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人体真实的认识停留在没有形成体系之前的最早的粗鄙水平。
而中医体系对人体的认识则是为了契合“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系”而进行的不断虚化的一个“模型”。
中医并非全无解剖学基础,以经络、血管为例。
任何一种医学,首先应该以对人体的认识作为基础,而这种认识,最基础的应该是解剖学知识。
现在人们一直在奇怪,中医对人体的解剖认识为什么与实际人体结构大相径庭?
这是因为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建立在最原始的观察基础上,一步步虚化的结果。
以人们最关注的“经络”为例,经络指的应该主要就是血管系统——如果不是指血管的话,一种医学体系对全身这么密集的血管视而不见,正常吗?这还是医学吗?
而且,从中医经典描述来说,经络指的就是血管。
比如,中医说,“经络是气血运行通道”。
无独有偶,在古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血管是血液和气体运行的通道”。
这是因为,基于动物尸体的解剖研究发现,有两种管道系统,一种壁厚而是空的,另一种壁薄而充满血液。前者被称为动脉,后者就是静脉。
两种古代医学体系不约而同地认为“经络/血管,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必然是因为远隔万里的东西方的老祖宗们看到了相同的景象,那么就是尸体的血管。
在西方,到了古罗马时期的盖伦,这种错误就被纠正了。
而中医的经络呢?在《黄帝内经》的描述中,经络还是可视、可测量的管道,而且也分为可动的动脉和不动的静脉。
“其所谓二十八脉者,左右各十二经也,二跷脉也,一任脉一督脉也。观乎此,则十 二经中,无不有营气运行其间,运行则脉动。然则十二经脉者,皆以为能动者矣。”
中医里的人体是为了契合其理论体系而虚拟出来。
如果说最原始的医学还有些实证基础,到了形成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体系,最基本的实证也逐渐被虚化。
因为,中医体系需要的人体跟现实中的人体根本不是一回事,要么抛弃阴阳五行体系,要么虚化人体解剖,二选其一,不能兼容。
我们“聪明”的祖宗毫不含糊地选择了后者。早在中医体系建立之前,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已经规定了人体应该是怎么样的,中医体系不过是传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点,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蓝图”,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焦”这类让无数人挖空心思都找不出对应器官的“功能脏器”仍可以堂而皇之在中医理论中发挥着作用。
当然最受益于“功能脏器”大法的还是经络,让中医体系全然无视人体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两大系统,任“有名无实”的经络为基础的诸如针灸、拔罐等“疗法”高居国家医疗体系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