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回复在其他人的贴子后面的……后来发现写的有点长,于是还是单发一个帖子吧hhhhhhhhhhh
个人感觉来言
在这个作品中,出木衫是不能被看作“人物”的,出木衫在这个作品中是作为一个最完美的形象而出现的,导致其没有独立的性格和特质。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特定的性格和行为(或是由于行为的过于单一化),导致这样的一个扁形人物在几乎全都是圆形人物的环境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即视角。仔细地观察这部作品我们能发现出木衫本身几乎不存在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出木衫只存在在大家观察的空间内。这也就是说,出木衫的存在地点是别人的视角,当他出现在作品中人物的视角中,这也就给这样一个扁形人物的存在找到了第一个理由,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在其它人物眼中显然和长辈的说教不同,这个形象是客观存在在这个小镇的,于是他便代替了说教,作品内人物就不会出现质疑如“这种人真的存在吗?”一类,这也就使“优秀的人”的原型变得单一而朴素,省去了许多其它的辩论,在作品中这种功能的形象也包括着老师和神成先生等等。
当出木衫跳出作品出现在读者的视角内的时候,就产生了另一种结构上的功能,即反讽。事实上在除了像《胖虎的可怕聚餐》之类的少数作品中,出木衫出现的很大一部分都有着同样的叙述模式:出木衫某一方面引起大雄嫉妒(或其他)(引发)——大雄向出木衫实施报复(行为)——大雄失败(结果),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让出木衫睡觉》。这种时候,因为出木衫本身的形象就是不会出错,就使得在出木衫出错和使出木衫出错这对矛盾行为中有着明显的偏向性。于是,读者在发现大雄的意图时几乎就能判断出他失败的结局,而大雄本人并不知情,这就构成了一个经典的反讽结构,这种反讽结构的最大好处或许在于寓教于乐,同时也能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出木衫的完美是否是藤本先生认为的绝对完美?我想答案是含混的,或者说至少,给了我们一个不那么明确的空间。
第一个例子,从大的结构来言(非个体叙事),出木衫从未有过机械降神的功能。而藤本先生把这个功能(多出现在剧场版中)分配给了其他的东西:T.P.、失效、奇迹、造物主、偶然与巧合、想象力。这个问题不仅在于结构的可读性,还在于作者一个基本的价值,作者从未用个体去代替神,即反英雄叙事(从其他的视角看也可以是对科学主义的反驳,这点不谈)。所有的拯救者功能都不是个人,就算主体作为人的时候,也是一个组织或组织的代表。最明显的例子是哆啦美作为个人来拯救被石化的大雄和哆啦A梦,虽然看似是机械降神,但哆啦美的出现并没有解决问题。而依然是作为下一个活动的引子而出现。那么出木衫本身不能进入冒险团队中,也就是这样的原因,即作为个体英雄的出木衫和个体失效的大叙事这二者的固有矛盾。
如果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藤本先生很注重个体的意识和价值,这点从无数篇章中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知到。但在作者的眼中个体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想大雄和出木衫这两者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大雄是生活中的理想,而出木衫则是理想中的生活。两者的差距是大雄是可以实现的而出木衫几乎不可以实现,这也就是所以说为什么出木衫不应该被看做一个“人物”。
我印象作者说过,不过我忘记了出处于是不可考:“大雄是我小时候的样子”。
大雄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者倾向,艺术家气质的有缺陷的人。尽管什么艺术种类都不擅长,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人物形象的关键,即想象力,大雄的想象力是极度的旺盛的。比起胖虎的庸俗,小夫的现实。似乎只有静香的想象力可以和大雄相比,甚至于大雄依然强于静香。大雄固然有许多的缺点,不过并不那么致命,他只是一个生活中的人。
出木衫则不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就导致他不仅不能产生矛盾使结构完美又不真实。出木衫不是生活中的人,而只是一个单纯的最高形象,缺乏意味。
正是因为大雄和出木衫都有着和理想相关的东西,所以大雄和出木衫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出木衫出差时小英正是给大雄一家照顾的,而大雄的单身汉告别仪式上只有三个其他的人:胖虎、小夫、出木衫。
一堆比较废的话,非要有一个总结句的话,那么只能说,哆啦A梦是一部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的作品。
个人感觉来言
在这个作品中,出木衫是不能被看作“人物”的,出木衫在这个作品中是作为一个最完美的形象而出现的,导致其没有独立的性格和特质。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特定的性格和行为(或是由于行为的过于单一化),导致这样的一个扁形人物在几乎全都是圆形人物的环境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即视角。仔细地观察这部作品我们能发现出木衫本身几乎不存在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出木衫只存在在大家观察的空间内。这也就是说,出木衫的存在地点是别人的视角,当他出现在作品中人物的视角中,这也就给这样一个扁形人物的存在找到了第一个理由,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在其它人物眼中显然和长辈的说教不同,这个形象是客观存在在这个小镇的,于是他便代替了说教,作品内人物就不会出现质疑如“这种人真的存在吗?”一类,这也就使“优秀的人”的原型变得单一而朴素,省去了许多其它的辩论,在作品中这种功能的形象也包括着老师和神成先生等等。
当出木衫跳出作品出现在读者的视角内的时候,就产生了另一种结构上的功能,即反讽。事实上在除了像《胖虎的可怕聚餐》之类的少数作品中,出木衫出现的很大一部分都有着同样的叙述模式:出木衫某一方面引起大雄嫉妒(或其他)(引发)——大雄向出木衫实施报复(行为)——大雄失败(结果),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让出木衫睡觉》。这种时候,因为出木衫本身的形象就是不会出错,就使得在出木衫出错和使出木衫出错这对矛盾行为中有着明显的偏向性。于是,读者在发现大雄的意图时几乎就能判断出他失败的结局,而大雄本人并不知情,这就构成了一个经典的反讽结构,这种反讽结构的最大好处或许在于寓教于乐,同时也能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出木衫的完美是否是藤本先生认为的绝对完美?我想答案是含混的,或者说至少,给了我们一个不那么明确的空间。
第一个例子,从大的结构来言(非个体叙事),出木衫从未有过机械降神的功能。而藤本先生把这个功能(多出现在剧场版中)分配给了其他的东西:T.P.、失效、奇迹、造物主、偶然与巧合、想象力。这个问题不仅在于结构的可读性,还在于作者一个基本的价值,作者从未用个体去代替神,即反英雄叙事(从其他的视角看也可以是对科学主义的反驳,这点不谈)。所有的拯救者功能都不是个人,就算主体作为人的时候,也是一个组织或组织的代表。最明显的例子是哆啦美作为个人来拯救被石化的大雄和哆啦A梦,虽然看似是机械降神,但哆啦美的出现并没有解决问题。而依然是作为下一个活动的引子而出现。那么出木衫本身不能进入冒险团队中,也就是这样的原因,即作为个体英雄的出木衫和个体失效的大叙事这二者的固有矛盾。
如果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藤本先生很注重个体的意识和价值,这点从无数篇章中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知到。但在作者的眼中个体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想大雄和出木衫这两者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大雄是生活中的理想,而出木衫则是理想中的生活。两者的差距是大雄是可以实现的而出木衫几乎不可以实现,这也就是所以说为什么出木衫不应该被看做一个“人物”。
我印象作者说过,不过我忘记了出处于是不可考:“大雄是我小时候的样子”。
大雄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者倾向,艺术家气质的有缺陷的人。尽管什么艺术种类都不擅长,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人物形象的关键,即想象力,大雄的想象力是极度的旺盛的。比起胖虎的庸俗,小夫的现实。似乎只有静香的想象力可以和大雄相比,甚至于大雄依然强于静香。大雄固然有许多的缺点,不过并不那么致命,他只是一个生活中的人。
出木衫则不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就导致他不仅不能产生矛盾使结构完美又不真实。出木衫不是生活中的人,而只是一个单纯的最高形象,缺乏意味。
正是因为大雄和出木衫都有着和理想相关的东西,所以大雄和出木衫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出木衫出差时小英正是给大雄一家照顾的,而大雄的单身汉告别仪式上只有三个其他的人:胖虎、小夫、出木衫。
一堆比较废的话,非要有一个总结句的话,那么只能说,哆啦A梦是一部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的作品。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37d12f2eb9389b50fdff07188535e5dde7116e7c.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