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有过这样的担忧,发现自己家的孩子学会说谎了,但是孩子才2、3岁啊,怎么就学会说谎了呢?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说出一些从没发生过的事情,并且自相矛盾时却一脸坦然呢?看看下面5个情景,是否似曾相似?

情景1:小朋友可以打老师
3岁的小猪上幼儿园小班,这天放学时到幼儿园去接小猪,小猪妈被孩子的班主任叫进了办公室。老师说小猪今天在幼儿园犯错误,被老师批评时说了一句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当老师问小猪是谁教的,小猪脱口而出说是“妈妈教的”。老师的脸上写着大大的“轻蔑”,似乎在说“你这妈当得够好意思的!”
即使从没教过,但那一刻小猪妈却脸红耳赤,忍不住大声跟孩子质疑:“妈妈有这样教过你吗?”小猪低着头怯怯地说了声:“妈妈没教!”听到孩子的回答,小猪妈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气愤难消,回家后还用鸡毛掸子打小猪的手。
情景2:奶奶将雪糕涂在沙发上
一天周末,有客人来作客,木木妈在厨房忙活。木木在家里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雪糕,电视看得入迷间,竟然将沾满雪糕的手涂到了沙发上,布绒的沙发霎时间一片片的白色奶油印痕。木木妈从厨房出来时发现了沙发上的白色印痕,生气地故意问木木这是谁干的,木木张口说瞎话,说是旁边聊天的一个叔叔涂的,引得满屋子的客人哄堂大笑,被冤枉的叔叔满脸通红。木木妈忍不住打了木木一下,“竟然撒谎,看我等下不揍你!”
情景3:我今天去了月亮旅游
国庆节一天,爸爸带兰兰到游乐场玩了一天,两父女玩得不亦乐乎。当兰兰大汗淋漓地回到家后,妈妈故意问兰兰“今天去了哪里玩呀?”兰兰一本正经地说“去了一趟月亮旅游”,被奶奶一阵挖苦说“小小年纪竟然学会撒谎”,而兰兰只是一脸茫然,坚持说自己的确是去了月亮。爸妈面面相嘘,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怎么说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
情景4:爷爷尿裤子
爷爷有一天生病了,躺床上休息。有亲戚刚好来作客,故意逗丁丁说为什么爷爷这么晚没起床,丁丁脱口而出说“爷爷尿床了,所以不敢起床”。亲戚还真以为老人生病尿失禁,惹得爷爷勃然大怒,爸爸也因为丁丁的说谎把孩子教训了一番。但是没多久,丁丁又撒谎了,说警察叔叔打他,爸爸玩粑粑等,让家人好不头痛!
情景5:老师打我后背
球球放学后,跟妈妈说老师今天打他后背,所以睡不着,并且说明天也不想上学了。妈妈一听火冒三丈。正要打电话给老师,突然想到什么就问球球,“让妈妈看看你伤口”,妈妈将球球全身上下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任何伤痕。继而问球球:“老师打你的时候痛不痛”,球球摇头说不痛,老师还一边打一边跟他说“乖乖睡”,球球妈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轻拍球球后背哄睡。幸亏问清楚,否则就冤枉老师了。
你家孩子遇到这情况了吗?
可能上述的情景中,父母或多或少都觉的似曾相识,但是,孩子真的是自己学会了说谎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这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必经阶段,一般发生于2-5岁左右。
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测试,两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
孩子爱说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想象和现实混淆
现象:在孩子眼里,一粒石块也是有生命的,人是可以住到月亮上的……他们常常分不清想象还是现实,因此,经常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出来。比如,一个小女孩对妈妈说,自己的书包被树上的小鸟拿走了。如果妈妈不理解,会将孩子这种天马行空子虚乌有的说法理解成是说谎,实际上,却是孩子宝贵的想象力的体现。
妈妈可以这样做:倾听孩子想象出来的故事,比如可以问问孩子,小鸟是什么颜色啊?它是怎么飞的啊?它的房子建在哪里啊?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引导了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更加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借此丰富孩子的知识。
为了达到愿望的自我安慰
现象:孩子在伤心时,在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会通过对与愿望有关的想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一个男孩对妈妈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吃掉一盒巧克力。他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欺骗妈妈,而是因为自己喜欢吃巧克力,却不被允许,所以,他便有了和巧克力相关的想象。
妈妈可以这样做:妈妈切不可当中戳穿孩子在撒谎,而是要慢慢地问孩子,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比如“你觉得吃掉一盒巧克力会怎么样呢?”这样一来,既让孩子明白了道理,也没有伤及他们的自尊。
渴望被大人关注
现象: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和家人就经常在孩子面前撒一些小谎,那么孩子也很容易学会。一个小男孩明明吃了一粒糖,妈妈问时,他却说:“没有,没有啊!”妈妈为此很生气。不过她却想起,前一天,丈夫明明抽了一支烟,却怕被妻子唠叨而说:“没有,没有啊!”由此可见,大人的行为太容易被孩子模仿了。
妈妈可以这样做:如果家长觉察出了孩子的行为是在模仿大人的行为,那么一定不要回避大人的问题。可以对孩子说:“妈妈那天对阿姨说谎是不对的,妈妈以后会改正。”“爸爸那天也不应该骗妈妈,爸爸今天已经改了,还是好爸爸!”这样一来,家长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改正说谎行为的好榜样。当然,家长也要说到做到。
避免被惩罚
现象: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惩罚过于严厉,那么孩子也会容易出现说谎的行为。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觉到哪些事情可能会被妈妈惩罚,当事情发生时,他们会通过说谎的方式来逃避被惩罚。比如,打破了杯子,他们会说是小猫打破的,或者说不是宝宝弄的。
妈妈可以这样做:对于孩子这类的错误,家长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并鼓励孩子再次去尝试。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因为逃避惩罚而撒谎了。

因此,当孩子出现无意识的说谎行为的时候,家长最忌讳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贴标签!!!
不能因为孩子的谎言就认为孩子的道德不好,更不能给孩子贴上“骗子”、“大话精”、“吹牛皮”等标签,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改掉说谎,还会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强化的坏作用,由于“标签”作用,可能会促使孩子更多地说谎。

6岁前的孩子说谎,家长没必要指出来刻意纠正,你可以参考上面的方法,引导你的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发育,而当孩子到了6岁,他们心智已经成熟,他们较少把现实和想象混淆,撒谎大多数也是有意识的,这时期父母就要有意让孩子改正。
所以,当2~3岁的孩子出现说谎时,爸爸妈妈就知道怎么做了吧,千万不要责备打骂孩子,因为的这是他必经的成长过程哦~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说出一些从没发生过的事情,并且自相矛盾时却一脸坦然呢?看看下面5个情景,是否似曾相似?

情景1:小朋友可以打老师
3岁的小猪上幼儿园小班,这天放学时到幼儿园去接小猪,小猪妈被孩子的班主任叫进了办公室。老师说小猪今天在幼儿园犯错误,被老师批评时说了一句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当老师问小猪是谁教的,小猪脱口而出说是“妈妈教的”。老师的脸上写着大大的“轻蔑”,似乎在说“你这妈当得够好意思的!”
即使从没教过,但那一刻小猪妈却脸红耳赤,忍不住大声跟孩子质疑:“妈妈有这样教过你吗?”小猪低着头怯怯地说了声:“妈妈没教!”听到孩子的回答,小猪妈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气愤难消,回家后还用鸡毛掸子打小猪的手。
情景2:奶奶将雪糕涂在沙发上
一天周末,有客人来作客,木木妈在厨房忙活。木木在家里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雪糕,电视看得入迷间,竟然将沾满雪糕的手涂到了沙发上,布绒的沙发霎时间一片片的白色奶油印痕。木木妈从厨房出来时发现了沙发上的白色印痕,生气地故意问木木这是谁干的,木木张口说瞎话,说是旁边聊天的一个叔叔涂的,引得满屋子的客人哄堂大笑,被冤枉的叔叔满脸通红。木木妈忍不住打了木木一下,“竟然撒谎,看我等下不揍你!”
情景3:我今天去了月亮旅游
国庆节一天,爸爸带兰兰到游乐场玩了一天,两父女玩得不亦乐乎。当兰兰大汗淋漓地回到家后,妈妈故意问兰兰“今天去了哪里玩呀?”兰兰一本正经地说“去了一趟月亮旅游”,被奶奶一阵挖苦说“小小年纪竟然学会撒谎”,而兰兰只是一脸茫然,坚持说自己的确是去了月亮。爸妈面面相嘘,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怎么说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
情景4:爷爷尿裤子
爷爷有一天生病了,躺床上休息。有亲戚刚好来作客,故意逗丁丁说为什么爷爷这么晚没起床,丁丁脱口而出说“爷爷尿床了,所以不敢起床”。亲戚还真以为老人生病尿失禁,惹得爷爷勃然大怒,爸爸也因为丁丁的说谎把孩子教训了一番。但是没多久,丁丁又撒谎了,说警察叔叔打他,爸爸玩粑粑等,让家人好不头痛!
情景5:老师打我后背
球球放学后,跟妈妈说老师今天打他后背,所以睡不着,并且说明天也不想上学了。妈妈一听火冒三丈。正要打电话给老师,突然想到什么就问球球,“让妈妈看看你伤口”,妈妈将球球全身上下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任何伤痕。继而问球球:“老师打你的时候痛不痛”,球球摇头说不痛,老师还一边打一边跟他说“乖乖睡”,球球妈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轻拍球球后背哄睡。幸亏问清楚,否则就冤枉老师了。
你家孩子遇到这情况了吗?
可能上述的情景中,父母或多或少都觉的似曾相识,但是,孩子真的是自己学会了说谎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这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必经阶段,一般发生于2-5岁左右。
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测试,两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
孩子爱说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现象:在孩子眼里,一粒石块也是有生命的,人是可以住到月亮上的……他们常常分不清想象还是现实,因此,经常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出来。比如,一个小女孩对妈妈说,自己的书包被树上的小鸟拿走了。如果妈妈不理解,会将孩子这种天马行空子虚乌有的说法理解成是说谎,实际上,却是孩子宝贵的想象力的体现。
妈妈可以这样做:倾听孩子想象出来的故事,比如可以问问孩子,小鸟是什么颜色啊?它是怎么飞的啊?它的房子建在哪里啊?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引导了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更加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借此丰富孩子的知识。

现象:孩子在伤心时,在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会通过对与愿望有关的想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一个男孩对妈妈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吃掉一盒巧克力。他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欺骗妈妈,而是因为自己喜欢吃巧克力,却不被允许,所以,他便有了和巧克力相关的想象。
妈妈可以这样做:妈妈切不可当中戳穿孩子在撒谎,而是要慢慢地问孩子,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比如“你觉得吃掉一盒巧克力会怎么样呢?”这样一来,既让孩子明白了道理,也没有伤及他们的自尊。

现象: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和家人就经常在孩子面前撒一些小谎,那么孩子也很容易学会。一个小男孩明明吃了一粒糖,妈妈问时,他却说:“没有,没有啊!”妈妈为此很生气。不过她却想起,前一天,丈夫明明抽了一支烟,却怕被妻子唠叨而说:“没有,没有啊!”由此可见,大人的行为太容易被孩子模仿了。
妈妈可以这样做:如果家长觉察出了孩子的行为是在模仿大人的行为,那么一定不要回避大人的问题。可以对孩子说:“妈妈那天对阿姨说谎是不对的,妈妈以后会改正。”“爸爸那天也不应该骗妈妈,爸爸今天已经改了,还是好爸爸!”这样一来,家长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改正说谎行为的好榜样。当然,家长也要说到做到。

现象: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惩罚过于严厉,那么孩子也会容易出现说谎的行为。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觉到哪些事情可能会被妈妈惩罚,当事情发生时,他们会通过说谎的方式来逃避被惩罚。比如,打破了杯子,他们会说是小猫打破的,或者说不是宝宝弄的。
妈妈可以这样做:对于孩子这类的错误,家长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并鼓励孩子再次去尝试。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因为逃避惩罚而撒谎了。

因此,当孩子出现无意识的说谎行为的时候,家长最忌讳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贴标签!!!
不能因为孩子的谎言就认为孩子的道德不好,更不能给孩子贴上“骗子”、“大话精”、“吹牛皮”等标签,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改掉说谎,还会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强化的坏作用,由于“标签”作用,可能会促使孩子更多地说谎。

6岁前的孩子说谎,家长没必要指出来刻意纠正,你可以参考上面的方法,引导你的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发育,而当孩子到了6岁,他们心智已经成熟,他们较少把现实和想象混淆,撒谎大多数也是有意识的,这时期父母就要有意让孩子改正。
所以,当2~3岁的孩子出现说谎时,爸爸妈妈就知道怎么做了吧,千万不要责备打骂孩子,因为的这是他必经的成长过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