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角行里王瑶卿先生,生行里谭鑫培先生,二位被称唱工的“革命家”,他们二位常常称道三句话,乃是:
(一)慢板难于紧
(二)快板难于稳
(三)散板难于准。
这三句话当然很有道理,所以他们二位在唱工上有些新创作。但是并没有详细的分说,现在砚秋就自己的意见,解说如下:
(一)慢板难于紧
这句话是怎么个说法呢?原来“慢”和“紧”是相反的两个字。按普通的理论,要“慢”就不能“紧”,要“紧”就不能“慢”。这里却是慢板要“紧”,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慢板唱成快板不成?当然不是的。
这个“紧”应不作“紧急”解。在板眼节奏上,应是“严”的意思。在行腔吐字上,应是“敏活运用”的意思。在表意传情上,应是“生动清醒”的意思。亦就是《传声》所说“有节”和“一贯”的总注解。(不散漫,不沉闷,就是紧。)
慢板是容易感觉沉闷,尤其是青衣的慢三眼。听王先生说:早年老辈们,只管唱得“满宫满调”,听的人总觉疲倦睡觉。就是因为(一)对于字眼,只知道准切,而不知道控纵。(二)对于腔调,只能照规矩呆唱,不能敏活运转。(三)对于剧中人的心情口吻,不能细心体会,只能唱个大概。
但慢板要唱得敏活,神气一贯,必须另有一番工夫。慢三眼决不能混为快三眼,这亦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说“慢板难于紧”。
(二)快板难于稳
快板是表现紧张的口吻的。所谓“稳”,是字字分明,板上清楚,吞吐之间,还要从容不迫。所表现的剧中人的情绪虽然紧张,而唱的人(演员)头脑则须冷静。所谓“以静制动”,才能把表演情绪的技术掌握得住。腔板字调,又要规矩,又不板滞,才算成功个“稳”字。(要能控制,像鲜灵霞女士唱《珍珠衫》,唱得虽快,全靠的口法上的工夫。在锦州看花淑兰所演的《茶瓶记》,连动作与唱法,她能体会到敏活运用,并且能“稳”。)
(一)慢板难于紧
(二)快板难于稳
(三)散板难于准。
这三句话当然很有道理,所以他们二位在唱工上有些新创作。但是并没有详细的分说,现在砚秋就自己的意见,解说如下:
(一)慢板难于紧
这句话是怎么个说法呢?原来“慢”和“紧”是相反的两个字。按普通的理论,要“慢”就不能“紧”,要“紧”就不能“慢”。这里却是慢板要“紧”,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慢板唱成快板不成?当然不是的。
这个“紧”应不作“紧急”解。在板眼节奏上,应是“严”的意思。在行腔吐字上,应是“敏活运用”的意思。在表意传情上,应是“生动清醒”的意思。亦就是《传声》所说“有节”和“一贯”的总注解。(不散漫,不沉闷,就是紧。)
慢板是容易感觉沉闷,尤其是青衣的慢三眼。听王先生说:早年老辈们,只管唱得“满宫满调”,听的人总觉疲倦睡觉。就是因为(一)对于字眼,只知道准切,而不知道控纵。(二)对于腔调,只能照规矩呆唱,不能敏活运转。(三)对于剧中人的心情口吻,不能细心体会,只能唱个大概。
但慢板要唱得敏活,神气一贯,必须另有一番工夫。慢三眼决不能混为快三眼,这亦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说“慢板难于紧”。
(二)快板难于稳
快板是表现紧张的口吻的。所谓“稳”,是字字分明,板上清楚,吞吐之间,还要从容不迫。所表现的剧中人的情绪虽然紧张,而唱的人(演员)头脑则须冷静。所谓“以静制动”,才能把表演情绪的技术掌握得住。腔板字调,又要规矩,又不板滞,才算成功个“稳”字。(要能控制,像鲜灵霞女士唱《珍珠衫》,唱得虽快,全靠的口法上的工夫。在锦州看花淑兰所演的《茶瓶记》,连动作与唱法,她能体会到敏活运用,并且能“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