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就是个空相.本身迷了才起无明,无明就是迷,迷是不明,迷就不灵,真性灵明觉知,我们灵跟明都失掉;换句话说,虚空不是一个灵明觉知,怎么可能用昏钝的一个修因,修到灵明觉知的正觉?这就是因与果不相应.佛在前面跟我们说明,修行因地心与果地觉一定要相应,因心果觉不相应那不能成就.文殊菩萨基于这一点,来给虚空藏菩萨修因做了个评断,就是说明因地心与果地觉不相应.虚空是无觉无知,菩提是灵明觉知,所以说『无觉异菩提』,拿一个无觉无知的顽虚空,用这个做为本修因,怎么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这段话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是最严重的一个警告.古德常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为什么?怕你堕在恶取空,那就麻烦大了.诸佛菩萨能够救着有的人,他有办法救他,很容易叫他回头;着空的人很难救,没办法救他.执空的人到最后怎么样?因果报应他都不相信,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必须等到他造业受报,他的罪业报尽,哪一天善根再现前,佛菩萨才有机会来度他.不像执着有的人,执着有的人随时佛菩萨都有机会来度他,执空的人那就不简单.所以虚空藏菩萨他这个法门,固然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在他行,他可以入门;我们初学的人用他这个方法,很容易把路子走错.所以自古以来,特别是在中国佛教,这些祖师大德们对于《般若经》都非常的慎重,讲其他的经都喜欢讲,讲《般若经》都不愿意讲,原因就是怕听的人如果把意思听歪,没有真正能够会到意思,错会了意思,误会了意思,就会堕在恶取空.
楞严经(第133集/文字/mp3)净空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第2页 | 儒释道多元文化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