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佰爱吧 关注:13贴子:186
  • 0回复贴,共1

怎样才能让孩子自愿学习、主动学习、爱上学习?不玩或少玩游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在不同的育儿群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龄前的群里,大家聊的问题五花八门,从喝什么牌子的奶粉到哪个牌子的脚踏车好,什么都有。但在学龄阶段的群里,大家的问题都集中在一个方面,那就是学习。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是每个学龄阶段父母最关心的问题。
我家孩子写作业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一点作业要写3个小时我家娃不爱学习,天天就想着怎么玩,怎么办你家孩子上XX培训班效果怎么样啊?我家那小崽子除了学习没兴趣外,对其他都有兴趣,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很多孩子对游戏,手工等兴趣盎然,对学习就没有兴趣呢?这可能是我们在教育方面出了一些问题。
那如何要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呢?
首先,帮孩子找到重要他人,提升内驱力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曾提出一个重要他人的理论,它是指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一个人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认识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老师的优点,让孩子喜欢老师。当孩子喜欢一个老师的时候,就会想要得到他的认可和重视。在我小的时候,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出色,后来换了一个老师,上课很有趣,我很喜欢她,于是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就特别认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尽量写好作文,考好每一次试。希望得到她的喜欢和肯定。后来我用实际行动吸引到了老师的目光,语文成绩自然就越来越好。
在孩子的学习中,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重要他人,提升他们爱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去学。就像狮子觅食一样。而不是像婴儿状态一样,想学就学一点,不想学就不管了,也不能像骆驼一样,被父母拽着学,父母推一下就学一下,不推就不动。
其次,父母控制好情绪,链接亲子感情
孩子缺乏学习动力,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情绪,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是吼就是打,结果越打骂,教育效果越差。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进步。这样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才会融洽。

比如,孩子的字写得不好,可能一页作业里都写得很糟糕,怎么办呢?这时,我们要耐心地去找几个写的相对比较好的字出来表扬,对孩子说,你这几个字写得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啊?要是明天再多写几个这样的字就好了。第二天检查作业的时候,又找出稍微多一点的字,并对孩子说,我今天发现好看的字,比昨天多一些哦,是不是你特别认真啊?第三,第四天,继续这样做下去。一直用赞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很微弱。当孩子被看到,被认同,被理解和接纳,他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再次,化难为易,克服畏难情绪,提升自信
孩子在刚上学时,对学习都是充满新鲜感和激情的,但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和加难,很多孩子就会有了畏难情绪,当不懂的越来越多,他们就会越来越不想学。也就没有自信了。就好像我们口袋里只有100块钱,很少有人会自信地踏进高档餐厅吃1000块的东西。
当孩子有畏难情绪时,我们可以帮孩子化难为易,提升自信。比如:孩子记英语单词很困难,老师布置每天背20个单词,孩子一次记不住,我们就可以把20个单词,按一定的规律分成4组,每次记5个。还可以来个记单词大比拼,记录下记每组单词的时间,然后分析用时最少的那一组单词是怎么记的,是单词简单还是用了什么特别的方法去记。
化难为易,把一个艰巨的任务拆分成一些简单的小任务,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和提升自信。当孩子受到鼓励和肯定时,大脑的前额皮质就会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叫多巴胺。它能给我们带来渴望、兴奋和期待这类美好的感受,也是动力的来源。孩子做得越多,肯定越多,自信心就越强,慢慢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原来也很不错,自信心也就上来了。
最后,要拥有成长型思维,一生受益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的两种心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成功来源于学习,努力和自我提高。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的才能是不变的。
在学习中,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只会盯着成绩和排名看。比如,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在班级是第几名。如果是第1名或者第二名,那就很高兴,而不管是60分得了第一名,还是100分。在他们眼里,只要分数比别人高就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则不太关注成绩和分数,而会关注这几道题为什么错了,是哪里没有弄明白,然后赶紧去弄明白,确保下次不会再出错。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而不是高标准,严要求,规定孩子每次都拿100分。
学习是场持久战,需要很强的自律和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有技巧有策略的帮助孩子,找到快乐的源泉和持续努力的动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指责和批评,帮孩子化难为易,克服畏难情绪,找到自信,引导孩子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1楼2019-11-15 14: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