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禅寺,位于严州城西五里裴郭坞,今梅城龙溪村庵口自然村。
相传五代十国时,临安府(今杭州)余杭县有户姓鲁的人家生了个儿子,自幼聪颖,七岁那年,他向父母提出要出家做和尚。父母同意了,便送他到新定郡智通院(在今梅城)拜全伟禅师为师,法名文益。全伟禅师圆寂后,文益和尚离开智通院云游四方,朝拜佛教圣地清凉山(五台山),便在大孚灵鹫寺留了下来。
当时,群雄争霸,天下大乱。文益和尚告别师兄,离开清凉山,重返智通院,想不到智通院早已被战火焚毁。雨霁放晴,他从乌龙山下来,见山下九峰环列,山间云雾缭绕,九峰似云海中的一朵莲花。文益和尚被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他边走边看,赞叹道:“此乃佛门宝地也。”便在此地搭了个茅棚,名九峰庵,供奉佛像,修行念佛。周显德五年(958),文益和尚跏趺而逝,谥大法眼禅师。
北宋宝元二年(1039),智日禅师来到这里,决定拆掉茅棚扩建寺院。
当地有个员外,叫王嗣隆,家有良田千亩,平生信佛,行善积德,修桥铺路,济困扶贫,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九峰范围内的山和地,是王员外祖上传下来的,他听说智日禅师要在这里建寺院,就把山和地都捐了出来。当地善男信女也被他所感动,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自发帮助智日禅师建殿堂楼阁。经过智日禅师的精心经营,寺院竣工,并在寺后挖了口水井,称九峰井,大旱之年不涸。从此,九峰庵名声渐大,香火日盛。
政和五年(1115),谏议大夫江公望到九峰庵烧香拜佛,智日禅师请求江公望为九峰庵写篇记,江公望欣然提笔,写了《九峰庵记》。常言道: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智日禅师圆寂不久,九峰庵突发大火,梵舍荡然无存。不久,从外地来了个和尚,叫自南,见九峰庵被焚毁,他立志主持重建九峰庵。他和僧众风餐露宿,四处募化,把九峰庵重新建了起来。绍定二年(1229),改称九峰法善寺,俗称九峰禅寺。元至元年间,拆掉罗汉旧阁,改建千佛阁。参知政事史公弼题额曰“清凉宝阁”。至元二十三年(1286)八月,建德路总管方回为此写了《九峰寺重建佛殿记》和《九峰法善寺千佛阁记》。元末战乱,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浪迹浙西,曾住九峰法善寺。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部将李文忠会邓愈、胡大海兵取建德城(今梅城),与元江浙行省左丞杨完交战,九峰法善寺毁于战火。明洪武元年(1368),又来了位叫乾元的和尚,他在旧基上重建九峰禅寺。宋景定二年(1261),裴郭坞口风硎桥被洪水冲塌,一直都没有重建。明永乐十九年(1421),九峰禅寺僧人重建风硎桥,并在桥旁建了座八角亭。到明嘉靖年间,九峰禅寺再次被火焚毁,旧基被当地一位地痞恶棍霸占,道源禅师放弃旧基,将九峰禅寺迁移到裴郭坞口风硎桥旁。
直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德钦禅师在旧基上重建九峰禅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清咸丰十年(1860)九月初七,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军十余万人,攻入严州城,九峰禅寺再次被毁。民国八年(1919),当地人杨中规等捐款重建九峰禅寺,供地藏王菩萨,俗称小九华。
宋代廉史赵拤曾在严州为官数年,闲时曾游九峰寺留诗云(待考证);
龙丘石室人难继,安正书堂世末登。
欲识烟萝最高处,九峰排列一层层。
(本帖非原创)
相传五代十国时,临安府(今杭州)余杭县有户姓鲁的人家生了个儿子,自幼聪颖,七岁那年,他向父母提出要出家做和尚。父母同意了,便送他到新定郡智通院(在今梅城)拜全伟禅师为师,法名文益。全伟禅师圆寂后,文益和尚离开智通院云游四方,朝拜佛教圣地清凉山(五台山),便在大孚灵鹫寺留了下来。
当时,群雄争霸,天下大乱。文益和尚告别师兄,离开清凉山,重返智通院,想不到智通院早已被战火焚毁。雨霁放晴,他从乌龙山下来,见山下九峰环列,山间云雾缭绕,九峰似云海中的一朵莲花。文益和尚被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他边走边看,赞叹道:“此乃佛门宝地也。”便在此地搭了个茅棚,名九峰庵,供奉佛像,修行念佛。周显德五年(958),文益和尚跏趺而逝,谥大法眼禅师。
北宋宝元二年(1039),智日禅师来到这里,决定拆掉茅棚扩建寺院。
当地有个员外,叫王嗣隆,家有良田千亩,平生信佛,行善积德,修桥铺路,济困扶贫,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九峰范围内的山和地,是王员外祖上传下来的,他听说智日禅师要在这里建寺院,就把山和地都捐了出来。当地善男信女也被他所感动,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自发帮助智日禅师建殿堂楼阁。经过智日禅师的精心经营,寺院竣工,并在寺后挖了口水井,称九峰井,大旱之年不涸。从此,九峰庵名声渐大,香火日盛。
政和五年(1115),谏议大夫江公望到九峰庵烧香拜佛,智日禅师请求江公望为九峰庵写篇记,江公望欣然提笔,写了《九峰庵记》。常言道: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智日禅师圆寂不久,九峰庵突发大火,梵舍荡然无存。不久,从外地来了个和尚,叫自南,见九峰庵被焚毁,他立志主持重建九峰庵。他和僧众风餐露宿,四处募化,把九峰庵重新建了起来。绍定二年(1229),改称九峰法善寺,俗称九峰禅寺。元至元年间,拆掉罗汉旧阁,改建千佛阁。参知政事史公弼题额曰“清凉宝阁”。至元二十三年(1286)八月,建德路总管方回为此写了《九峰寺重建佛殿记》和《九峰法善寺千佛阁记》。元末战乱,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浪迹浙西,曾住九峰法善寺。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部将李文忠会邓愈、胡大海兵取建德城(今梅城),与元江浙行省左丞杨完交战,九峰法善寺毁于战火。明洪武元年(1368),又来了位叫乾元的和尚,他在旧基上重建九峰禅寺。宋景定二年(1261),裴郭坞口风硎桥被洪水冲塌,一直都没有重建。明永乐十九年(1421),九峰禅寺僧人重建风硎桥,并在桥旁建了座八角亭。到明嘉靖年间,九峰禅寺再次被火焚毁,旧基被当地一位地痞恶棍霸占,道源禅师放弃旧基,将九峰禅寺迁移到裴郭坞口风硎桥旁。
直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德钦禅师在旧基上重建九峰禅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清咸丰十年(1860)九月初七,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军十余万人,攻入严州城,九峰禅寺再次被毁。民国八年(1919),当地人杨中规等捐款重建九峰禅寺,供地藏王菩萨,俗称小九华。
宋代廉史赵拤曾在严州为官数年,闲时曾游九峰寺留诗云(待考证);
龙丘石室人难继,安正书堂世末登。
欲识烟萝最高处,九峰排列一层层。
(本帖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