本家叫资本家?为什么无产阶级叫无产阶级?为什么小资产阶级叫小资产阶级?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叫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价值是劳动量的比较?为什么资本不生产价值?为什么同样是劳动者,却有生产劳动者与非生产劳动者之分?要理解这些概念,必须理解这些概念所包含的事物中的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即排除事物中的特殊成分,留下事物中的内在一般关系,并从这一般关系中找出程度的区别。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才能做进一步延伸分析。
具体分析之时,还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通常讲解一件事物的时候,总是把各种条件一件一件讲,所以会让人觉得这件事情是由各种不同条件拼凑起来的,就好像猪腿、猪头、猪身、猪内脏拼出来了一头猪,把它们切开,它们还可以变成不同部分。但实际上,辩证法是牛奶,各种关系是牛奶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它们融合在每一滴牛奶中,我们把它们抽出来分开讲解,只是由于语言的缺陷使我们无法同时表达同时发生的不同现象,只能一个一个分析。所以对事物中主要与次要、对立与统一、无限与有限、一般与特殊等等的分析时是散开的,应用时必须是同一的。
那么,什么是现象与本质?为什么一切理解都是从这里开始?从现象中求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数学中的同类项合并就难倒了一大片,何况现实中的同类项。数学的理解是从小学的数量转化为数字开始的,本质的理解我也从对概念的解释开始。
猫和老虎为什么都是猫科动物?我们把它们都归类为猫科动物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我们把猫和老虎的不同现象剔开,留下它们的共同点,并把这些共同点统一归纳,并给它们一个共同的名称:猫科动物。这就是抛开现象求本质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把猫科动物叫猫科动物,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么叫,而是这种动物有它们共同的特点,我们不是以主观意识给它们命名,而是根据它们的客观条件给它们进行的分类,这就是唯物主义思想。
老虎从小了看,还能细分为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从大了看,还能分为哺乳动物、动物、生物、物…。每一种分类,都是在不同范围内找出共同点,排除不同点的过程。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一种物体,它的本质是什么,不仅仅由它说了算,还来源于与它比较的物体。也就是说它的概念,不是来源于它自身,而是来源于我们所要表达的范围的同种事物的归纳总结,也就是相同事物的抽象的同一。我们所用的所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都是对关系的总结。比如:水果、颜色、温度、电压、速度、时间、大小、数量、重量等等。每一种性质都是对有相同性质的物体的比较。每一种事物中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性质,但事物中不同的性质没有可比性,颜色不会与重量相比,时间不会与大小相比,只有从不同的事物中抽取出相同的性质,才有比较的可能。我们把这种同质物的不同比较叫做“程度”。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从哲学角度来说,求本质的过程就是找出“我是谁”的过程。
为什么资本家叫资本家?为什么无产阶级叫无产阶级?为什么小资产阶级叫小资产阶级?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叫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价值是劳动量的比较?为什么资本不生产价值?为什么同样是劳动者,却有生产劳动者与非生产劳动者之分?要理解这些概念,必须理解这些概念所包含的事物中的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即排除事物中的特殊成分,留下事物中的内在一般关系,并从这一般关系中找出程度的区别。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才能做进一步延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