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敢错过湾区。”浙江省一位曾调研过湾区经济的有关人士说,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如果浙江的龙头城市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代表高端经济形态的湾区必须提上战略议程。“错过湾区的发展机会,机会窗口转瞬即逝。”
浙江看到了也付诸了行动。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被写入报告,并细化为“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虽然行动纲要尚未出台,但沿杭州湾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等地的地方官员听到“湾区经济要来了”的消息,无不倍感振奋。
更高层级的顶层设计,发展正当其时
“浙江经济发展到了今天,需要有一个更高层级的顶层设计来打破旧有的坛坛罐罐,尤其是在区域合作之间,地区协商机制固然重要,但经济利益的驱动,更能摧枯拉朽地打破一些落后的发展观念。”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处处长潘毅刚认为,湾区就是目前看来最好的顶层设计,发展湾区经济正当其时。
事实上,嗅觉灵敏的浙江人已经感受到了。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浙江本土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成本之痛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对湾区的期待以及渴求,最先也来自于成本。“湾区是有着明显的产业分工布局的,湾区里的资源,不论是无形还是有形的,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一体化的湾区资源发挥出最优价值后,其最后结果就是湾区里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参与全球竞争的时候,成本很低。”潘毅刚说。
要在全球竞争,湾区这个大平台是个关键。怎样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人才?并不是说在某个地方,落地一个大项目或者一个研究室,要素和人就来了,必须要有大都市的环境,跟国际水平接轨,人才愿意来。教育、公共服务、生活环境、道路交通,这些配套缺一不可。但,任何一个县市单打独斗的招商部门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在系统化的湾区里,因为湾区是一个关系簇群优势的典范。
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明确的湾区,带来的另一个集聚效应就是:创新。
最新报道显示,全球有101家独角兽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加州,23家位于纽约,33家在中国,欧洲的独角兽公司只有13家,主要在德国和英国。而湾区,正是这些独角兽公司的诞生地。
两年前,在冯俊峰的牵线下,旧金山湾区委员会考察了梦想小镇。已经70岁的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包括苹果在内的270多家湾区高新企业的CEO都是其成员,几乎覆盖了整个硅谷所有的创新资源。在冯俊峰的撮合下,湾区委员会的副总裁戴尔有了一个新身份——梦想小镇名誉镇长。在他看来,梦想小镇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氛围和硅谷相似,需要补齐的是更加专业、细分的创新配套环境。
以世界三大湾区为参照系,增长空间广阔
湾区,“湾”是海湾。湾的基础是深水良港的先天地理优势,这是一个海湾能成为湾区的先决条件。“区”是腹地,区决定着湾可以走多远,能有多强。
全球三大知名湾区:旧金山湾、纽约湾和东京湾,都是依托优良的海湾资源发展起来的,东京湾区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是766万标准箱,纽约湾区是465万标准箱,旧金山湾区的数据是227万标准箱。
对比这组数据,若统计杭州、宁波、嘉兴、舟山等中心区域,杭州湾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高达2377万标准箱。
杭州湾湾区背靠两大天然良港。宁波舟山港一季度首次超过深圳港,成为世界前三甲的集装箱港口。还有差不多6个月,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两个中国亿吨大港显然能让杭州湾湾区与全球各地快速建立经济联系。
再来看腹地。全球三大湾区是以世界级的城市群为基础,就像东京湾区包含了至少东京、横滨、川崎、千叶、船桥等城市,经济总量占到了整个日本的26%。
比起东京,甚至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杭州湾湾区的腹地要大得多。
狭义而言,2003年,浙江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时,已将沿海沿湾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温州、台州六市纳入了环杭州湾区域,六市经济总量占全省79.8%,其中湾区核心区生产总值占全省57.7%,工业增加值占全省54.3%、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35.8%。
广义而言,杭州湾处在东部中间的地带,承南启北,再加上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打通了江、海、陆地的物流通道,钱塘江流域、长江流域等广大的腹地都可以成为杭州湾湾区的大腹地。这可以定位为以上海为龙头,构建“1+2+3+X”空间格局,1即上海湾区龙头,2即杭州和宁波两大极核,3即舟山、嘉兴、绍兴三大协同空间,X即所有可辐射的沿海和腹地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世界上最大的东京湾区经济总量目前已经达到了近2万亿美元,遥遥领先。包括上海在内的广义杭州湾湾区经济总量也有约1万亿美金,且增长空间巨大,大有赶超气势。