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出句: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对句:悟空色中悟色空
孙悟空在大千物资世界中,即色界中,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征途中参禅悟道,参悟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关系——色与空。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悟空如此,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来到观音山上,单人,双人,一群人,友人、恋人,一家人,观山观水观山水,悟色悟空悟色空。心旷神怡,物我两忘,觉悟人生、快意人生。
对联解读
1.对联整体分析
观音山上观山水 平平平仄平平仄
悟空色中悟色空 仄仄仄平仄仄平
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仗工整,词性相同。
2.对联用字分析
观音山上观山水
悟空色中悟色空
上联有不同的断句方法,分别是:观音山上/观山水,,观音/山上/观/山水,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有对应的断句方法,分别是:悟空色中/悟色空,悟空/色中/悟/色空,悟空色/中/悟色空。
上下联每一种断句都巧妙对应,合情合理。
上联的观音和观音山都是专有名词,符合生活习惯用法。下联的悟空和悟空色也都是专有名词,观音菩萨对悟空大仙,观音山是地名名词,悟空色是佛学专用名词,符合生活习惯用法。
上联的山水,可分别独立使用,也可结合起来组成词语,观山,观水,观山水是常见用法;下联的色空,可分别独立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组成词语,悟色,悟空,悟色空也是常见用法。
上联的“观音”对下联的“悟空”,菩萨对大仙,“观山水”客观物质对“悟色空”主观意识。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
上联直白,让人一目了然,下联隐晦,让人雾里看花,上联核心在“观”,下联核心在“悟”。上联观山水,下联悟色空,看与悟,实与虚,色与空,眼观看山水,心参悟色空,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佛学与哲学,,直白与隐晦,简单与复杂,上下连接,前后呼应,珠联璧合,意境深远。
3、上下联与观音山景色关联分析
至于要求下联与观音山景点呼应,本人倒有一个创意,可在观音山设置美猴王停车场,孙大圣停车场,孙悟空停车场,设置孙悟空各种经典造型。遥望观音坐像,墙壁上画上中孙悟空降妖除魔经典故事,商店出售儿童美猴王经典脸谱,经典服装,千钧棒道具,引入西游记文化元素,关注少年儿童消费群体,以吸引四二一、四二二家庭,祖孙三代共游观音山,漫山遍野的穿戴孙大圣脸谱和服饰的小美猴王可以与观音菩萨遥相呼应。景联交融。带动观音山旅游胜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说明》,
小小十四字
短短两幅联
粗品淡无奇
细嚼天机现
此联:
第一是动静相对,“观音山上观山水 ”观山水需爬、走、看,故为动;“悟空色中悟色空”需坐、悟、禅,故为静。上下联一动一静。
第二是阴阳相对,上联“观音”为阴,下联“悟空”为阳,上下联一阴一阳。上联七字,下联七字,上下合璧,阴阳平衡,为太极之道。此联暗合佛道两教。
第三更为绝妙的是上联“观山水”的“观”可以拆字为“又”“见”,又见山水方为“观”。
下联“悟色空”的“悟”可以拆字为“吾”“心”,吾心色空方为“悟”。
此对联上下相对:彰显了中国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囊括了古今中外事,涵盖了佛仙山水人。
小小十四字,短短两幅联,
就让人见山,见水,见佛,见仙,见僧,见俗,见古,见今。
就囊括了名山、名水、名地,名佛、名仙等人文景观。
就展现了动静、虚实、阴阳、时空等哲学理念。
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各领域层面。
让人触景生情,触情生思,触动了人的六根,眼、耳、 鼻、舌、身、意。六触,色、声、香、味、触、法。仅仅“悟““色”“空”三字就让人浮想联翩,一句“观山水”“悟色空”就让人联想到当今社会,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丰富后又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能在游山玩水中,探究世界,参悟人生,就折射出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延伸出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宏大历史背景。
所以说以“小小十四字,短短两幅联,粗嚼淡无味,细品方识甘。”评价此联并不为过。
注:
“色” 指物质世界,即色界。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佛教认为,人心之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本质最简要的描述,佛教所说的“空”,是万事万物最终要变化、要毁坏的意思,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认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所以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