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马文化展品。

陶俑出土于西晋县令的墓葬,主要是骑俑、文吏俑、武吏俑等仪仗俑,继承了两汉时期随葬陶俑的习俗。
该墓出土的七件骑马俑中,有的马匹一侧有一个供上马使用的三角形马镫,这是中国使用马镫的最早实物证据,中国古代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无马镫,骑乘者上马费力,骑乘时双腿夹紧马腹,马镫的出现改写了骑乘的历史。公元4世纪前期,单侧马镫逐渐发展为双侧马镫,不仅便利上下,而且借助于马镫,可以让骑乘者保持身体平衡,便于控制马匹,减少体力的消耗。马镫的出现,为骑乘技术的发展和组建重装骑兵奠定了基础。

陶武士俑
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
武士头戴盔、身披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甲骑具装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骑兵装备,标志着中国骑兵发展到重装骑兵阶段。鲜卑重装骑兵军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南北对峙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陶骑马武士俑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北朝(公元386-581年)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步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头饰之一,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的摇曳,因此得名“步摇”。此步摇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装饰品,以草原上常见的牛、马、鹿等动物形象为主题纹饰。

九色鹿本生故事画局部(临摹品)
据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临摹
敦煌研究院李其琼临摹

陶马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马在游牧民族中具有特定地位,北朝墓群的陶马随葬较为普遍。此陶马比例准确,雕塑细腻,生动表现出马匹矫健有力的雄姿。
(国马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