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的思政课吧 关注:324贴子:931
  • 6回复贴,共1

✔英招第三章作业楼✔每组作业尽量发在同一层,标注清楚小组和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英招第三章作业楼✔
每组作业尽量发在同一层,标注清楚小组和组员【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1-18 09:13回复
    第七小组作业,题号1——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组长:李俊葑
    组员:周仕杰、齐关帆、雷银川、王松柏、马文学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中国手工业劳动者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它是手工业合作社的一种高级形式。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17 14:58
    回复
      第二组作业,选题3——一五计划
      组长:吴涛
      组员:罗昌盛、卓凯胤、赵怀、蒲开红、刘世维、袁震涛、周衡杰
      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制定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
      计划内容
      具体内容详见参考人民网资料:[3]
      制定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同年6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当修改,建议由国务院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5年7月30日通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重工业和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五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帮助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将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政权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重工业的支持。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五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且,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时期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合作化开始之初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渐进推进。到1955年,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超高速度发展的猛烈浪潮,合作化进程被大大提前,虽然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底以前着重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与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1954年起,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5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随之加速。到1956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实现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公有制成分取代私有成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但是具体的改造进程却受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为了满足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2-17 19:25
      回复
        组长:曾磊 选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组:曾磊 叶敬帆 江彬 宴洋文 陈博
        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控制,“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二是指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监督和调节,“垄断资本主义正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由于情势所迫,许多国家实行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按照当下“国家资本主义”论者的观点,国家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是两种截然对立的资本主义形式。然而,考察历史事实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国家的作用。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得了迅猛发展。世界工业生产在1850―1870年的20年间只增长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间却增加了近两倍,20世纪初的13年又增长了59%。世界钢产量由1870年的52万吨上升到1900年的2,830万吨,增加了54倍多。同期,石油由80万吨升至2,000万吨,增加了25倍。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的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全球船舶的总吨位由1870年的1,680万吨上升到1900年的2,620万吨。到1910年则达到3,460万吨,比1870年增加了1.3倍。其中汽船的比例由16%增长到75.7%。海上运输工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轮船在航运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使运费从1870―1913年下降了一半以上。这就极大地便利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在不到45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2倍。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它把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870―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由455亿法郎上升到1,182亿法郎,增加了约1.6倍,到1913年则增加了3.2倍,达到1,924亿法郎。农业机械和化肥的普遍使用,是农业的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使得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人口迅猛增加。20世纪初,英、美、德等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美国西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涌现出许多机械化的大农场,成为世界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世界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在这个时期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中,呈现一些突出的特点。首先,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此引起它们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急剧变化。美、德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英国降至第三位,法国仅到第四位。俄国和日本的地位虽有显著提高,但它们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少。其次,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在世界市场上,美、德成为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以英国一个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代替它的是欧美一系列工业化国家。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再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得更加频繁 美国虽然号称自由市场经济、自由资本主义的代表,但实际上,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历史上,美国是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和大本营,从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济学说史上曾颇有名气的"美国学派”,就是以其鲜明的保护主义等国家干预主张而著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开始推进贸易自由化,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却有增无减,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是成为美国经济学的主流,并一度主导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比如,美国政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60年的26.8%上升到了2010年的41.3%;美国政府雇员数从1940年的400多万增长到2010年的2200多万。有研究创新问题的专家指出,作为小政府和自由市场学说的倡导者,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实施大规模的公共投资计划,从而为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成功奠定基础。从互联网到生物技术,甚至页岩气开发,美国政府一直都是创新引领增长的核心驱动者。因此,美国是"企业家型国家”的典型代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想要模仿美国模式,它们就应该按照美国的实际行为而不是按照美国的说法去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再次祭出了国家干预法宝,推出了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和财政刺激计划,以稳定经济、促进增长。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更是大肆实行贸易保护、移民限制、产业回流等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为了实现“美国优先”的目标不惜牺牲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2-19 10:35
        回复
          第八组作业——题号7:和平赎买
          组长:陈志羲
          组员:张恒 覃林 吴浩龙 袁林 张礼智 赵巧
          一、基本内容 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的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家进行赎买的思想。二、和平赎买发展缘由从1954年至1956年底开始,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通过公私合营等多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同时将所有制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使民族资产阶级从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政策,即“和平赎买”政策。它成功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三、新中国的和平赎买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到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行。 农业一般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由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的转变。手工业一般经历了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贯彻“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大体经过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及完成以后,国家先后以“四马分肥”和支付定息的方式,作为和平赎买的代价,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这种做法,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在中国8个主要城市里拥有24个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和平赎买的意义毛泽东的和平赎买私人资本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学说和经济理论,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未能实现的任务。这一理论贡献可从十个方面进行解析和领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尤为重要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12-19 17:44
          回复
            第一组
            选题6“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组长:林雨兰
            组员:李文瑶、崔晓玉、韩彩霞、朱方敏、胡悦
            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发展条件:手工业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五种重要经济成分之一,由于中国手工业历史发展根基雄厚、产品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众多享誉国际品牌的发明创造及精湛工艺产品都来自于中国。可以说手工业是镶嵌于华夏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的内容及发展: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指从供销方面组织手工业生产小组进行生产活动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在中国,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是在手工业生产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供销合作社通过供应原料,推销产品,或加工订货,把个体手工业者或家庭手工业者组织为生产小组,随着供销业务的逐步扩大,这些小组联合发展为供销生产合作社。在供销生产合作社内,生产资料归社员个人所有,生产活动仍由社员个人或生产小组自主进行。供销生产合作社是生产小组进行生产活动的领导管理机构。它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进行产品评议和质量检验,以提高生产小组和社员户的生产经营水平。有些供销生产合作社,在社员自愿的前提下,实行一部分生产工具折价归社,劳动报酬逐步实行按劳分配。由于它不能完全解决集体劳动和生产资料私有的矛盾,随着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老一辈供销社员谈供销社:“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法体会供销社的重要性,但对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就是他们独一无二的"购物天堂"。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卖农副产品,都离不开供销社。当时有人称供销合作社、手工业联社和信用合作社为三大农村组织。”

            发展过程及结果: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从1955年下半年起,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包销产品。它虽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已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使之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因而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它是由供销小组合并起来的,开始是统一供销业务,分别核算,生产活动仍由各户分散独立完成;后来逐步有部分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因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入社人员参加集体劳动,采取按劳分配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可以增加生产,有利于克服困难,抵抗灾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由于富农反抗,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2-20 08:22
            回复
              第十组作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组长:胡涌昌
              组员:郭凯 刘济宇 伍建 李郁龙 刘佳银 汤刚 杨仲
              一·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中国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中国农村经济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初级社一般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将私有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分社统一经营和使用,按照土地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土地分红,其他入社的生产资料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初级社在社员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集体劳动,社员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劳动报酬,产品由社统一支配。初级社有一定的公共积累。初级社与互助组相比,实行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统一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公共财产,在社的统一计划下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部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初级社部分地改变了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农业社”。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农民为共同发展生产自愿联合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按照集体化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简称“初级社”) 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简称“高级社”)。初级社实行社员私有土地作股入社,统一经营;大型农具、耕畜等入社统一使用,由社付给报酬,或作价入社,由社分期付款;劳动成果按劳动资料股和劳动分配,土地等劳动资料股的报酬一般低于劳动报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在革命根据地也曾个别地组织过农业生产合作社。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陕北的安塞县就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当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没有推广。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积极组织农业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2·1950年只有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初级社18个,高级社1个。1951年底发展到 130个,其中初级社129个,高级社1个。两年后,到1953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的时候,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5万多个,其中初级社1.5万个,高级社15个。1954年,农业社发展到11.4万多个,其中初级社11.4万个、高级社200个。当时,主要是初级社。1955年7月批判“右倾”以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大量的初级社转为高级社,许多互助组和个体农民直接并入高级社。到1956年年底,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75万个,其中初级社21万个、高级社54万个。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8%,标志着中国农村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1958年9月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到年底实现了公社化。后来,经过多次调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1979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广大社员和基层干部对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进行了改革,有些人民公社在政社分设以后,把原来的生产队又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农业生产合作社也由于实行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形式与生产组织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重大调整,它已成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一种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组织。


              15楼2019-12-20 1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