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和吧 关注:919贴子:2,175
  • 9回复贴,共1

【小故事】文和先生的一些小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知乎
贾诩,字文和。易老爷子送新名,“乱武”,被三国杀采用。
贾诩这人,实在是不简单,作为曹操初期的五大谋士之一,一气安然活到曹丕年代,终年77岁。
不过这几大军师也可以分一下类。大荀的谋略,以战略为主,倾向于阳谋和大局。郭嘉的谋略,以奇计为主,倾向于阴谋。而贾诩则独开一派,纵观他一生的计谋,都是以研究人的心理为主。
如果他不是生在乱世,而是和平年代的话,他很可能成为费洛伊德·贾,也创个什么什么学派。
他的第一次计谋亮相,是因为碰到了一群少数民族。
当时贾诩刚刚因病回家,顺道跟了个旅游团观览一下各地风光,到了汧阳县(今陕西千阳)的时候,被劫道了。
劫道的是氐族的少数民族兄弟,他们将旅游团全部抓起来,一搜,一帮子穷光蛋,怒了,于是打算全部埋掉。
大家都吓的连叫大王饶命,但没什么用的时候,贾 诩不慌不忙的说话了。 “我是段公的外孙”


IP属地:湖南1楼2019-12-08 20:14回复
    别看简单的一句话,他深刻体现了贾诩对人心理的洞察力。
    所谓段公是谁呢?
    就是当时的太尉段颎 ,他曾经任西部边将,威镇西北,氐人很惧怕此人。
    贾诩当然和老段没什么关系,但没关系不要紧,现在可以有关系。所谓狐假虎威,没老虎,一样可以假。
    不过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和“我爸是李刚”差不多,就是自抬身份嘛,没什么了不起。
    别急,关键在于,贾诩还有后面的话。 贾诩不是说“我爸是李刚,你们能拿我怎么样。”
    他接下来的话,神奇的换了一个角度。
    他说“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这意思就是说,埋了我有什么用?我死了,你还什么得不到。不如给我家写封信,让我家多拿点钱来赎人。这样我不用死,你还得了钱,双赢,多好啊。
    这就比“我爸是李刚,你们能拿我怎么样”高明多了。


    IP属地:湖南2楼2019-12-08 20:14
    回复
      因为他这句话,是把角度换到了劫匪的角度。
      他在帮劫匪想问题,亲身指导一下他们的劫票技术。
      这样劫匪就懵了。
      我们站在劫匪的角度上,去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懵。 从劫匪的角度,来对比一下两句话的区别。
      第一句话,劫匪听到了会怎么想?“好小子,能拿你怎么样?老子治的就是李刚的崽!”你不是激我火么?好,我就让你看看马王爷发火了什么样!
      结果就是贾诩会死的更惨。
      而第二句话呢?因为贾诩并没有去拿这个身份嚣张,而是认真的在帮他们分析 怎么做更有利,于是,这不是在激火,而是将他们的思维引向了个人的利益。
      劫匪懵就懵在,在贾诩的话之后,他们要开始想自已的事了。


      IP属地:湖南3楼2019-12-08 20:15
      回复
        这娃子说的不错,写封信过去,是比杀了强,能得钱。他们的利益就提高了一步。这是他们思考个人利益的第一步。
        有了一,就会有二。又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两者可得,他们接下来要思考,
        有没有更大的利益?
        有。 老段,那是个老虎,惹不得。给他写了信,要来了钱,一时好了,以后可能就惨了。所以这事儿还不够好。不如把这孩子哄的高兴的,再订个互不侵犯条约,这就是一世好了。
        ok,就这么办!
        劫匪“与盟而送之”,签了合约,还亲自送出去,路上还不忘说,问段老他老人家好啊,在段老面前多美言几句啊。而贾诩呢,当然点点头,说放心吧,俺外爷爷最疼俺了。
        就这样,贾诩成功的采用了心理学的引导方法,拯救了自己。
        而其他人呢,都被劫匪杀了。


        IP属地:湖南4楼2019-12-08 20:15
        回复
          贾诩的第一计,很成功。效果嘛,就是自己一个人。
          但他的第二个计谋,就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了。 他的第二个计谋,就是他“乱武”的由来。
          当时董卓身死,李傕打算回家,王允把持了朝政。
          被董卓搅乱的天下,看起来终于要开始平静了,贼首死了,贼众跑了,王允又是个政务人才,虽然不一定会有什么中兴,但有他在,起码是可以维持个朝庭安定的。朝庭安定,诸侯就没什么理由去兴兵了,就算是权力大些,总也可以平静上一段时间,至少是不能随便乱打了。
          然而,事情没有走向这种格局,而是走向了更加明目张胆的混乱,这一切,只因为贾诩的一个计谋。 李傕和郭汜张济等人,在一起研究,打算散了伙,收拾收拾行李,各自回家,你回你的高老庄,我回我的花果山。
          而贾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了,他说了一句话,一句政治意义非常强的话。


          IP属地:湖南5楼2019-12-08 20:15
          回复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这句话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枪杆子里出政权!
            散什么伙?不但不能散,还要把兵都收起来,打回去。只要有兵有枪,who怕who?
            李傕一听,是这么个道理,马上照此执行,收兵打回长安。
            完了。
            彻底完了。
            东汉末年一场无组织无纪律的最大武乱,就此揭开序幕。 本来黄巾乱,那时还有个朝庭,各地起兵还是团结在以汉帝为核心的朝庭周围,去平乱,一来二去,平的也差不多了。


            IP属地:湖南6楼2019-12-08 20:16
            回复
              后来董卓乱,虽然搞的朝庭不朝庭了,但好歹大家目标一致,都联盟反董。
              这下好,李傕郭汜他们虽然打回长安,杀了王允,但这些人毕竟者没有董卓的能力,没谁能领导群贼,李郭自己就打了起来。
              他们打了起来,诸侯也没共同目标了,但士兵不能白养着,于是,也打吧。打谁?不知道,看谁不顺眼就打谁吧。
              最混乱的局面,自此开始,贾诩“乱武”之名,绝非虚言。
              而贾诩这个时候,似乎也开始认识到什么了。 虽然贾诩是这次大乱武的实际挑起者,但这却并非他的本意。
              弗洛依德。贾,之前的所作所为,对他而言,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心理分析案例。不管是李傕还是郭汜还是王允,在他而言,都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病人而已。
              但事情到了现在地步,他才认识到,心理分析是如此的重要。当你的病人是有着足够权力的人时,他的案例对象就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天下格局。


              IP属地:湖南7楼2019-12-08 20:16
              回复
                他觉的他错了。
                他决定要弥补这个错误。 他再次展开他的心理分析学,不过这次不再是当作单纯病人案例,而是从宏观去思考。他运用一系列的方法,保护了皇帝和大臣,算是间接为之后的曹操奉迎天子作出了贡献。
                如此之后,他也不打算在李傕这儿呆了,辗转跑到了张绣那儿。
                却没想到,在这里,他会碰到另外一个心理学分析大师,并有了几次绝对足份量的交锋。 这场较量出现在曹操还兵之时。当时的曹操听到了一个小道消息,说是田丰煽火袁绍,要偷袭许昌,于是连忙赶回去坐镇。
                张绣则打算联合刘表,一起带兵去追。
                就在这个时候,较量开始了。
                张绣正兴高采烈的要去追击曹操的时候,贾诩站出来说,不能追,追必败。
                张绣不听,去追,结果果断败了。


                IP属地:湖南8楼2019-12-08 20:17
                回复
                  而贾诩说不能追的原因,是因为他想到了曹操在想什么。 曹操在想什么呢?
                  张绣刚刚要追击之时,曹操就给荀彧写信(真有闲功夫),说放心吧,这次他追击必败。荀彧问他为什么,他分析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曹操运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论,作了充足的准备。
                  所以张绣败了。
                  曹操的分析很准确,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切竟然都在贾诩的掌握之中。
                  而且贾 诩还比他多考虑了一个问题。
                  “置之死地而后生。那后生之后呢?”
                  这个问题曹操没有想到,但贾诩想到了,于是他向张绣提出了下一步的方案。 正当张绣悔不听贾诩之言,兵败回来,打算向贾诩道歉的时候,没想到贾诩却不容分说,让张绣马上收拾收拾,再去追。
                  张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先说不要追,这败了反倒说要追,到底什么时候该追,什么时候不该追?
                  不过好在他现在对一个问题认识还是清楚的。“凡事是贾诩的话,都是正确的。凡事贾诩的计谋,就应该坚定不移的执行”
                  搞不清楚就搞不清楚吧,既然贾诩说了,那就执行。
                  于是,张绣胜了。


                  IP属地:湖南9楼2019-12-08 20:17
                  回复
                    得胜之后,张绣乐的屁颠屁颠的过来,问弗洛依德。贾这是怎么回事,还请大师指点迷冿。
                    贾诩向张绣说出了原因。
                    那个曹操没有进一步想到的原因。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项经典的管理心理学案例。人都有最原始的求生欲望,而这种欲望只有在他即将失去的一瞬间,才会被完全的激发出来。
                    置死地后生,就是将这一理论,完美的发挥在了管理上,利用人的这一特点,为整个组织明确一个无比清晰的任务目标,并以超水平的执行量去完成它。所以此时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大到可以以一当十。
                    而还有一项案例,则正好相反了。人在刚刚完成一项巨大目标时,会因为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而产生满足感,从而有获得一种十分强烈的情绪体验。这种体现在短期内很难消除,长期内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它就会演变成另外一种情绪----骄傲。
                    为了不让他演变成骄傲,所以领导者必须及时的加以引导,通过疏导,甚至压制打击的办法,去掉它这种体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是领导者的责任了。
                    然而曹操此时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他无法及时的完成这个责任。
                    而贾诩就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让张绣马上去追。果然,利用这个时间差,刚刚沉醉在胜利喜悦之中的曹操,对阵刚刚兵败的对手,却被打败了。
                    这一场较量,最终以贾诩的胜利而告终。
                    恐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曹操记住了这个叫做贾诩的名字。
                    ——转自三国志11吧 936大神


                    IP属地:湖南10楼2019-12-08 2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