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92,428贴子:8,758,317

《懒秋心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懒秋心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17 21:24回复
    并不正式的序
    人是一江秋
      人生何始方休?
      人应是,多情种,
      自予情事多风流。
      人道是,枉风流,
      情非风流化水流。
      化水流,生情愁。
      情愁好比情作钩,
      情钩多因果,
      总把情钩抛,寻回又丢,
      何始方休?
      人世间纷纷扰扰,
      唯去留随梦,觅清幽。
      梦江度舟,那堪知?
      愁情闷趣多灵秀,
      随那离人盏,潜入舟。
      也罢一梦去,渡了一江秋。
      江秋梦序,兑酒盏,人愁空。
      愁去情依旧,
      欲邀情丝催断鸿,
      更那堪,情易断来丝难由。
      并序
      度秋一秋梦,
      度梦一梦秋。
      梦秋一江水,
      梦水一江秋。
      江秋一水流,
      江水一秋游。
      水去人依旧,
      仍是一江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17 21:25
    收起回复
      正序
      写序的时候,我问自己,序是什么?是写作背景吗?还是作品简介?为此,特地去搜了会儿百度,看得我云里雾里的,索性就不管了。
        第一次作序,我尽量做到正儿八经吧。
        首先介绍下写作背景吧,于我而言,这个很重要的。我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心里憋了许多事,闷得慌。没有办法,现在大家都这么忙,找人聊天感觉挺不现实的,就自己写写呗,写完也能给人看,这也算是说出了心里话吧。
        其二:想证明些什么。年轻人嘛,总会想着做些什么,可本领有限,那我就寻思着,这么多年义务教育不能白费了,干脆就写点文章。
        其三:有一种感觉叫莫名其妙,这种感觉形容不了,反正就很微妙,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写了一本书。
        写作背景大概就是这样了,不是说我一定要拿到什么,我才去做什么,而是我能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没有什么特别的,《懒秋心序》是一本书,一本讲心里话的书,我是怎么想的,它的内容就怎么样,看似写书,实则是自我推销。
        所以它既是一本书,又是一个我。可话又说回来,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完善,毕竟它的篇幅摆在那里。所以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
        我猜许多读者会对本书的书名产生疑惑,《懒秋心序》大家一定会好奇,为什么是一个序字?
        起初我也很好奇,一般来说,书名与书的内容,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是呢?我以本书作者的名义担保,书名和内容完全不搭架。
        这是为什么呢?一开始我也想不通。当我彻底写完了这本书时,我才恍然大悟。
        “序”为文之始,以《懒秋心序》为名,代表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开始,属于我的开始。
        我的野心是很大的,我这个人也是非常丰富的,《懒秋心序》是我的第一本书,可它是注定了不会成为最后一本,所以《懒秋心序》代指开始,是我写作的开始。
        有人问我写书目的,写这本书没有目的是假的,我有目的,但这个目的比较单纯,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
        其实写这本书我就想图个名,没有别的,我就想当个正式的作家。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认为作家职业挺高大上的。
        但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确立个身份,这个身份比作家又重要多了。但又有些微不足道,不怕各位笑话,我想做个诗人。
        之前我总是自予诗人,可我希望这本书之后,我自予的身份可以得到公认,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跑偏了,回到正题,《懒秋心序》这本书可分为两卷,上半卷是我对一些事物的思考,下半卷是我近期的诗作。
        具体内容就不详细解释了,反正书中都有。
        好吧,第一次写序正式结束,谢谢各位支持。
        2019年10月5日于家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2-17 21:26
      回复
        长,痴字不在那么单纯,开始有了厚度与深度,开始有了味道,就像一杯茶,在历经了翻腾后,终于泡开了。
          一生单工一技的匠人是痴,历代护林的护林人是痴,用生命研学的学者是痴,那无数个在红尘中颠簸的男男女女也是痴。
          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更没有天生的责任与义务,他们更多的是一份执着。
          是的,痴可以理解为一份执着,一份执念,渗透了肌肤骨髓,融入了血液的坚守。不究古法,就我个人对痴的看法,痴字,病包裹着知,又何尝不是知助长了病。
          当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你所知道越多,你对他越加熟悉,你便越沉沦其中,即便有一天,你醒悟了,你厌烦了,你想去摆脱。
          你会发现,你根本就摆脱不了。因为那时,他已经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就如旧病难愈终会落下病根,就如佛前悟透执迷不悟。
          摆脱,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因为,痴亦是你,你亦是痴。
          这么看来,痴是一种病,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明知如此,却还愿意去沾染它,甚至不惜一切。
          的确,痴是一种病,但它与其它病不同,它是活着的具有人性色彩的症状,它是人类情感到极致,以至于接近,甚至超过极端的表现。
          一个真正的痴人,在他痴的过程中,他的一切感官都会放大,听觉视觉,乃至味觉,都会无比敏感,无比真实。
          而他所表达的他的任何都会如此,会有血有肉,变得极度纯粹,他不会去做任何虚假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清高了,而是没有能力。
          因为在所痴之物的面前,他们活成了孩子,是那种长不大的,天真的,不谙人事的。但不要因此就去嘲弄他们,也无需不解,因为,这便是人性,是人。
          若身为痴人,请坚定自己,尽量开心吧,若身边有这么一位痴人,请珍惜他,毕竟,痴人太少。
          『作者的话』
          其实,写这本书我是鼓足了勇气的,因为书能写成这样估计也够无脑了,也不知会不会有人理解,既然开始了,也不能这么结束,那就决定坚持下去。
          这本书的篇幅不会太长,预计十五六万字左右,书大概就讲一个自予诗人的诗人的所思所想。我会尽力写出自己的第一感受,写的真实,会将我的每一个情感都保留在笔尖的真实。
          『诗译』
          小的时候,总喜欢说,老去了人便会痴,其实就是对未来的不解。
          真的长大了,老去了,又总记挂着少年,渴望少年。
          世上的痴人啊!都知道是被痴人二字所误平生。
          可是,知道了又怎么样,还不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仍是痴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2-17 21:30
        回复
          余心艮
          如果有来生,愿化作花的灵魂,这样,便能在每个花季,邂逅爱花的诗人。
            诗曰:
            『自拟花魂』
            宇内曲直异,熟知有无深。
            天地较长短,参差遂由人。
            远近通明暗,朝暮止替更。
            善恶皆因果,虚实半假真。
            尽识黄老道,所得儒家身。
            昨非且今是,终岁入佛门。
            平生解字怎,莫敢辩仇恩。
            去归来有日,白头敲钟僧。
            译:
            世间万物皆有不同,其中的深浅又有谁知晓。
            天地的长短参差,终随人事,为人所取。
            正因为有远处与近处,才有了明与暗的区别,朝与暮,不过是更替的概念。
            无论是善是恶,种下了因便会有果,虚实之间,真假也不重要了。
            看遍了道家典籍,却还是被道德伦理约束。
            以往都错了吗?今后会正确?也罢,老了就修习佛法吧。
            历经一生就悟出个为什么?这怎么敢去辨析这世上的恩怨。
            若一切都放下后,还有悠闲的日子,就做个敲钟的僧人。
            [宇]
            《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将宇宙定义为时间,空间的总合。这是我第一个了解到的,对宇宙的,系统的解释。很难想象,宇宙会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合。
            其实我一直都以为宇宙是无限的空间,与时间半毛钱关系没有,直到看了高中地理书,才认识到,自己对宇宙的观点过于狭隘。
            但其实要论宇宙概念对于我的启蒙,还是要属早些年所看的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那些世界观架构的比较大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提到过宇宙。
            相较现实宇宙的神秘,书中的宇宙带有的,更多的是梦幻,是少了科技与现代都市的,是多了魔法与斗气的,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却是那样有血有肉,或许那个宇宙是存在的,只是对于我们来说,过于遥远而已。
            随着知识量的积累与知识面的扩展,书中真实的宇宙开始变得不那么真实,它开始有了距离感。行星,恒星,星系,当这些具化,量化的词开始出现,并取代那些虚化的印象,它的距离似乎更远了。
            掌控元素的精灵,吞噬星空的巨兽,开始一个又一个的消失,也许,他们本就不存在,又或者,他们是梦,仅存在想象。
            但无论是这样,还是那样的宇宙,人类在其面前都会显得渺小,宇宙给人的感觉永远是神秘的,就像孩子永远不知道母亲的伟大。
            [天地]
            “持盘龙而裂玄黄,自混沌而演浊清,浊之为地,清为天,是以天地。”
            小的时候,老师或是家长只要开始讲述中国神话,脑海里最先闪过的,一定是盘古,那个手持巨斧,开天辟地的汉子,仿佛他就是神话的源头,是一切的开始,其次才是女娲,夸父,后羿之类的人物。
            对于神话的种种,仿佛就应该由他们构成,他们便是神话的主人。但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神,才将天地赋予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更多的是人性。
            根据自然科学的解释,天地的产生是以物质性为前提,同样的观点马哲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的确,这没有错。
            但以物质为前提而产生的天地是死的,是无丝毫意义的存在。是在有生物产生于这方天地时,它才活了过来,开始有了生命的迹象,而在它彻底苏醒,从本能运作到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却是在人类产生之后。
            这不是因为人类所创作的任何物,也不是因为他们所别于其它生物特有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们与其它生物共有的,却又较之更为丰富的情感,正是因为有了人类情感,天地才拥有了情感。
            盘古是因为孤独才开辟了天地,女娲是因为怜悯才修补了天之痕,夸父是因为执着才逐日而死。
            在这过程中,他们所表现的,并不是所谓的,高高在上的神性,而是简单朴素的人类情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将美好与向往寄予他们。
            由此可见,神性并非区别于人性,而是人性情感到极致的表现。如果你问我,这个世界上有神吗?我会告诉你,有,你的身旁,那个会哭会笑的就是。
            人的情感最为重要,情感是一种智慧,而智慧却不是情感,比起人性的其它,情感是最不能被抹杀的,因为情感的抹杀,它所标志的,正是人性的抹杀。
            若失去了智慧,我们活的傻一点没什么,可要是失去了情感,我不敢保证,活着的那个我们还是不是我们。情感不是生命体征,却是生命象征。
            正如前人所说“生很容易,活很容易,可生活却不是那么容易。”正是这般,生活包裹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虽说它们各有不同,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也就是情感。
            文化缺少情感,只能是片刻而不是永恒,经济缺少情感,只能是利益而不是诚信,同样政治缺少情感,等待它的只有消亡。情感是复杂而又简单的,它解释不清,却又明明白白,一生可以什么都缺,但却不能缺少情感,人有情,方是生。
            人是有情的,天地也是有情的,莫说天地无情,只是因为你嗔它,它却不理不睬,不要以为它在装高冷,实则,是它在耍小脾气。
            [儒释道]
            也不知是不是《仙剑奇侠传》的影响,以前,我总是喜欢在行走的过程中,想象脚底有风,单手掐弄莫名的指法,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我就是那御剑的仙人。
            特别是当有路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2-17 21:40
          回复
            经过时,我手中的变换,与嘴里的念叨会不约而同的变得夸张,生怕其过于隐蔽而不能吸引崇拜的目光。现在仔细想想,真的,那段时间可能是我最接近智障的时候。
              不过,这应该不仅仅是我个人有过的想法,它因是包括同龄人与上一辈的“侠士”们。我们唯一不同的不过是仙侠与武侠的区别罢了。
              因为年代的不同,我这一辈人离金庸老先生可能会有疏远,我们所受到的仙侠文化的影响远远高过武侠文化。
              相较武功秘籍,可能法宝,神兵更吸引我们这一辈,二者世界虽大有不同,可究其根本,还是那一个情字,儿女情长与快意恩仇足以概括这两个世界。
              华夏的文化总是这般,相较西方,它更多的是一种原始的,带有时间厚度且亲切的东方色彩。
              这抹东方色彩也正是华夏底色,也就是道,道文化最早的起源应是一种古老信仰,春秋时期老子首创道家,第一次将无形的道转变为有形的道。
              道家文化向来是神秘的,无论是它的理念还是它的创始人,老子自身就生卒未详,出生与死亡都带有神话色彩,天生老躯,驭紫西去。这些故事都至今未解。
              仿佛这神秘便是道文化与生俱来的,其不然,就我个人对道文化的看法,上文便有提,道文化是一种原始信仰,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亲和,以及交融,从一味的顺应自然到开始尝试解释自然,最后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交融中,达到和解,此便是道。
              道在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现在,依然为人不解,常被认做是隐与无束,简单说就是人们常说的隐士与无所拘束。
              隐,又称归去,浅层解读即是脱离人类社会,与自然达成和解,相较不束而言,隐者更为朴素,更像是人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
              而无束,又名逍遥,此道较隐又更为玄妙,它更是一种若有若离的人生境界,深谙此道者异于常人,他们身在宇内而心在宇外,所以不束所衍生出的故事多带有神秘色彩,就比如《逍遥游》,这也为华夏神话的发展,提供了巨大贡献。
              但归根结底,无论是隐还是不束,都不是完整的道,它们只是道的一个较为突出的体现。
              道的实质是一种和解,一种溯源,而后世所构建的仙侠世界就是在道文化原有的隐性人性色彩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显性人性色彩,使之世俗化,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其人性色彩,去体悟道文化一定的魅力,而不至于对道文化的迷失。
              相较于道文化,儒文化是更为具化的,它不是触不可及,而是彻底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上至国,下至家。不得不说,作为一种文化,它能流传于中国历史,乃至成为千年主流,的确是值得尊重的。
              但若按我个人,却是对其有一定的排斥,我所排斥并非却笔从戎之儒,也非文生傲骨之儒,更非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之儒,而是那些只识儒语,未晓儒意的所谓大儒。
              除去上者,还有那些被儒文化最难察觉,却又最易察觉的劣根所交杂了所谓道德而形成的“正气凛然”的最高立场。
              这些杂质对于儒文化,无疑是讽刺的,试想夫子重回世间,当他看见他所创儒学,竟演变如此,作为最伟大的圣人与最具人性色彩的他,应该是会哭泣如孩提。
              毋庸置疑,夫子所创之儒,应是为提倡人性而立,而非掩饰人性,和扭曲人性,也应是为就大同而立,而非阻碍大同,可现状并非如此,儒文化的弊端反而比儒文化的优势更为明显。
              儒文化是伟大的,它所蕴含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稳定联系,可在这原本纯粹无暇的儒义中,却产生了,皮貌非皮貌,人心渐泯灭的假态,它是一种为人熟知,却又为人所不知的联系,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联系,包括我自己。
              然而这种假态,脱离了原始赤诚,它原本是不应该存在的,即使是存在也应是少部分的,而不是普遍,可它的现状就是,它深植于中华文化,深植于传统意识形态下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
              “是儒不是道,其儒亦有道”,脱离道谈儒,人只会离儒愈远,真正的大儒不一定要为万世开太平,但他一定要本心如一,这一点我很敬佩王阳明,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了解下这位明代的儒圣。
              义,礼,仅算的上儒学外衣,而儒的核心在于“仁”,仁者,仁己由而仁人,仁人由而仁己,仁人莫仁己者,是谓君子,仁己而莫仁人者是谓小人,而世人误于君子小人之辩,殊不知,君子同小人尔,皆非仁者,仁者仁己仁人,弃君子小人,是谓儒道仁之首径。
              对于儒道两家我仅以我个人观点解析,道不真,情真,望大家有取舍的看待。
              相较于道儒两家,或许我对空门的误解会更深,谈及释,因是两幅图,其一武僧图,其二方丈图。这很大程度体现的是影视以及文学对释文化的固化,但又不失为释文化的人性体现。
              在我眼中,释文化应是这般,它就应该有杀气腾腾的武僧,国家太平则看寺守院,战时报国,也应有慈眉善目的老方丈,在寺内度化众生,又或者如那些浪人所构,俊逸的僧人困于红尘,不知归路。这些都没错,这就是释文化与人性结合的果实。
              但其实,释文化是具有神性色彩的,说是神性,更不如说是灵性,是一抹静态的灵性,即脱离于人,却又置于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2-17 21:41
            回复
              就像是绚烂动景中的刹那永恒。
                如果用图画描述,道是一幅云气翻腾的山海画卷,儒是一幅乡间故里的祥和演绎,而释则是一幅青山绿水间的莺啼萤语。
                但若用这些词藻来形容,儒道或许会一致,而释不同,它既是画,却又不是画中的动态景观,它是在动态景观中,最难察觉之处的静色,这抹静色,需要的是一个“静”人,不然很难把握。
                道是隐性的人生,儒是显性的人生,释则是随缘的人生,若是刻意追求是不可能体悟禅意的。
                道由周身,欲则往之,儒由周身,欲则往之,释由周身,欲则不往。
                参悟佛法,并非由心,而是身心如一,是人与自然与自我达到统一的那个瞬间。释的一生最是短暂,也最是永恒,释是超然,又是极端痴尘,释之至,痴也。
                与释文化原产地不同,在经过了华夏文化的加工,它变的杂而有道,道所各异,真正的释者是不趋同的,他们所求的是片刻的永恒,而非众生相一。释文化的极致也非宗教信仰,而是人类的原始信仰,是生灵对生灵的尊重。
                [悠悠]
                经过上文,可以清晰了解到,我所表达的,无论是理是情,都偏重“人”字,是的,我个人对人有着原始信仰,因为人象征着无暇,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各异,都是不能掩饰作为一个人最原始的净,他们的起点始终是净的,出生是,离世也是。
                或许,人不能达到一切都好,但人的精神是万物不可比拟的,所以我信仰人,信仰一切原始的灵魂。我不知道故事里的神仙生活到底有多好,但我知道若是灵魂纯净之人与灵魂纯净之人,一同为纯净之事奋斗,一定是好过神仙生活的,毕竟,所谓仙神,也不过是人类将极度纯净的具化。
                但事实上,以当前实际分析,对人的原始信仰很难实现,灵魂的纯净也很难保持,人类总是对发展具有误解,经济虽然是基础,但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归人类本身,回归对人的信仰。
                灵魂纯净并非所谓的道德高尚,又或是品学兼有,它不是一种表象,而是内象,说白了,就是纯粹,不参杂任何除情感以外的情感,是交流的自然与眉宇间的悸动,而不是被赋予了所谓高低贵贱的处心积虑。
                今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原始状态了,私欲充斥,我们很难做到公私无别,很难去爱人像爱己一样。风俗淳也再不是乡村的代名词,因为信息化的高度化,风俗淳也只能是过去式,桃花源之所以令人向往,应不仅仅是风景异,最终还是要归结于风俗淳。
                悠之一字,却有其美,悠是原始的美,也是最近灵魂的,它像云朵,也象征着灵魂的洁白纯净,但落在上面的灰尘却不那样想,不要等到人老了再去打扫,会有很多遗憾的,长辈影响晚辈,若人人都能忆起儿时,或许就没有那么多污垢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17 21:42
              回复
                @死于诗歌 @戴高山 @依法治国 @禤蓂 @街舞彬彬 各位大大帮忙看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2-17 21:46
                回复
                  感谢各位,能给个评价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2-17 22:02
                  收起回复
                    双尾月
                    如能回往生,愿化作花的灵魂,这样,便能见一面,诗人梦中的诗人。
                      诗曰:
                      『次拟花魂』
                      流水尚有情,落花已无意。
                      喜鹊若牵桥,鸳鸯安可拟。
                      飘叶化作尘,更为待何人。
                      文章断且续,墨痕混泪痕。
                      梅子戏黄时,愁绪偏在雨。
                      蓑笠换桑子,莫道光阴徐。
                      乃观局外者,棋子戏池鱼。
                      借问两小童,能否扮嫁娶。
                      译:
                      向来无情的流水,终有了情,而花儿早已无落花之意。
                      若是雀儿愿意牵桥,河汉的水鸟是否也能双双飞去。
                      落叶飘转落入尘土,又是为了等待何人。
                      文章的思路断了又续,续上的究竟是泪痕还是墨痕。
                      梅子又一次熟了,却随着雨季,有了愁绪。
                      老翁的蓑笠换成了桑子,谁还能说光阴徐徐。
                      看着局外的人儿,棋子亦或池鱼,本就在局中,又何来高下。
                      路边的小娃娃们,能否再上演青梅竹马的誓言?
                      [情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人笔下的流水最是无情,它冰冷,固执,除去大海是它的归宿外,仿佛这世上的种种便与它无关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甚至它能狠下心来,狠心去负那株,惹人怜惜的红药,是那株为了它,甘愿化作诗人笔下痴情意象的娇柔。
                      流水啊!你真是个简单又复杂的怪人。但,你真的是无情吗?“门前流水尚能西”你不是的啊!你也会在某个瞬间,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悄悄的,不愿被人所见,在这固执己见的道路上,偶尔会低下你高傲的头颅。
                      可是,这已经太晚了,花儿的精力又怎敌流水,是的,它也是会凋谢的,它越是痴情,越只能化作黄土。而它的它,那高洁的流水啊!只能再一次,开启它的宿命之旅。
                      仔细想想,流水与人无异,人又何尝不是无情的,甚至,我们的无情比之流水更甚。
                      为了那些遥不可及的,可笑的执念,我们也能狠下心来,像流水一样,忍心负去红药。在这荒谬之路上,我们又是忽略了多少眼前人,又伤透了多少眼前人的心。
                      物本无情,流水或许不会伤心,不会遗憾,也不会去后悔,可是,我们人是会的啊!当我们有朝一日从那虚妄的梦中惊醒,再回过头去看看,看看那些沉浸在自予孤独中的过去的时候。
                      那些个对你最好,却又最被忽视的眼前人,早已如同池边的红药,一一谢去。
                      那时,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一声长叹,甚至又会因此忽略当下的眼前人,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悔过中,匆匆老去,这是流水的宿命,亦是人的宿命。
                      我没有什么不同,也是一个不懂珍惜眼前人的人,那些我生命中的眼前人啊!感谢你们的陪伴,对不起,请原谅我,原谅我那故作牵强,却又不堪一击的执念,愿余生你我安好。
                      [断续]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太高了,把文学放的太高。
                      但其实,文学并没有这么高,并不是大道至理,也不是教化万民,反而,它就是矫揉做作,儿女情长。
                      在最初的最初,诗歌也好,文章也罢,不过就是老百姓,口头的对话,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的自然抒发。
                      就比如一开始根本没有舞蹈,音乐,可人的情感到极致时,便有“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艺术的核心就是情感,而那些让艺术表现的法门,如文章的词藻,舞蹈的编排,不过是为了让情感更好的表达。
                      文艺无关殿堂,草芥,文艺更多的是情的表达,情的吸纳,是情与情,而不是所谓的高与低,劣与优。
                      也正是因为这样,华夏的艺术宝库才能流传千年而不断绝,毕竟,炎黄的子孙从来都是有情的。
                      或许,我们一直都对艺术有着误解,总以为它们高高在上,就应该被尊崇,被呵护,但其实,它们并不是这样,它们本来的样子,就是我们的样子,是人的样子,是情的形状。
                      而我们过度的将它们神圣化,反而将它们推向小众化,推向消亡,近百年来,消失的艺术已经不是少数了,它们有的断了传承,有的不被人接受,可它们都是情啊,是先辈的情,是给我们留下的情。
                      我们应该以情待它们,去接触它们,去传承它们。
                      谈到文艺的情,那就来谈谈自己,对于一个总是喜欢写些什么的人来说,总是免不了和情打招呼,每一次的文章创作,都是一次情感的抒发。
                      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章,必先有情,其后有作,若是无情而作,不过是无聊时用来消遣的词藻游戏而已。
                      而我对作品的观念向来是“有情的作品未必最好,但最好的作品一定有情。”这应该能算的上是古今中外的恒理了。不得不承认,有情的作品即便是词藻不堪,也总是有着莫名的魅力。
                      这种魅力对于有着与作者相同情感的读者来说,是很难抵御的,因为在阅读有着与自身相同情感的作品时,人会不自觉的心跳加速,会进入人所控制不了,欲压制却又享受投入的境界。
                      当一件作品能达到如此成效,哪怕只是对于为数不多的人,我都认为这件作品是成功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2-18 05:34
                    回复
                      因为它能共鸣,就代表它不是死物,它有情,它便是永恒。
                        重回到情与创作的关系,由于人的情感的复杂性,创作也产生了复杂性,在用情创作的过程中,人的情绪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周身条件不断改变。
                        这也可以理解为,情绪极易受到他物影响,且时间一长,情绪就会变得无比复杂,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长篇巨作,它所蕴含的情感是如此丰厚。
                        但对于初尝写作之人,情感既是助力又是阻力,因为情感的把控也是需要经验积累的,若是一篇作品中它所表达的情感过于复杂,过于杂糅,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我还是建议,除非是有意为之,不然,一篇文章还是情感单一而强烈更为要好。
                        当然,若是单为记录当时情感,供己日后品味,那就另当别论。
                        除去情感,文章的断与续,也是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除非是厚积薄发的一次性创作,不然,是很难逃避的,这可能还是要归结于情感的变化,又或是自身对文字的把控不够,不能达到一气呵成的境界。
                        总之,断断续续,一直都是主旋律,有时断了又不想续,又不舍的断,有时续后又想断,又舍不得续,其实,那有那么多断续,还不就是情感作怪。
                        [梅子]
                        讲到梅子,那就有的说了,梅子是青涩纯洁“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梅子是丰收喜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子是愁情闷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梅子是多样的,古今诗人都爱写梅,我也不能避免“梅子戏黄时,愁绪偏在雨。”“竹马缓来迟,青梅未见时。”两度写梅,两种不同心理。
                        但不知为何,它们的情感却是相通,莫不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是又不是,它们都很真,真的有些虚幻,亦不知对错,二者所通莫过于情。
                        也许在这个时间段,这个年纪,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它是错的吧。但它又有对的理由,可这对又不能反驳错,那就无关对错,令错及错,对及对,一切都让时间来解答。
                        或许,时间长河会冲刷一切,但它冲刷不去我们的成长,等待时间走向了正确,那时,就应该有答案了。我所能做的,无非是成为旅人,享受这段日子。
                        不做过多计较,回归最初,梅子之于我,是青涩的,是男女之间的朦胧纯粹,正如李白所写“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所描绘的,早春时节,天朗气清,小儿女打闹嬉戏的自然天成。
                        也就是这令人不忍破坏的纯净画卷,让我产生了对梅子的第一印象,此后无论如何,诗也好,词也罢,只要涉及梅子,我都会将青梅竹马代入,就如之前的两句诗,它们都是建立在这个基调上创作的。
                        虽然诗句中所表达的与那份美好相反,可这正是因为“竹马已至,青梅恰见。”的美好破灭从而演变出的深深遗憾。“竹马缓来迟,青梅未见时。”我之所以写,就是为了表达对时间与命运的无奈,而这种无奈确是无计可消。
                        如“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当然,若是除去条框,这类不成问题,可问题是这类条框,确实存在,这就导致遗憾常有。
                        有一句歌词是这么说的“是时间的过错,让我们一错再错。”其实,哪有什么时间的过错,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自身的弊性。
                        我们总是喜欢给事物强加定义,强加定义没有错,这些具化定义本就是用来认识抽象的工具,而错就错在,绝对化的定义。我们总喜欢按强加给事物的定义,去固化对事物仅有的认知,从而忽视了事物原本的抽象。
                        回归正题,我写这份遗憾,并不是,我自身就有多少的亲身经历,而是这份遗憾有它独特的魅力,青梅竹马的对立面,被我归结为,时空间差异遗憾。
                        时空间差异,解释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误差,通俗点就两句话,一是时间正确空间错误,二是时间错误空间正确,当然还有最惨的就是时间空间都错误,但是这个不具有普遍性,还是上两种更有普遍性。
                        我们生活中所产生的遗憾,大多都是由时间和空间误差所导致,“竹马缓来迟”是时间误差,“青梅未见时”是空间误差,由此可推,所谓完美,应是时间与空间的恰到好处。
                        李白所写《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就是这种恰到好处的完美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份恰到好处,梅子的灵魂,也是这般青涩纯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2-18 05:35
                      回复
                        客愁眠
                        客人是主人,主人亦是客。
                          [局内外]
                          “夜钓须弥侧,游鱼不可得,已是局中客,无忧怎奈何。”天地为棋局,万物为棋子,古是,今是,来是,往是,或为棋,或操棋,无可避免,皆在局内。
                          即便远离尘世,依旧困于本心,所以除了解脱,没有人能跳出局。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什么人是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的。”这话虽然丧,但确是真理,尽管无可奈何却要坦然面对。
                          关于命由天定,我是持中立态度的,不能完全相信,也不能完全否定,命运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有时说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好像不是,说它无处可寻,却又近在眼前。
                          关于命运,我将其划分为,自然命运与社会命运,自然命运也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运转,这里我就不多做解释了,强调下社会命运。
                          社会命运就是身处社会中的人所共有的,人能掌控的命运,人的社会命运会随着个人,群体的条件转变而转变,如身份地位之类。
                          打个比方,当一个人身处低位时,他所能掌控的命运是极少的,可能连自身的命运都不能控制,但是,如果一个人身处高位,那么他就有能力轻松改变他人的命运,古有“帝王一怒,伏尸百万。”就是很好的体现。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毕竟事物的范围会无限扩大,谁也不能保证没有比自身更强大的人,就比如,棋子和旗手的身份更替,可能在这一盘局中,你是一位棋手,可在这局外局中,你就成为了一颗棋子。
                          这里就有人会说了,如果我成为全局的棋手又该如何,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所谓全局,真的是全局吗?古往今来不乏天纵奇才以天地为局,可又有几人能善,且最终沦为棋子的还是这些自以控局的棋手。
                          棋子与棋手的身份转换是人们摆脱不了的宿命。即便你是金字塔顶尖的人,你依旧要听从本心的驱使,依旧沦为棋子,哪怕是时有的本能而为而跳脱本心,可终究难以维持,所以棋子与棋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身份转变过程。
                          笼鸟,池鱼,棋子,其都无异,都有所束,有所肆,所以人大可不必为自身命运感到悲哀,恰恰相反,棋手也好,棋子也罢,无论此身处何,都应高兴。
                          棋手就不多说,若身为棋子,则可以证明自身价值,正因为存在价值,能被利用,才有资格成为棋子,才能证明自身存在。倘若沦为弃子,虽成功退局,可你的存在也就消逝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拟棋,毕竟,人终究是人,即是群体中的个体,又是个体组成的群体,若有一天,那个困你的局让你感到不顺,那就大胆的化为笼鸟,池鱼,去挣脱束缚,这样即便如鸟入林,如鱼入海,即便是进入了一盘更大的局,那也是遵从本心。
                          为人之至,不也就是排他入我,制于本心,终于本心,可本心,不就是本我,不就是自己吗?
                          以己之手,操己之棋,以己之心,束己之身,谓之超脱,人最让人羡慕的,不就是活成自己吗?
                          [小童]
                          “借问两小童,能否扮嫁娶。”这句诗乍眼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还挺顺口的,可是仔细想想,嫁娶,小童,貌似有些大逆不道吧,姑且算是吧,可我还是把它写了出来。
                          这还要回到青梅竹马,回到孩提时期,许下的他日相逢,你嫁我娶的誓言,我没经历过爱情,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爱情,但我想,在这句话说出的那一刻,他们的童真应是永恒。
                          那一刻,他们是有爱的,只是这份爱过于单纯,是脱离了凡尘俗世,更是两个纯净灵魂的对碰,无关种种,只是人性本能的喜悦和欢娱,也是这个年纪无意间产生的对未来的憧憬。
                          在学业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与他人不同,在这个尴尬的年纪,我所想的,所向往的,不是玩乐和安逸,也不是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不是所谓的自由。我想要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一个可以让我照顾的人,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个女孩。
                          我知道,这很不现实,且多带有不负责的成分,首先经济就是问题,我相信大家都一样,都可以开口说出,我自己能养活自己,可实际不一定会这样。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也能倔强的说出我能养活自己,甚至能再养一个孩子,但是,这也只限于倔强,我没有勇气放手去这么做,但真的,关于孩子,我还是极度渴望的。
                          我能想象得到,我教她叫我第一声爸爸,教她走路,教她写字,我是如何如何的照顾她,当然,我知道这些都毫无意义,可是,你们知道的,当人一旦有了欲望,就很难打消。
                          虽然知道毫无意义,但我还是控制不住的去想这件事,就如马总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要是真有实现的那一天,我要带着我的孩子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只有我和孩子,至于孩子他妈,希望未来的夫人不要看到我写的吧。
                          我想把诗歌创作教给孩子,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和孩子一起学一门乐器。
                          似乎有些太贪心了,不过这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对吧,最后我还想在她出嫁的时候,痛痛快快的哭一场,这个要求应该不过分,对,不过分。呵,多想现在就老去。
                          对于这个有些荒谬的想法,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我自身,我自己为自己所拟造的孤独与悲观混交的环境。
                          我不知道我缺不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12-18 07:10
                        回复
                          爱,亲情友情,说没有,我好像又都有,且不是一点半点,可能比常人还多,说痛苦,好像这个年龄都差不多。
                            或许,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察觉者,我从未承认过这一切的永恒,即便是哪一刻突然得到了温暖,我都能在下一刻自动降温,这种自行否定,也不知是安全缺失导致还是其它?
                            我不知道,却又好像知道,答案可能会有,可我又不愿意去承认,自欺欺人的感觉说实话,难受又着迷。
                            除去以上,我不仅一个极度的理想主义者,还是一个极度悲观者,这貌似不相容吧,可我确实将二者结合了。
                            我能够将一件即将要做的事推演到最好,然后在它处于最好时,再给它推演无数个差的结果。在这矛盾的转换中不断构建,拆毁我的理想王国。
                            别说,感觉还不错,但其实,真的很痛苦的,但这对于一个经常被人误解的人来说,应该是最幸运的不幸事了吧。
                            真的,有时候一个人能处于极度尴尬的地位,也不知是外表还是体魄的原因,在周围人看来,我的定位就应该是一个坚强的汉子,就是那类永远都没有愁苦的人。
                            也正因为这,我也就干脆不把悲伤展露了,反正都已经被皮囊掩去了,我在展示也无益,别到头来落得个矫揉做作的名声,我光说大家可能不是很理解。
                            举个例子,假如有一个柔弱的女生跟你说她很难过你会怎么想?首先不管怎么说,你肯定会同情她,这点应该是不能避免的。
                            可若是一个男生,而且还面露凶相,四肢发达,这么一个人来跟你说,他很难过,你又会怎么做,我猜你应该不会怎么做,但内心已经将他鄙视了无数遍。
                            就是这样,我的坚强真的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后天所学,而是周围的人强加给我的,以至于久而久之的,我就习惯了,其实我知道我自己并不是这么坚强,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
                            毕竟眼见为实,你的情感还是属于意识部分,你有多难过又不是你说了算,还要别人能看到才行,所幸,在这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坚强的情况下,我学会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正义。
                            虽然这些东西并不值钱,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应该能保护一些人,至少在我死前他们都能用的到,我也能用的上,不虚伪,多好。
                            回归正题,若我真的有一个女儿,我也不去想别的,我就想在她童年时,给她找个青梅竹马,让她活在故事里,当然,说是这么说,其实还是有点自私的,主要还是想亲口问孩子们“能否扮嫁娶”
                            我们还是我们,对吧,但愿是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12-18 07:11
                          回复
                            有人交流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12-18 08:56
                            收起回复
                              人中坟
                              所谓天涯,不过是近在咫尺的你
                                诗曰:
                                『无题』
                                长安街市可繁华,
                                不过浮沉数粒沙。
                                最是为难当咫尺,
                                世人何苦恨天涯。
                                译文:
                                古城长安的街道市井应算得上人间的繁华。
                                可对于大千世界来说,也不过是诸多尘埃中的一粒。
                                最令人为难的明明是咫尺间的距离。
                                世人又为何,去恨这虚无缥缈的天涯呢?
                                [浮尘]
                                曾看过这样一篇评论“以你现在的年纪,去讲述哲理沉思,未免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大家不要对号入座,这当然不是别人评价我的,我可没有这么大本事,毕竟被人评论也是要有被评论的资本。
                                看到这篇评论,我就想起了以前心理老师对我说过的,人的小脑是在大概十八岁发育完成,也就是说年龄未到,思想是处于非全面状态。
                                其实我对这句话是持怀疑态度的,而且还是有凭有据的怀疑,就比如说王勃,王维,王安石,王阳明,哪一个不是年少成名,小的时候就思想远超常人,这还是只是姓王的,要是细数的话从古至今还不知道有多少。
                                难道是古人发育的更快,这按进化论来说的话,也不对呀,况且王阳明也没比我们早多久,那为什么他们年少时的思想就能如此丰富,而我们不行。
                                难道是,我们退化了吗?应该是没有,我们不过是长期处于一种被强加定义的状态。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或是听到过相关的话,“什么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又或者,“你这么小,懂什么”之类的。反正就是来自于长辈对晚辈的百般不放心。
                                其实哪有这么多不放心,就是因为这么多不放心才使得孩子们成长缓慢,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不是说穷人家就不关心孩子了,而是家长不论舍得舍不得都要让孩子历练。孩子只有通过了历练才能正常成长,才能当家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之所以强,那也要归结于年少有为啊。
                                而有为并不是,有多大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是能够作为,而不是大家都秉着小孩子就该护着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孩子的心智会不成熟。
                                回到之前那篇评论,对于哲理沉思老少之分有那么重要吗?少年迟暮,老年童趣,虽说有无数反例,但我认为年龄对于思想来说还是重要的。
                                因为年龄代表了阅历,而思想若是没有阅历的基础是很难形成的,思想的动力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来源于人与人,人与山川河岳,年龄在很大程度上,能促成思想的形成,这点不可置否。
                                话又说回来,年龄重要,但又不是那么重要,且不能光凭年龄就去区分人对世界的思考,正所谓学无止境,达者为先。
                                就拿诗鬼李贺来说,李贺死时不过二十七岁,相较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天生病体的他没有丝毫机会慢下来,慢下来去享受生命的广度。
                                他只能在无数次的煎熬中增加生命的厚度,是的,他是只有二十七岁,可他所经历过的,所忍受的可能是无数个七十二岁的人都未曾有过的。难道,我们要凭借他的年龄去评价他吗?
                                不能,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人的年龄就去评价一个人,更不能因为那人年幼就小瞧他,我们应该平和的去了解他,在了解他之后再做评价。
                                但这也有例外,有时我们依据年龄去评价他人,也是出于保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毕竟不是人人都看得人人好的,有时候年龄也能成为一个人的保护伞,这里我们就不计较那么多对错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些思考再做评定。
                                而关于这篇文章,我想说的并不是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评语,而是想写作者本人,说实话,我对作者并不了解,至于他文章中的观点,我也不完全赞同。
                                但,我很佩服他的思考和勇气,他敢于思考,敢于打破资历藩篱去写这些东西,写一些自己对世界的体悟,而不是一味的按照模板写作,这点是非常可贵的。
                                这不是说他的文章多么多么好,而是他有这个独立思考的写作意识,其实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创意与个性。
                                而在当代,个性和创意在大体上看是从未缺少过的,而在文章上就有些有稀缺了,正如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文风独特与众不同的人,非常难。
                                现代文章大多数都是一个模板反复用,以至于市场上演变出了专业写手的职业,这对于文章来说是悲哀的。文章作为情感的寄托,如果连文章都需要他人代写,那文章就不在是文章了,只能说是文字拼凑的信息。
                                也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误导了大家,作者的本意实则自嘲,其实愁并不需要强说,思想也不是资深者的专利,你我都一样,在文字的净土上,我们都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当然,不能去触碰法律的底线。
                                [光阴]
                                谈及光阴不免涉及生命,“朝菌不知晦朔”朝菌,夏虫,蜉蝣,应是同一等级的生命层次,像它们这般渺小而短暂的物种,本应无关紧要,可若世界上真有什么之最的话,毫无疑问,它们是执着之最。
                                执着之至,莫过于对生命的执着,记得网上有过一个热议话题,“若一个小时后世界末日,你会做些什么”要我说的话,我猜我肯定会特别紧张,然后想把未完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12-18 1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