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毁灭——再读《金阁寺》
重读《金阁寺》,我一直在追问:沟口为什么一定要毁灭它?问到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很多人都赞同“南泉斩猫”公案的说法。“南泉斩猫”这则公案中,猫象征“所欲念者”,它勾起了和尚们的私欲。最后,南泉和尚一刀斩下猫首,以为这样就会根除人心的私欲,这当然是不明智的,所以赵州和尚将草鞋顶在自己的头上,默默无语地离开了。赵州这个举动说明了两点:其一,草鞋本穿在脚上,顶在头上则是“不分黑白”,没有真正充分认识对象,很显然是指责南泉和尚那缘木求鱼的做法;其二,草鞋污秽,置于头上,则表示忍耐,心空则一切皆空,为什么能忍受“丑”,却不能忍受“美”呢?好像是在说,唯有禁止自己内心的私欲,方才是解救之道。而在小说中,这只猫则象征“美”。
徒劳的行动——
小说中明确提出,沟口的行动,即毁灭金阁寺,对于沟口的“生”完全是徒劳的;公案“南泉斩猫”亦是如此。南泉和尚虽斩掉了“所欲念者”——猫, 但根本斩不掉人心的私欲。所以南泉和尚的行动完全是徒劳的行动。既然如此,我就可以发问,沟口为什么还是要毁灭金阁寺呢?原因也就在于,毁灭金阁寺的行动铭刻上了作家的美学理念,即毁灭美才成其为美。所以,结局也就可以清楚的了解了。沟口火烧金阁寺可以说只是一次“美学行动”,烧掉了金阁寺,自己依然是自己,自己依然要忍受那卑怯的“生”。毁灭是徒劳,美又何尝不是徒劳呢?在柏木眼中,“美就是无益的”。因此,光凭公案“南泉斩猫”根本不能了解整部小说的真正内涵,当然,南泉斩猫蕴涵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忍与斩——
小说引用这则公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主人公沟口对于金阁寺的态度:是“忍”还是“斩”。“忍”就是以认识作为武器,来“改变”世界,如柏木之流,因为金阁寺与“美”的关系的问题皆是“认识”的问题——金阁寺对“我”具有无与伦比的美,难道不是“我”的认识的作用吗?!“斩”则是依靠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改变世界。但是,行动真能改变世界吗?这也是一个问题。小说中柏木的一句话已点明最终的结局,就是沟口成了行动派的“南泉和尚”,其实最终沟口却成了南泉和赵州的复合体。
对金阁寺是忍还是斩,这就涉及到沟口的“生”的问题。这个生包含他所处于的时代、生活环境和与“他人”与金阁寺的关系,所以沟口斩金阁寺其实是一个合力的结果。这且不谈。
美学理念——
虽说沟口的“生”有着斩掉金阁寺的必然性,但是这一行为本身铭刻着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美学理念。为什么?因为只有“斩掉”金阁寺,金阁寺才会是“美”的;只有毁灭美,才能成其为“美“。所以,美与毁灭其实就是同一性质观念的东西。作家赋予笔下的沟口的心中尤其是如此。这跟日本的文化传统底流是息息相通的。武士只为随时赴死而准备、存在着,所谓“以死往生”便是其追求。樱花盛放之际,在实现“美”的时候,也就是凋零、毁灭的时候。所以,主人公沟口“斩“金阁寺的行为铭刻上了作家的美学理念,这种理念一直贯彻在日本人精神的底流里。而作家三岛恰恰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狂热崇拜,所以对这种美学传统的孜孜以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阁寺的美——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存在,即是:“斩掉”金阁寺为什么就是美呢?就是实现了美呢?说金阁寺是美的,那么金阁寺就必有它的独特之处,至少在“迷醉者”沟口的眼里是这样的。
其实,金阁寺作为不一般的文物,存在这个世界上已有七八百年了。它的美在于时间的结晶。它具有恒久的特质。按作者的话来说,“它具有严密的一次性”,怎么解释?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类容易毁灭的形象,反而浮现出永生的幻想,而金阁坚固的美,却反而露出了毁灭的可能性。像人类那样,有能力致死的东西是不会根绝的,而像金阁那样不灭的东西,却是可能消灭的。”
金阁寺确实是唯一的,是一旦毁灭便永远消失的美。而金阁寺之所以如此的美,完全在于它具有毁灭的可能性。所以金阁寺是美的,本身潜藏着毁灭的基因,通过毁灭的程序,美就得到了实现。小说中,沟口第一次见到梦寐以求的金阁寺的时候,却认为它并不美,不但不美,还是丑陋的:“所谓美的东西,就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再如,后来日本战败前夕,空袭来临了,而这时的金阁寺的又美了起来,深深的攫住沟口的身心。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此前不美,后来却又美呢?难道是金阁寺在变换,还是沟口认识没的能力加强了?非也!因为面对空袭,或者说“整个日本民族的战败”,金阁寺具有了毁灭的可能性了!金阁寺具有了悲剧性的美了!美与毁灭就这样奇妙的合二为一。所以,毁灭美才是美!既然这样,在整个日本民族战败后,金阁寺作为美的结晶体,难道不就具有了毁灭的正当性吗?!
2009-8-31
重读《金阁寺》,我一直在追问:沟口为什么一定要毁灭它?问到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很多人都赞同“南泉斩猫”公案的说法。“南泉斩猫”这则公案中,猫象征“所欲念者”,它勾起了和尚们的私欲。最后,南泉和尚一刀斩下猫首,以为这样就会根除人心的私欲,这当然是不明智的,所以赵州和尚将草鞋顶在自己的头上,默默无语地离开了。赵州这个举动说明了两点:其一,草鞋本穿在脚上,顶在头上则是“不分黑白”,没有真正充分认识对象,很显然是指责南泉和尚那缘木求鱼的做法;其二,草鞋污秽,置于头上,则表示忍耐,心空则一切皆空,为什么能忍受“丑”,却不能忍受“美”呢?好像是在说,唯有禁止自己内心的私欲,方才是解救之道。而在小说中,这只猫则象征“美”。
徒劳的行动——
小说中明确提出,沟口的行动,即毁灭金阁寺,对于沟口的“生”完全是徒劳的;公案“南泉斩猫”亦是如此。南泉和尚虽斩掉了“所欲念者”——猫, 但根本斩不掉人心的私欲。所以南泉和尚的行动完全是徒劳的行动。既然如此,我就可以发问,沟口为什么还是要毁灭金阁寺呢?原因也就在于,毁灭金阁寺的行动铭刻上了作家的美学理念,即毁灭美才成其为美。所以,结局也就可以清楚的了解了。沟口火烧金阁寺可以说只是一次“美学行动”,烧掉了金阁寺,自己依然是自己,自己依然要忍受那卑怯的“生”。毁灭是徒劳,美又何尝不是徒劳呢?在柏木眼中,“美就是无益的”。因此,光凭公案“南泉斩猫”根本不能了解整部小说的真正内涵,当然,南泉斩猫蕴涵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忍与斩——
小说引用这则公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主人公沟口对于金阁寺的态度:是“忍”还是“斩”。“忍”就是以认识作为武器,来“改变”世界,如柏木之流,因为金阁寺与“美”的关系的问题皆是“认识”的问题——金阁寺对“我”具有无与伦比的美,难道不是“我”的认识的作用吗?!“斩”则是依靠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改变世界。但是,行动真能改变世界吗?这也是一个问题。小说中柏木的一句话已点明最终的结局,就是沟口成了行动派的“南泉和尚”,其实最终沟口却成了南泉和赵州的复合体。
对金阁寺是忍还是斩,这就涉及到沟口的“生”的问题。这个生包含他所处于的时代、生活环境和与“他人”与金阁寺的关系,所以沟口斩金阁寺其实是一个合力的结果。这且不谈。
美学理念——
虽说沟口的“生”有着斩掉金阁寺的必然性,但是这一行为本身铭刻着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美学理念。为什么?因为只有“斩掉”金阁寺,金阁寺才会是“美”的;只有毁灭美,才能成其为“美“。所以,美与毁灭其实就是同一性质观念的东西。作家赋予笔下的沟口的心中尤其是如此。这跟日本的文化传统底流是息息相通的。武士只为随时赴死而准备、存在着,所谓“以死往生”便是其追求。樱花盛放之际,在实现“美”的时候,也就是凋零、毁灭的时候。所以,主人公沟口“斩“金阁寺的行为铭刻上了作家的美学理念,这种理念一直贯彻在日本人精神的底流里。而作家三岛恰恰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狂热崇拜,所以对这种美学传统的孜孜以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阁寺的美——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存在,即是:“斩掉”金阁寺为什么就是美呢?就是实现了美呢?说金阁寺是美的,那么金阁寺就必有它的独特之处,至少在“迷醉者”沟口的眼里是这样的。
其实,金阁寺作为不一般的文物,存在这个世界上已有七八百年了。它的美在于时间的结晶。它具有恒久的特质。按作者的话来说,“它具有严密的一次性”,怎么解释?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类容易毁灭的形象,反而浮现出永生的幻想,而金阁坚固的美,却反而露出了毁灭的可能性。像人类那样,有能力致死的东西是不会根绝的,而像金阁那样不灭的东西,却是可能消灭的。”
金阁寺确实是唯一的,是一旦毁灭便永远消失的美。而金阁寺之所以如此的美,完全在于它具有毁灭的可能性。所以金阁寺是美的,本身潜藏着毁灭的基因,通过毁灭的程序,美就得到了实现。小说中,沟口第一次见到梦寐以求的金阁寺的时候,却认为它并不美,不但不美,还是丑陋的:“所谓美的东西,就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再如,后来日本战败前夕,空袭来临了,而这时的金阁寺的又美了起来,深深的攫住沟口的身心。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此前不美,后来却又美呢?难道是金阁寺在变换,还是沟口认识没的能力加强了?非也!因为面对空袭,或者说“整个日本民族的战败”,金阁寺具有了毁灭的可能性了!金阁寺具有了悲剧性的美了!美与毁灭就这样奇妙的合二为一。所以,毁灭美才是美!既然这样,在整个日本民族战败后,金阁寺作为美的结晶体,难道不就具有了毁灭的正当性吗?!
200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